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静的《情系北川》印象 一挑灯火划开冬夜的寂静与寒意。我坐立于绵阳自家书房的案头,用鼠标点击着广州女作家钟文静一本即将出版的用心灵真实铭记“5.12”地震灾难的文集《情系北川》。那浸泪的文字,那悲泣的语句,那凝重的标点,如同一群鸟儿,从显示屏飞出,情托蓝天白云,爱系万水千山,翱翔在广州与北川之间。当我静静地看完这本文集时,记忆被碰得生痛,神经被撞得痉孪,灵魂被触得跳起,一双眼含着热泪,仿佛能听到血液在内心翻滚,深深醉心于钟文静这一位才华横益、才思敏捷和才情涌流的广州女作家所织就的那一片爱的天地。女作家那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蕴含的思想,博爱的心灵、宽广的胸襟是那般晶莹而亮丽,是那般纯真而清澈,是那般内秀而亲和。她扬起文学艺术洗尽铅尘的船浆,划动真情真爱的风帆,抚慰着一个个伤悲的心灵。这本《情系北川》文集,分为诗咏北川、北川纪行、北川随笔、阅读笔记、友情天地五个部分,是她对地震灾区北川魂牵梦托的心路历程。透过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她那悉经情感的诗句,她那浸透爱心的描写,她那触目灵魂的记叙,她那受人称道的人格,是她珍贵、珍惜和珍藏于心灵的缕缕阳光,洒在了川粤大地,也放亮着人世之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让人倍感温暖,倍觉欣慰,倍受鼓舞。 “5.12”地震以空前的灾难尘封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那是一种永远的痛。钟文静作为华夏儿女的一员,在地震发生后,她心系灾区,情系北川,收集了大量第一手关于地震灾区北川的真实素材,还亲自到北川、三台、安县等地当自愿者,亲历亲为了许多让她感动与震惊的真实事件。这不仅给了她对灾区人民永远的印记,永远的牵心,永远的挂怀,而且也给了她创作的灵感,创作的动力和创作的源泉。她人在广州,心留北川,将一腔激情,苦心磨砺,把血与泪凝于笔端,把爱与情揉于文字,演绎成了《情系北川》这本大爱心声的文集。在这本集子里,她用诗歌、散文、纪实等体裁,较真实、较全面、较系统地反映出了“5.12”地震以来北川发生的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悲泣故事。作家以空灵的手法,以大胆的想象,以意念的经幡,感悟性于时空,立真情于生死,树心怀于天地,雪飘万里,气吞山河,悲泪歌吟,感天动地。 尽管我对钟文静不熟悉,也不很了解,甚至没有一面之缘,但从《情系北川》的文集里,我真切地感知她的确是一个满怀爱心,内具秀美,气韵流舒,丹沉心志,充盈情感,性格刚毅,资质放怀的女性,在她的思想里有着一种传承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最朴素的,最自然的爱的基因,有着一种托附天宇浩荡,历经大地调息,呼心高山流水的情的风扬,更有着一种枝映心辉,月染夜色,光放乾坤的心之灵磊。在历史的穿梭与反复中,在现实的对接与悟彻中,在自然的威严与应势中,在生活的历炼与打磨中,她始终依存民族文化厚重流远之精髓,始终演绎灵性慧智灿烂心境之飘扬,始终构架平沙万里沧海桑田之气韵,不断在人生的感悟、感知和感念的沟壑之间跃涌生命的源泉,将才情嫁接于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的柯枝之上,迎风盎然,傲视群芳,展示幽惠。她在《生命,是一种硬度》中这样写道:“天空是眼睛每天的口粮,我在仰望中感动!”,感动高过生命的那一片悠悠的白云,感动超越心灵的那一份深深的情愫,感动仰望灵魂的那一抹熠熠的体味。女作家是根深泥土的实在,是松扎岩石的严肃,是水流叶飘的自然,也是天地相接的旷远。