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无穷尽!对艺术的解读更是一个漫长、学习的过程。与我而言,随着这几年在文化行业的接触、深入,越加感到自己的不足,但我相信只要用心真正的去领悟,艺术的碰撞终会来自于那一刻的感动。
文娟慕名王宏老师已经多年,却错过几次谋面的机会,一直以来深得王老师指导与支持,内心真诚感谢和敬重! 希望此文能够让更多喜爱艺术的朋友走近、感悟优秀的艺术家们对艺术人生的诠释。
艺术家简介: 王宏,字泓之。湖南衡阳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会员,湖南省书协副主席,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省文艺“三百人才”评委(书法组)。 王宏自幼习书,在传统美学理论引领和名家的指导下,其正书集汉隶、魏碑、唐楷之所长,厚重雄强,正大气象。其草书飘逸潇洒,深得张旭、怀素笔意,用以表现烈烈腾腾的时代精神和空灵舒展的审美意象。王宏还致力于书法美学的研究,概括提出“传统书法经典三种典型的美”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理论成果。 王宏原先后在湖南省博物馆、展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及深圳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入展全国公务员书法展、建党85周年展,并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作为精品赠给国家奥组委永久收藏。原创“三米格草书经典临写行定位法”获三项国家专利,因此形成的“三米格草书经典临写系列成果”获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优秀科研成果奖”。 著有《北京大学文化书法集·王宏卷》、《长空风月——草书之美漫谈》、《草书经典欣赏与临写系列(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毛泽东卷)》、《三米格草书习字帖》系列、《三米格草书水写帖》系列等著作。 王宏还热心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省文联、省书协组织的各种文化扶贫活动,送书法下企业下乡活动。捐赠作品用于慈善活动。
“我的心灵与草书相通”
我没日没夜地折腾这些文字是因为我喜欢、我爱它们,我心灵很容易就和它们相通……”
“写字是一种反思,是一种砥砺,是一种心理暗示,是心灵的不断修行。”王宏说,书法已经成为他无法割舍的第二人生伴侣。
“书法是学养养出来的” 王宏进行草书创作,“不是关起门来写,自己觉得好就是好”。他以历代草书大家为师,在临习经典法帖的过程中潜心研究前贤们草书运笔、结字、谋篇的规律,并独创了“三米字格草书行定位法”,以行定位,分解草字,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个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工具,并因此获得了三项国家专利。
王宏著作 在这套书中,王宏以原创的“三米格草书经典临写行定位法”为基础,精选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毛泽东5位草书大家的代表作进行赏析,并概述了草书发展的历史。 专家们认为,该套书对于草书历史的演绎,对狂草书法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的精彩解读,为人们了解欣赏草书经典之美提供了一个范本,同时为解决草书临写入门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解决方案。
王宏编著《长空风月——草书之美漫谈》
内容简介: 《长空风月——草书之美漫谈》一书以漫谈的形式阐述了草书之美,解读了草书的历史之美、人物之美、意象之美、人生之美以及书写之美;并借助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根据自己的人生体会,为读者解析了自己对草书之美的体验,总结了现代人生活与草书艺术的密切关系,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美学思想体系。
