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莫言的《蛙》,翻过几十页,但还是觉得精彩不够,不如《檀香刑》。零点多一点起来,温习《百年孤独》的缩写版。匆匆之间,难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这两部亚、拉诺贝尔名著上的分野。又因为跳读《檀香刑》,读出其更多的历史味,遂寻出胡适的《人生大策略》一书之《历史留下的思考》一文(原题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新看法》)。 胡适在上文中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四种观念,作为四件大事——权威与自由冲突之四个回合。一是无政府主义,亦即老子的无为主义;二是孔子以下的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三是墨子理论影响的集体主义或极权主义;四是极权主义被老子的无为主义打倒,终至“无为而治”。不过,我还不太领会作者强调的“恩典”:汉朝七十年的“无为而治”,造成四百二十年的汉帝国,使我国两千年来的政治都受了恩典。 目前中国的政治,很显然更多与墨子的“上同”思想比较符合。“上同而下不比”,的确是治乱的好法子,李斯等法家,其实是对主张“兼爱”的墨家“上同”思想的继承与发挥,庄列孔孟则是对老子个人主义思想的发展。法、儒二家发展到后来,则分别成了统治阶级手中的武、文二道,法治与人文精神则隐而不彰。到了王船山——“东方的孟德斯鸠”、“封建制度的鞭挞先锋”,中国政治思想的曙光始现,然而,野蛮的满清政权再次将大汉民族拖入专制深渊——权威压倒一切的时代。民国,民主、自由刚抬头,马克思主义——西方的墨家问鼎中华,结果,战乱又起,汉高祖式的统治者来不及实行休养生息,却不得不重蹈中国专制暴政始作俑者秦始皇覆辙。 中国,必需走公天下的公民法治政治之路,辅上人文的个人的自由的儒学沥青。 《檀香刑》述说的,就是一个儒教熏陶之下的中国父母官,主人公钱丁,徘徊在“上同”与“下恤”交叉路口痛苦心路的历程。小说背后那一位抒情主人公,似乎超然物外却又无所不在、置身大庭之中而又驾临众生之上,就是莫言本人——他有一双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与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眼睛,有一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或者争而窝里斗)”的儒者仁人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檀香刑》是《阿Q正传》的续篇,知识分子与劳动大众严重脱节,导致泱泱华夏惨罹外侮内患。 钱丁的情妇,孙媚娘则象征了阴柔、善良而倔强的中华子民的全部屈辱、牺牲与抗挣。赵甲与孙丙,无非是走投无路而奔赴的两极:帮凶与取义。孙媚娘的三个”父亲“,全部聪明透顶而又愚不可及——一个领域的聪明妨碍了他们全局的思想。这正应了柏扬的名言,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十个中国人便成了一头猪。于是十条龙的中国也便成了外族侵略者可以任意宰杀的猪了,甚至是让侵略者乐于旁观、坐收渔利的猪猪相残、龙龙相斗,猪随龙斗,猪为龙死。最后的龙为众猪之死一死以谢天下。炎黄战斗过的猩红的大地,后来的大汉子民们面对的,除了一幕幕聊供茶余饭后的历史故事外,就是一派喜庆的胭脂红,很少有人将胭脂联想为淋漓的鲜血,更有谁会将古老的檀香与惨绝人性的酷刑相连?除了莫言。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