她把自己放置在一种定性准确定位恰分定义深邃的氛围之中,让真情与真爱不断置换出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喜乐悲苦,生命的壮悲哀泣。特别是在“5.12”地震发生后,她就在心底燃烧起一团爱的火焰,不羁绊于时空的限制,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用自己的作品将爱心传递,安抚受伤的心灵,在诗咏北川这一部分,作家以诗人敏感的直觉、锐智和悟性,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情绪和情结,将地震灾难造成的骨肉生死分离的悲痛、凄苦和惨烈,展示得诗句伴哭泣,泪流如雨下。在《我的思念是一条河——给最爱的父亲》中,女作家以一个儿子的身份,活现儿子对地震中失去父亲的一种狂悲的冲动:“在深埋的瓦砾中/我发了疯似的寻找着你的影踪/我的父亲/我最爱的父亲/胸膛涌动着沸腾热血铮铮男儿的我/拼尽全力/仍然撼动不了/那块压在你身上断裂重重的预制板”这的确是一个壮悲动感的场面,是一个催生血性涌流的场面,是一个人性映照人性的场面,只有女作家锐利的心境才可以这样真性复活,也才可以这样气荡诗韵。然而,作家的诗人之心完全被一种亲情的爱包裹得难以平息那血滴心声:“心中满满是深深的歉意/耳畔还依然有你疼爱的念叨/孩子/累了就回家/把沉甸甸的思念汇成了河/慢慢流向远方。”人们含着泪不禁要问这是怎样的一种思念,那条流向远方的河能抵达在天国的父亲的心灵吗?这是撕心的思念,也是人类思念情感的一次自我超越。 在《情系北川》这本文集里,作家钟文静站在与北川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角度,把心扎根于北川,把情维系于灾区,以诚实、率真、苦心以及辗转于痛苦沟壑的创作,立体构架,倾力展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有关北川在地震中所发生的故事,为后来人研究探索地震与北川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情系北川》这本文集,是一本具有史诗性的文集。作家钟文静牢牢抓住爱的琴弦,拔动情的音韵,变换心境,突破约束,直面生死,让爱延续为情殇,是那样让人心痛,是那样让人悲泣,是那样让人难以忘却。作家内心对灾区人民的那一份情感是细腻而真实的,是浓烈而深厚的,是宽广而博大的。在她的笔下,地震的惨悲是不容抗拒的,无论是父母失去儿女的痛,还是儿女失去父母的哭;无论是丈夫失去妻子的疼,还是妻子失去丈夫的哀,无论是兄弟姐妹骨肉分离,还是老师同学阴阳相隔,亲情染目而成泪水,爱情动人而成可泣,友情催人而生悲辉,作者驾驭得酣畅淋漓,把握得气韵有致,深沉得悲歌婉啭,梳理得回肠荡气。那写给天国花季妹妹的心声是“婆娑的月儿啊/依然摇曳着/你银铃般快活的倩影”(《给天国的你——花祭花季的妹妹》);那写给夫妻别离的心境是:“亲爱的/我来了/回不去的路上/泣血的夕阳糅进了最后一滴泪/成了白色世界里辉耀的点缀”(《棉花糖的爱情》);那写给父母失去儿子的心愿是:“我的爱儿啊/我多想抛开一切/在你倒下的地方/北川中学教学楼/不眠不休地试图找寻你的气息”(《我们都是北川的儿子—给我的爱儿》);那写给天堂妈妈的心志是:“ 妈妈/我亲爱的妈妈/以青春的名义横刀立马/就算一生的爱都用光/我一定要找到你”(《致天堂的妈妈》);那写给丈夫失去爱妻的心绪是:“你可曾看见/用血滴落在我胸膛的字/老婆/老公我爱你/我们生死不离”(《老婆,我们生死不离》);那写给在天堂等待新娘的你的心情是:“你已被浩茫的天堂携帶绝尘而去/心痛如刀割/命运蓄意捉弄/云水之间/那早已为你做好的嫁衣/谁为你披上”(《我是你永远的新娘——致在天堂等我的你》)……作家没有故作娇造,投入了全部的情感与心意,让生死之间灵性通幽,情织心牵,大气悲歌,壮殇抒怀,撼天地,昭日月,荡云雨,泣山川。