王宏-《草书经典欣赏与临写系列》 该套书包括《张旭草书<古诗四首>欣赏与临写》、《怀素草书<自叙帖>欣赏与临写》、《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欣赏与临写》、《王铎草书<唐诗九首>欣赏与临写》、《毛泽东草书<古诗十首>欣赏与临写》五本。该著作以王宏原创的“三米格草书经典临写行定位法”为基础,精选了书法史上五位草书大家的代表作,详尽欣赏分析了草书艺术所展现的蕴藉风流,尽情彰显了草书之美,并概述了草书发展的历史,从理论到实践都给读者以智慧的引导。
王宏创作谈
自幼与笔墨为伴,及至中年,乃自称读书人,方知文章天下事,笔墨终生缘。 幼时习书,讲求形体构成,认为笔法技法即为全部,后为学从政,虽忙于事务,未曾辍笔耕书耘,原来书法之美,非笔墨之法,在于其高古深邃。欲以黑白线条挥舞千年底蕴,知其不可,仍愿为之,是快事,亦是情结。 岁月如歌,书法如酒,为人生所写,文化所酿。歌声之所以穿透灵魂,因人生丰富跌宕;书法之所以震撼人心,因文化渊博隽永。唯体验细致入骨,唯感情深沉崇高,方知何为荡气回肠。 中国文字语言本是妙不可言,流于笔端,正篆行草异彩纷呈,文字的形式美达到极致,她在笔墨中显示出各种不同的美,成就了书法艺术,然而书法的灵魂是厚积薄发的文化沉淀。 人生各段,所见风景各异,常叹物是人非,其实并非风景有变,眼力不同而已。潇洒如王羲之,兰亭一聚,人生诸多感叹流传至今,字里行间见生命之雅趣,笔飞墨舞见神采之顾盼。流觞曲水,所饮者千古风流;醉卧明月,所醉者万种风情,书法是风流抑或风情之佳酿。 犹记少年时,提笔无思,以为下笔有神,多年后提笔不为写字,只为在喧嚣中寻求心灵之宁静与纯真。此时在纸上随意漫笔,信手拈来,反而自觉甚佳,笔之所至,乃心之所至,所谓得心应手,大致如此。 厚积薄发需要功力,功夫在诗外,好酒需好窖,好窖需精工细作,惊觉此理,不敢懈怠于子曰诗云。 ——王宏
《心经》书写是我练习书法和颐养精神、调节心身的兼修日课。《心经》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向其弟子舍利弗讲述观世音菩萨是怎样修心的,以及修心后的成果。260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可以说是般若思想的核心、佛法教义的精髓。既是诠理最深奥、说法最微妙的大乘佛法教典,又是中国一部最普及、最深入人心的大众读物。《心经》言简意赅,字字玑珠。展示佛家“五蕴皆空”的世界观,教人“度一切苦厄”,“无挂碍,即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我收集到历代书法大家,王羲之、欧阳询、张旭、赵孟頫、吴镇、文征明、八大山人、董其昌、傅山、张瑞图、邓石如、吴昌硕、乾隆、弘一、于右任、启功、沈鹏等,从皇上到士子,二十多种《心经》书写的传世经典法帖,这种现象提示我们,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抄写它寻求心灵的宁静。特定内容的书写,的确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心灵安抚效应。 我以草书演绎《心经》,追求简省连绵的草书笔调和舒展飘逸的艺术风格,提按扭转、穿插摆荡、横扫竖抹,有如公孙舞剑、关公捋髯、嫦娥奔月、惊蛇出草,寓极静谧与极灵动之中,展示禅宗“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空灵境界。 ——王宏
书法理论(节选)
千古风流君独领 ——毛泽东草书《古诗十首》赏析 作者丨王宏 毛泽东一生著作颇丰,但是并未专门涉及书法,更没有评价过自己的字。谦虚地认为自己的字“与诗相称,似乎适宜”。美国人R·特里尔写过《毛泽东传》,在这本被誉为“世界关于毛泽东的最重要的著作”中,特里尔写道:“他(指毛泽东),更是一个诗人和艺术家。他的诗词想象丰富、气魄宏大、寓意深刻;他的书法汪洋恣肆、任意挥洒、自成妙趣,将他列到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和艺术家行列是毫不逊色的。 毛泽东的书法成就主要是草书,特别是狂草,为他赢得了二十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的殊荣。狂草出现于唐代,是一种不脱离汉字字形而又最大限度地超越汉字实用性的书体,以恣肆、开张、超迈的书法意象,表现出更加真实的自我个性。