在人们的“美文”观念里,至高的荣誉通常冠在散文上,这意味着读者对散文艺术美的高规格要求。著名作家朱鸿老师认为:“凡大家的散文,凡散文的名作,必琢磨其文字,融化其知识,流通其文气,设计其结构,以成风格。”福建作家李龙年所著的精短散文选《百合碎瓣》显然属于这类作品,这正是我所崇尚自然流露的文风。他的散文贯穿着自己对自然风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生富于哲理的缜密思考。作品融情于景,以情摄景,借景抒情,笔触轻松自在,尤其擅长以温暖的人情感染读者。 题为《百合碎瓣》比较独特,书里一些文章也看似宛如碎瓣,作品总能诱发出诗意的芳香。成功的捷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给读者以更多的有效审美信息,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短文之美在于简洁中蕴含天地,尺幅之间包容万象。历史、风俗和人文精神涵盖其间。读书时光曾念过的朱自清《背影》,杨朔的《荔枝蜜》这些经典名篇,大多数都只是几百字或千余字的短篇章,朗朗上口,隽永、耐人寻味。李龙年更是在自己的短篇《百合碎瓣》艺术上匠心独运,善于从一些有意义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和发掘当中的现实意义,构成了这部散文集的特色。他曾经释义“精短”内涵:“一是因为现在大家忙,没时间读长文;二是我觉得纯文学刊物经营状况越来越困难,而报纸副刊依然还是文学的重要阵地;因此我写了不少短散文。”
澳大利亚作家罗伯特·舒勒说:“当生活中的镜子掉落时,千万不要以为那就是世界的末日,千万不要让碎片抛撒一地。应该去捡拾起那些碎片,用生命的碎片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文字于李龙年,使生命的感悟变成生命的部分,眼中有泪,心中才有彩虹。在李龙年的散文世界里,我读到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具有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后记》为我们道出了他坦诚的内心世界——2009年“我曾因为一场意外的疾病,躺在床上10多日。我忽然意识到能够自由地表达,是多么的幸福!我懊悔自己荒废了那么多的大好时光!我甚至担心自己还能不能写作。”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一个月后,终于可以写字了,年底李龙年又重新提笔开始写作。
我以为,但凡要写出散文的鲜明特色,离不开从生活而来的真实细节。早年从事地质队工作时长期爬山涉水,餐风露宿的艰辛体验给了李龙年丰富的艺术营养。他精心构思选题,剪裁行文,力图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不平凡的东西,写出了诸多名家纷纷叫好的散文《见到了乌冈栎》。 “不是国家明令保护的”的普通树木乌冈栎为什么会“真正让我特别牵挂,让我的灵魂震撼。”带着疑问我一路追读下去,“据报道,烧一窑炭需要10来天;这座山上有十几座这样的窑。就以10个窑计算,仅这座山就烧掉了1000多立方米的天然林——这就是一座森林啊!在运出的一车车炭中,许多就是用乌冈栎烧制的。乌冈栎对保持水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用它烧制的一种白炭能卖到你意想不到的天价。当地村民都知道,这种树木长起来非常不容易,只有在阳光充足的悬崖峭壁上才会生长。”这样的作品多有力量,因为真实!我们应该怎样爱护我们的森林?对于滥砍滥伐者,又该如何从严从重惩处呢?我们在体味着作者那真挚深沉的真情:爱护大自然,应该成为人们自觉的选择的思想不言而喻。
《情醉匡山杜鹃谷》所在地位于闽北浦城匡山国家森林公园,人文内涵丰富,风景处处。匡山大美,李龙年却单挑杜鹃谷一角来写,盖因杜鹃谷太独特;花期长与团队精神也许就是它的独特之处。作者笔下绝处逢生似的景致跳入读者眼帘——“山岚升起,好似夜幕来临。越往下越是艰难,简直有点走投无路的绝望感。令人豁然开朗的,就是这有十里杜鹃长廊之称的杜鹃谷的猛然出现:涧水西去,一道被杜鹃花林掩盖着的峡谷,就成为我们脚下的路:头顶是突如其来的奔涌花海——杜鹃花,硕大无比花朵,鲜艳璀璨、色彩纷呈、漫无边际;粉红、殷红、猩红、桃红、胭脂红……好似全世界的杜鹃花汇聚起来,在我们头顶齐声呐喊,吼出撼人心魄的奇美大美……”“猴头杜鹃、大白杜鹃、云锦杜鹃、马缨花杜鹃、小叶杜鹃……这是一位当地林业专家在我的本子上写下的匡山杜鹃花的部分名录。” 李龙年将礼赞美好事物的感情融汇在杜鹃谷花海的形象中,并以画一样的笔墨,诗笔一样的情韵抒发着自己丰沛的情感,将美不胜收的家乡风物融溶,浑然一体。