如一种划过灵魂的阳光,亮丽伤悲的心灵,令人扼挽胸紧,心慰惨烈。 然而女作家并非全然驯服于这种横空错位的情绪,也并非全然沉陷于这种生离死别的情结。她放眼于地震灾难中的大爱无疆,着笔于家园重建的美好期盼,立意于灾难与美好光泽的辉映,在心中涌动一腔关注、关怀与关爱的澎湃情感,风云万里,石落水响,让自己的作品烙上“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的宽阔意境,融进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情怀,更有了铁树开花枝发新芽的溢美意趣。如她在《让我们一起手拉手重建我们的家园——再忆“5.12”汶川大地震》中就写道:“咀嚼是痛苦的源/须连根拔起/隽永的爱哟/不会忘记//我们并不渺小/仍然瘦削的肩/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地挑起重建家园的担子//不管你被生活放逐在天边/还是海角/命运强烈的呼唤/让我们的梦中再也流不出眼泪//一分力自有一分力的能量/让我们一起手拉手重建我们的家园/勇敢去担当中流砥柱/ 别忘了/青山依旧在/只要倾心播种的是真情/我们便能收获拥有全新的天与地”这是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战胜灾难举全国之力重建美好家园的铮铮誓言,这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深藏心底的青山依旧在,这更是钟文静内心激荡的一份天地可表的良知与胸怀。不是吗?作家在《心的长城》中就直接地毫不掩饰地坦露了这种积存已久的良知与胸怀:“请八方四面/援助的力量/持续关注我们重建的家园/请四海五湖/朋友们的声音/穿越疆域的阻隔/来到我们的身边”看似潮水腾起,恰似雨润心霏。而作家生活在广州的流溪河畔,却对北川倾情一片,用心之真,用情之深,让人动容。也许让心的停靠是一种慰藉,而让情的涌流却是一种蓬勃,钟文静站在人性的阶梯,放眼北川,凝成了最深情的诗句《祈福北川》:“大山大岭满铺着的白雪/覆盖不了下面欣欣向荣的新生命/预兆有爱就有希望/人生总是春光明媚”这是反刍生死的阳光,这是盛满博爱的温情。让女作家自觉与不自觉地在自我审视的高地,以一首《高唱我歌》的旋律回荡天地: 亲爱的故园 我回来了 和你一起 将永恒的风骨 重建在废墟的不远处 女作家的心志在诗中已亮丽成一抹爱的绿意,一抹情的雨水,扑面而来,是令人动感的一份沉甸,一份厚重,一份难以推脱的心意。这不仅因为北川是她心灵的家园,是她伴着羌笛的脚步,而且更是她一生挂怀一生热爱一生渴望的故园。她没有选择,便勇敢地打开自己的思想,愿为灾后北川美好的明天,穷尽自己的一生,也要将永恒的风骨,重建在废墟的不远处。这也不是心声所能涵盖的意义,而是一种高悬于灵魂之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坚强的力量,是顽强的意志,是刚强的人性所铸就的高山;这种精神是历史的传承,是社会的演进,是时代的进步所筑就的长堤;这种精神是情感的火炬,是爱心的接力,是心灵的升华所构建的丰碑。歌飞田野的雄厚,力攒人心的温新,气盖山川的缭绕,肢解着女作家内心那最真实的最难平静的起伏。 在《情系北川》这本文集里,我很难找到心境平静的情感托放,很难找到风和日丽的思想寄存,也很难找到花开枝头的欣悦感受。那些纠缠记忆的文字,那些扯痛神经的叙述,那些啃嚼灵魂的歌唱,在爱的策动之下,穿越着生死之门,游历着阴阳之界,让人有如身临南北之遥祭,畅达东西之宽悲,极啼心血,胆壮天地。伴着女作家的北川纪行,我明显感受到她的心情与步履如此沉重,她的心怀与思绪如此纷扬,她的心结与情感如此波澜。在《千里川行》一文中就有这样的描写: 沿途美景处处,然而灾难也不期而至,饱受摧残的大 地依然焕发独特的吸引力将因风而生、随风而至的我的脚 步留了下来。 