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书法家,将书法的艺术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使狂草书法成了大唐盛世的图腾,领千年风骚而不衰。唐以后几无狂草书家。宋代虽然书家辈出,但草书艺术创作成就远逊于魏、晋、唐。最有个性的黄庭坚,也以理智和学养营造狂草的形式感,被称为“理性的草书”。元、明时代,书法艺术以复古为创新,对草书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反作用力。元代的几位大草书家,大都取自晋法,缺少时代性的突破。明朝张瑞图、董其昌、祝允明、王铎、傅山等几位大书法家,打破传统,开宗立派,对明清两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于狂草尚无突破。清乾嘉始,考据学风大起,帖学式微衰落,帖学一脉之草书也一蹶不振。此后逾百年间,没有出过真正的草书大家,草书几成绝学。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出现了三位对草书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书法家:一是于右任,他规范了草书的字型;二是林散之,他刷新了草书的面貌;三是毛泽东,他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极高的个人天赋,突出的实践成就,重兴了草书艺术,使草书及其狂草艺术回到了春天。就书法艺术而言,最能代表一个人艺术成就,并能最好表达艺术家个性的,莫过于草书。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纵横捭阖的军事家,一位久经考验的革命家,一位文采风流的诗人,在各种书体中,毛泽东很自然地选择了最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草书。 让我们一同走入他的书法艺术,感受到那龙蛇飞舞、大气磅礴、豪放酣畅的书法艺术之美,更能感受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睥睨天地、独领风骚的伟人风范。本帖精选了毛泽东手书的《古诗十首》,分别是:曹操《龟虽寿》、佚名《敕勒川》、贺知章《回乡偶书》、王之涣《登鹳雀楼》、王昌龄《从军行》、李白《下江陵》、《送储邕之武昌》(前四句)、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刘禹锡《始闻秋风》、温庭筠《过陈琳墓》,共79行,460余字。从这些墨迹中可以看出,他偏爱怀素的狂草,取法尤多。他甚至将影印本《怀素自叙帖》作为珍贵礼物赠给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可以推测,毛泽东对于草书法帖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临摹。但学习书法的一个最重要方法是“读帖”。据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回忆,毛泽东爱读帖,像读书一样认真,靠特殊的记忆力将读帖所得化为自己的笔墨语言。超凡的胸襟、特殊的颖悟、深厚的学养,使毛泽东真正做到了“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苏东坡)。 在毛泽东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读帖、写字,也许是余事的余事了。但可以肯定,像喜爱古典文学、诗词一样,书法也是毛泽东寄托情思的一种重要载体。毛泽东无心作书家,但他的书法由于其独具的人格魅力与书法本身的艺术魅力,千古流芳。 毛泽东古诗文书法,笔走龙蛇,豪迈奔放。用笔以中锋为主,情到浓时,横扫竖抹、八面出锋与行笔的徐疾、按提,墨色的浓淡、燥润相得益彰;结体上看,字字皆入草法,有根有据,又不落前人巢臼、自出机抒;布局上有开有阖,有藏有露,大气磅礴,一气呵成。“草书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性情”,这些作品,使转纵横,气吞江海,刚劲雄健的用笔力透纸背;而破空落笔、洒脱飞动的点画又使作品风采翩然,神情横溢。 毛泽东的书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奠基期、成熟期、辉煌期。