以磊落的态度,作者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心灵——《狐狸,还是鹧鸪:我所认识的一个女人》,在娓娓道出的故事中把少年的自己那压抑在地表下,炽热岩浆般沸腾、澎湃的青葱激情不动声色地传达出来,为作者情感的醇厚而击节称快。回忆中作者的心是平静且安适的,文中写道“许多年过去了,突然接到她的短信,无论她当年是妖艳的狐狸,还是乖顺的鹧鸪,她的命运都让我牵动!我立即拨通了她的手机……”我想人的性情通达至此,生活便是另一种坦荡的境界了。
拂去生活的灰尘,李龙年晓畅而富于表现力的散文语言风格,使文章增色不少。我非常喜欢读《伫立一座名人故居前遥想林徽因》,李龙年着力于从历史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去挖掘被人忽略而又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最让作者驻足留连的,是这位民国名媛的福州祖屋,与林觉民、冰心故居是名满天下的名人故里“三坊七巷”内的同一栋老屋。作品中有一段关于对林徽因是否走进这座祖居质疑:“林徽因走进这座祖居吗?没有任何记载、痕迹和证据,说明林徽因曾经迈进这里。但,我总觉得林徽因的气息,在许多地方脉脉流动。”因为这些淡远清醇的语言、智慧和情感来自于苍茫的大地及大地朴实的生活,还折射着作家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墨迹,很值得读者细品。
在一篇同样不长的《鲜花、音乐和诗歌中的鼓浪屿》里,收藏着作者像生命一样珍贵的记忆。平易的文字,真切情感。“诗歌,就是让灵魂在这个世界上流浪吗?如果是,梦中,选择一百遍,我也还是选择鼓浪屿。”《北戴河看日出》与一轮硕大的红日“迎面朝着我们撞个满怀……我们的眸瞳、眉毛、发梢,我们的情感、感觉、语言,此刻全都红灿灿的了!” 那一瞬间的对视胜过万语千言,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俗话说得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况且茶通六艺,自古以来品茶如品人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李龙年在《百合碎瓣》上就专门开辟《且品清茗》专栏评价福建悠长的“茶文化”精神。从泡茶的起伏间的细致描述去读懂茶,去识茶性,让读者从中了解浓淡由己的茶艺与文人所结下的不解之缘,因为茶助文人的诗兴笔思,的确有启迪的特殊功效。民以食为天,“美食文化”《纸上谈吃》特辑,我们跟随作者一同去品尝舌尖上的福建美食也是大快朵颐的一桩乐事,文中他运用了大量的生活知识、诗词见解、烹饪和社会风俗,确实增长不少见闻。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倾注满腔心血予以探索的是当代人的精神领域。
李龙年的精短散文选《百合碎瓣》内容丰厚,从生活的真实出发,写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可贵的质朴、真诚自然和高度的写作技巧,充满了温暖和抒情的笔致,焕发出真正感人的艺术力量。
学会用乐观平和的态度来面对每一天,人生最真切的智慧,便在于快乐的生活。感动是我生活里很美丽的一部分。文学为我打开了开阔的视野,浮躁的生命历程因有了读书的机缘,我的心也变得轻盈起来,希望将来能够读到更多出自李龙年手笔的优秀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李龙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曾长期在野外地质队工作。现在一家地方党报任职。主任编辑职称。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南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出版有诗集《记忆的瓷瓶》《大山意识》,散文集《武夷红豆》,报告文学集《珍藏阳光》等。作品曾获中国作协、地质矿产部首届宝石文学奖一等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施学慨诗歌奖)一等奖,《福建文学》优秀文学作品奖等。
大量散文诗歌作品刊发于《诗刊》《人民日报》《当代》《星星》《青年文学》《中国作家》《散文》《绿风》《工人日报》《中华散文》《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北京日报》《广州日报》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