生命何其坚韧!草生一秋犹如人生一世“大风起,把 头摇一摇,天晴了,又站直脚”。正是北川不息的精神所在! 不难看出,在女作家的笔下浸透的是掷地有声的心迹的放然,是仰天长歌的心意的流动,是明月浩海的心绪的壮阔。那灾难过后的大地的生机,那随风生情的生命的足迹,那草如人生的高深的境界,汇成了一句“北川不息的精神”,点亮在女作家自己心灵的天空,光耀神州万里,辉映五湖四海。这是人类在完成一种斗争之时的呐喊,这是历史在存放庄严音符之时的歌韵,这是社会在牵动轮回复苏之时的心跳。那“灾难带来的另一笔不得不心存感谢的赐予”让女作家真切会心:“经历了便成了一份记忆”。当然这种记忆是建立在灾难基石之上的人性的风骨,是灾难造就而出的一种感恩的情怀。这在《地道蜀地美食——品川式火锅》一文中,女作家深情并茂地写道:“感谢相遇!感谢乡里乡亲们对我的爱护!亲切的北川,有机会得再来感受你温暖的怀抱!”。是呵,地震灾区的人民,是血性的,是友善的,是和蔼的,是亲切的,一样博爱无疆,一样胸怀坦荡,一样顶天立地,一样情深似海。作家没有着墨过多,却心里嘹明,才有如此的心感情应。北川纪行,脚步声声,声声叩动人心,女作家那《春回北川》的心情跃然诗行: 流觞曲水 春回北川 不再沉湎过去 命运之草一如祖辈们无畏地 在历尽凄苦后怒放夹缝的生命 这是一首染满伤悲泪水的诗,这是一首心灵哭泣无声的诗,这是一首打磨生命千百回的诗。在诗中那些地震的残痕触目惊心,在诗中那些祭奠亡灵的场景令人悲泪,在诗中那些抚平心灵创伤的爱心如涓涓流水,在诗中那些生命拥胞死亡的呼应撼天恸地,最终沉凝为《春回北川》诗的一种亢昂的张力:“不再沉湎过去,命运之草一如祖辈们无畏地,在历尽凄苦后怒放夹缝的生命。”这就是女作家的感临身受,这就是女作家的亲历所为,这就是女作家的心灵飞歌。不仅如此,作家在北川纪行的岁月里,时时被震撼,时时被感动,时时泪飞心头,时时血滴心田。她在《北川,我来了》开篇就写道:“为了上一柱香,为了圆一个梦,迢迢千里随风独飞的女子方晴(注:方晴,为钟文静曾用笔名)流泪了,也累了,借了肩膀睡了。”这是真情的流露,尤如春天飞花,夏天鸣蝉,秋天流影,冬天映雪,是那样的清抚心悦,是那样的水流草叶,是那样的坚韧于怀。于是,她面对北川地震灾难后的伤痛磨砺,从心底发出了“越是摧毁,生命越是美丽!”的心声。 转悠在《情系北川》文集的游历中,我也一直不肯停下心感情涌的脚步。在那北川随笔的树下,点燃一支香烟,借以缓息。就在烟雾缭绕中,《生命,是一种硬度》正向我砸将过来,抹去眼眶的泪,我便听到了女作家激情的演讲“我们不哭!感动于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爱所展示的力量!北川中学的黑板上写着我们平民总理温家宝的题词——‘多难兴邦’!以他年近古稀67岁年纪于事发当天3小时内即达灾区现场并果敢实施组织史无前例的营救大行动!我们不哭!患难真情!130万名志愿者大军浩浩荡荡开赴重灾区,当中甚至还不乏辞职直奔目的地服务的热心人士……在震撼中增强坚韧,生命是一种阅历!在感动中夹叙着我的念想,生命,该是一种硬度!”这种生命的硬度何止坚如铁,何止硬如钢,它是爱心的力量所锻造,揉进了友情的韧性,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支撑。凭着这种精神支撑,让作家在《开创全新的未来——永不放弃的母子鸟声援“北川群”》一文中,以锐腻的笔调,感慨生命的伟大之壮丽“生命最艰难的时候,也是在痛苦中享受生的喜悦!生的希望!”;感动生命的辉煌之激越“在生命最微弱时,有人已经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在生命最艰难时,理应有人可以开创全新的未来!”这是激励的源泉,这是天地的绿意,这是人间的真谛。女作家用心地嫁接在生活的树枝,繁荣了多少苦难的心灵,点缀了多少伤痛的眼睛。