奠基期指毛泽东求学时期,与大多数中国读书人一样,毛笔是基本的书写工具,写字是人生奋斗的基本技能,毛氏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上皆深得裨益,为自己的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熟期主要是指延安时期,长征到延安后,相对安定的环境,毛泽东发起了学习整风运动,他的诗词和书法形成了风格独具的毛氏面目。辉煌期是指毛泽东进京以后,和平年代,披览碑帖,挥笔习书成了毛泽东日理万机之后的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这一时期,毛泽东书写大量的古诗文和自作诗词。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结字神奇,俏俊飘逸,洋溢着无与伦比的才气、豪气、灵气、霸气、神气,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毛泽东书法不拘成规,有着极其鲜明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师古人而不拘成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根植传统,博大精深;推陈出新,独领风骚,被誉为“毛体”,可以说是书法史上的一座独特的丰碑。
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古诗四帖》赏析 作者丨王宏
“先贤草律我草狂,风云阵发愁钟王。须臾变态皆自我,象形类无物不可。阆风游云千万朵,惊龙蹴踏飞欲望。”这是诗人皎然记录下来的历史镜头。(《全唐诗》)律者律法,狂是叛逆。这里,张旭把钟王,主要是大王的草书,叫做“律”,把自己创造的草书,叫做“狂”,这是何等的胆识和气魄!一个“狂”字,代表了张旭的审美理念,也代表了他所坚持的创作纲领。“狂”的含意,一是”率意”,二是“奇异”,三是“无畏”,张旭的“狂”,不是佯狂,而是于变动不居,雄浑深沉的大自然中,俯仰观察得到的大彻大悟。他曾说:“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得奇怪焉。”“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国史补》“孤蓬”、 “惊沙”的壮观,是一种狂风暴雨,升天入地的旋律。“剑器”即西河红绸舞,红绸舞的飞龙走蛇,正是狂草的笔致。狂草创造的”笔歌墨舞”般的旋律美,令人陶醉。 张旭草书《古诗四首》赏析与技法 张旭草书《古诗四首》集中印证了古人评价张旭草书的风格特点。通篇布局大开大合,大收大放,在强烈的跌岩起伏中,突现了雄肆宏伟的势态。全贴行文酣畅淋漓,似”赤骥白 ,一驾千里”,颇有咄咄逼人之势。其字形变幻无常,缥缈无定,时而若狂风大作,万马奔腾;时而似低昂回翔,翻转奔逐,充满着“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的变化。艺术家的豁达潇洒,真诚率意跃然纸上。 先看运笔,在运笔上,此贴圆转自如,含蓄而奔放,随着感情的宣泄,笔致有节奏的忽重忽轻,线条随意流走,或凝炼浑厚,或飘洒纵逸,浓墨处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的质感,枯笔处涩凝而独具“锥划沙”般的张力,点画与线条的和谐组合,构成了一幅生动自然、雄伟壮阔的画卷。运笔看似任意挥洒,其实规矩无处不在。孙过庭《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运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道出了草书使转运笔的最突出的特点。在书写过程中,灵活地转换笔锋是狂草书法最典型最基本的笔法,草书“古诗四首”,运笔连绵回绕,暗中换锋。如“帝”、 “纷”、 “教”等字,多个环绕均用中锋运笔,没有“转卸皆成偏锋”。即使偶有偏侧,如“千”字,也能拢得住笔锋而使笔画刚劲有力。同时这种偏侧,散锋涩行运笔的频繁使用,成了草书《古诗四首》在面貌上区别于怀素狂草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使转并非单纯指圆转运笔,应包括折合转两种方法。