而她自己却依然深情一片,伫立风雨之中,大声呼喊《朋友,我把我的手给你》“让我们紧紧相握在一起,握出深深沉沉的祝福!”这祝福是她爱心的自然书写,是她经历的深情表白。 在流经生命的岁月里,钟文静是坚强、坚贞、坚持的时代女性。她身处广州,难忘灾区,孤守清灯,潜心励学,勤奋天成,用她那充满艺术审美价值的心灵慧眼,留存的阅读笔记,芳菲人间。正因如此,她对地震灾区的持续关爱,她那一颗阳光般闪烁的爱的心灵,让许多人感动,感激。一些朋友同样以诗情文笔相赠,构架出了一片天高地阔,心馨人温,风光迤逦,鸟鸣声声的友情天地。 文学作品,无论小说、随笔,还是诗歌、散文,不管哪一种体裁,也不管反应何种内容,能启迪人心的是艺术的魅力,能愉悦人心的是内蕴的美感,能打动人心的是含蓄的情愫。要做到艺术、内蕴、含蓄的结合,与内容形式的统一,这既是文学作品追求的境界,也是文学作品张显的力量。当然,这种境界与力量必须建立在生活的真实与灵动的想象相融洽的基础之上,才能让文学作品根生灵魂,花开心空,拂面春风,养息鲜活。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来审视钟文静的这本《情系北川》文集,明显感觉到作家在艺术修为上的浅薄,在美学滋养上的缺失,在文化底蕴上的丢弃。尽管这本文集是携息地震题材以宏扬博爱为基调的集子,大部份又是诗歌、散文与随笔,而且作家也抓住了取胜读者的“伤”、“哀”、“悲”、“苦”等情感元素,做到了伤哀感人,悲苦动人的现实效应。但由于作家生活的环境、条件,与亲历的阅历、感受,以及文化的见的、悟性,都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让她在《情系北川》文集里,过于渲染自己的情感,又不善于节制,任其泛滥,造成作品浅表喧嚣,心浮气躁,空乏虚弱,失去了给人一种深沉委婉、潇洒含蓄的感伤色彩。仅就她的诗歌而言,首先,在技法的把持上就呈现出平行的“双轨”线条和平动的“单一”趋势,致使诗意轻飘了然,诗境封尘静立,加之诗的意象掩映于情感的枝叶之下,难觅诗的宏阔、深邃与精美。其次,就是作家的诗人气质与灵性在其诗的语言上没有临诗站立,在诗的构架上也没有微积显影,而是被诗的情感所颠覆,给人一种平淡和稚嫩之感。再者,一些诗有散文分行排列之娴和诗的节奏紊乱,使诗的张力难以突破,略显诗情有余而诗味不足。行笔至此,钟文静的这本《情系北川》文集,已让我不能再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和美学价值的观念去过多的评判,也不能再从技法、结构、语言等诸多方面去一一赘述。她的作品已让更多的人心念深悉,动感于心,这便是最好的证明。于是也让我悟彻到文学艺术的真正功效,那就是惟有真情实感,方能打动读者。钟文静很聪明,很灵性,有才华,有才情,也很有爱心,她的《情系北川》就是一本爱心温情的集子,是高过灵魂的阳光。 作为我个人,是地震的亲历者,没有写过一首(或一篇)有关地震的诗或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只言片语也没有。那是因地震在我心灵上留下的伤痕已让我不敢去触碰,不敢去提及,不敢去记忆。今天,我破例提笔为钟文静写了这么长的《情系北川》文集的评述,缘故于感动与感激,感动钟文静对北川的那一片真情真爱,感激钟文静一直持续关注北川的灾后重建,更让我感动与感激的是钟文静告诉我这本《情系北川》集子要出版发行,全部的收入委托中国心志愿者团队作公益用途,大概这是我提笔的真正动因。面对地震的伤痛和灾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情系北川》这抹爱的阳光的抚慰下,在全国人民的鼎力援助下,灾区人民将扬帆生活的轻舟,积极投身于重建美好家园的行列,凭借勤劳的双手,定能把灾后的北川建设得更加美丽! 2009 年11月22日凌晨于绵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