笪重光《书筏》云:“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请看贴中的“盖”、 “华”、 “景”三个字,包含了三种横的使转方法。“盖”字第一横为折笔映带;“华”字上两点接第一横为转笔映带;“景”字字头接长横为暗中逆入折笔。通观全贴,最为流畅的转笔映带并不多见。明白此理,可避免因一味圆转而造成的流滑软俗之病。另外,此贴初看满眼缭绕,细辨则字字分明。这主要是因为用笔上交代清晰,点画爽而不乱,同时,又造成了用笔轻重缓急的变化之美。总之,狂草笔法中的中与侧,藏与露、转与折、轻与重、缓与急等矛盾笔法被张旭完美地统一在草书《古诗四首》之中。 再看结体。狂草的结体与楷、隶的结体不能一概而论。狂草与其他字体的根本区别,在于点画被大量省并,一行之内字与字之间笔画相连,变化为无处不在的缠带和使转用笔,所以很难脱离用笔而对狂草的结体进行单独的分析。不如从“体势”这一角度对草书《古诗四首》试作赏析。体势是书法结体和用笔的综合形象,也是书法艺术区别于写字的本质特征。草书《古诗四首》的体势变化非常丰富。大部分字的取势都是以敧斜为主,但字的重心居中,正襟危坐。有的字重心下移或上提,如“宫”、”下”字造成险势,险而不倒。还有“南”、 “年”二字,一个中竖倾斜,一个中竖弯曲,但重心依然平稳,狂草体势讲究穿插避让。既注重行与行之间气势摆荡中的穿插避让,又讲究一字偏旁组件之间的穿插避让,构件与构件之间不相撞又不雷同。如“棘”(释“枣”)字,两个构件相同,但作者运用穿插避让,再加上用笔轻重、转折、疏密的变化,将字分割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黑白空间,美不胜收。深得避让穿插之妙。除了巧妙熟练地运用敧正、轻重、方圆、疏密、摆荡等体势因素外,作者还运用了横纵、开合、敛纵等矛盾来变化体势。如“齐”字通过夸张第一笔的横势和整个字的纵势形成对比;两个“中”字竖画的不同处理,造成了敛纵的体势变化;“绝”字部首与偏旁的上部,分别向左右倾斜,形成了上部打开,下部闭合的特殊体势。“岩”、 “下”、 “少”、 “人”、 “中”、 “上”等字重复出现,由于体势变化,各具风神,令人惊叹叫绝。体势变化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作者在狂草结体运笔方面千锤百炼,出神入化的魅力。 再来看章法。章法即谋篇布局,是对一幅作品整体布局和统筹安排的方法。它包括对单个字体势的设计,对字距、行距、之间的空白分布以及对整幅作品的行气、节奏、格调的整体把握。狂草的章法相当自由,但同样包含以上基本要素。草书《古诗四首》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疏密的安排变化自然,行与行之间的穿插错落恰到好处,通篇行气贯通、格调一致,参差错落,跌岩起伏,字字如龙似马,云烟缭绕,倏忽千字,上呼下应,左驰右鹜,犹如一幅变幻莫测、多姿多彩,自然天趣的画卷。充分体现了张旭草书纵横捭阖,豪放沉着,势如破竹,奇峰自出的面貌。 从总体疏密上看,草书《古诗四首》属于布局较密的一类。通览四十行近两米横宽的全贴,行与行之间疏密相同,极具韵律感。一至七行、十四至十八行、二十三至二十七行、三十二至三十六行,这四节布白紧密,另四节布白疏放,形成大江东去式的波浪壮阔之美。从起笔开始挥毫果断,方折多于圆笔,迅疾之处,如走龙蛇,舒缓之处,如犁翻土。点画的起笔,皆圆头逆入,行笔皆中锋运行,收笔处情注意满,轻重有度,不飘不滑。线条质感如锥画沙,如屋漏痕,篆隶笔意相当明显与突出,字与字之间的牵丝引带毫无苟且含糊之状。且看”南宫生绛云”句,从“生”字蘸墨挥毫直下,一路疾行,由腕间提按而分线条粗细;用力轻重而分墨色浓淡;布白疏密而分结体宽窄。“南宫”与“生绛云”两处的书写虽有停顿,但气贯势通,一气呵成,承上启下,风姿潇洒。“北阙临丹水”句的“临丹”二字,“临”字之右部连续三折之后未曾断开,断而扭动笔锋,由提到按,引带出“丹”字中心一点,这一点委婉圆转,与周围封闭式的横竖形成视觉反差,狂草的连笔一般是上一字的末笔连下一字的首笔,这里却是上一字末笔连下一字的末笔,令人赏心悦目,叩节叫绝。
“艺术成为哲学才是好的境界”——王宏
名家评论(节选)
云烟挥洒笑谈中 文脉风雅颂 韵追汉魏秦 松风流水千年调 ...... 王宏,既不嗜酒,也不狂放,他的作品却偏偏撕裂了他儒雅的外表,热情一泻千里,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书法的阳刚之美 ————覃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