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感是相通,德国哲学家诺瓦利斯说“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觅家园”。那么,文学上更是如此,故土在许多作家眼里,其实往往早已升华为精神上的家园,于是便有了陈霁打开生命深处,书写属于自己心灵中的故乡的一部散文集《城外就是故乡》。
陈霁的《城外就是故乡》既是一部情理兼美的散文集,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文学作品。文章时而起伏跌宕;时而温润缓行,他轻轻的道来,但背后却涵义很深。开合之间,文已尽意,平中见奇,涌动着作者对生命的礼赞。著名作家王剑冰在该书序言中的精彩点评:“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点也都有每个地方的特产,像他所在的绵阳,我就想到长虹电器。那么另一个特产就是出了一个作家陈霁。”让我们一起进入被誉为绵阳本土制造作家光环的陈霁的文字世界,去真切感悟作者蓬勃的语言生命力,充分享受一个自由而空旷的文学精神大视野。
陈霁谦逊地在《后记》里自称是散文写作上的后来者,虽然他始终未成为一位以笔作利器的全职作家,然而高度决定深度,此时,亦官亦文待人处世的他,比起以前看问题透彻得多。机会总是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喜欢外出游历的爱好大大开阔了作者的文学视界,多年以来丰富的人生阅历又为他从事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生活素材。知足惜福,情生腕底,读陈霁的文字,仿如在和现实中的一位好朋友推杯换盏,促膝谈心。作者在创作的那一刻,凝聚所有的智慧、激情和文字功底,我分明感受到字里行间有着作者起伏匀称的呼吸,热情跳动的脉搏。
写文章要有思想,有内容,有文采。纵观陈霁的写作,他只响应来自内心叙述和倾吐的欲望。作者往往把所要拟写的文章放在一个比较宏大的背景里,总体上追求厚重,有思想,有诗性,文字偏于硬朗,力求机智而有张力,并且篇幅往往都不短,精益求精。也不喜欢过于典雅的技巧,即所谓的锦绣文章。作者较早时期的作品曾经都是那么的唯美主义,不过我们可喜地看到,现在的陈霁正在努力与唯美拉开距离,或许是认为质朴、粗粝、凌厉甚至残酷,更能接近事物的本质。
细心阅读,读者不难发现书中的几个关键词:故乡、他乡、行走和回归。这也不正是陈霁散文题材广度涉足的范畴吗?作者写抒情散文《河流四季》、《渔舟上星空下》;也写游记散文《九曲黄河》、《一条河躲在漓江背后》;叙事散文《一个人在高速公路上行走》等等。让人不禁立刻从脑海中链接上钱钟书《围城》的经典名句:“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想冲进来”。“我生在一个小城,但是青少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所以,我的故乡不是城市而是农村。久居城市,脚踏水泥地,仰望水泥的楼宇,生活远离了故乡,也远离了大自然。所以城市人都会怀念故乡,怀念儿时,怀念的实际上是大自然。我们在旅途中,常常触动怀乡之情,因为大自然里就包含了许多故乡类似的印迹和元素。所以,远行,既是满足好奇,满足观感,也是对灵魂渴求的回应。城外就是故乡,是远离故土也远离大自然的我们,一直达观的表达。”陈霁这样解读着他的《城外就是故乡》的命题由来。
也许跟作者年轻时长期接受严格的绘画训练的经历有关,陈霁是一位写景的高手。笔下的风景常常是青山出泉、落照孤鸿,尤其擅长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勾勒出景致的生动表情。最能体现陈霁散文语言表现力强度的《孤舟》一开始就为我们布置了一种气氛:“小船。一只比普通小舢板略大的小渔船,孤零零地泊在河中间。”寥寥几笔,一幅淡淡的山水画卷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为作品做了喻意很深的开头。引用画家吴冠中的观点“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在这里,作者以浓墨一点,勾画出一叶孤舟的形象,它的出现,无疑带活了整个画面的生活气息,也使作者思绪飞扬了起来:“我知道的就是这些,很快被夜色抹去。夜色还将把我与小船严严实实的包裹,让我们完全与外界隔离。”“黑夜真好……它让星星从黑色的幕布后面走向前台,以明明灭灭的闪烁让我感觉它的心跳、呼吸和言说”。透过层层渲染的文学处理手法,使作者此刻孤寂的灵魂更加突出鲜明:“人本质上就是孤独的。在时间的河流上,人人都是漂流的孤舟”。熙熙攘攘的都市里有着太多陌生的脸孔和纷扰的人事关系,有时候这种近乎窒息的城市生活感受让陈霁发出了内心的呐喊:“孤独催生创作。文学和艺术便是人类在孤独中的自慰......连书也没有时,便思想,思想,是抗拒孤独最后也是最恒久的武器。”这是作者在日益异化的社会里祈求得到思维的自由,尽情倾吐与大自然一起亲密接触最真实的表达,陈霁的想象力极为丰富,无论是色调、形象、还是幻觉、感受,都给读者以一种大胆而奇妙的感觉。从黑夜的听觉、视觉的感受出发,作者对都市人的生活态度作一系列深入的哲学心理分析,是一篇把感觉与心理分析相结合比较成功的现代散文代表作。
表现陈霁情感浓度的散文当中有两篇极富情感散文的艺术特色,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赏读的好文章。一篇是《父亲的文化大革命》,另一篇是《兄弟》。
首先谈谈作者在冷、热艺术处理非常到位的《父亲的文化大革命》。这不仅是由于它是特定的题材,更重要的是它一反传统痛心疾首的强烈批判,对文化大革命这一社会历史大背景的交代也仿佛信笔而出,以“风暴始于一个温馨之夜”为题,向读者再现了那段六、七十年代普通老百姓真实生活的一个特定历史影像。采用了凝练而传神的白描手法,用语不多,所刻画出父亲敬业的形象却异常生动、鲜明。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位无论是思想深度或艺术力度上都跃升到一个崭新高度的人物形象。“父亲是以最积极的姿态参加文化大革命的。他所在的文化馆墙上,就贴着他写的批判馆长的大字报,洋洋洒洒五六张整纸,都是熬夜写的……一丝不苛,像是在完成伟大领袖亲手交办的光荣任务。我感觉父亲那时心中一定是豪情万丈,充满了崇高之感。”一个“熬”字深刻地反映了父亲处在那个又红又专时代一个典型的热血青年形象。观察入微的作者还通过父亲的行动来进一步表现人物的性格“那是父亲最快乐的时期。他那时天天站在高高的画架上,路人都在他下面停下了脚步……这让人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拉斐尔。他在罗马西斯廷教堂画圣像,虾一样躬着身子,仰望穹顶,鼻尖上也滴着颜料。”从人物的身上,读者看到这位父亲充满着无比坚毅的意志力,这离不开作者准确把握人情风貌,深入细致剖析疯狂年代的个人内心世界,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陈霁的笔锋十分生动,很善于运用渲染周遭气氛来烘托、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不少地方出现神来之笔,但细细寻味又在合乎情理之中。“看到满城的大字报和杀气腾腾的标语,看到一个个倒着写并且还划上红叉叉的名字,我感到父亲随时都处于危险之中。每次我临近文化馆时都忐忑不安,都要张开全部的感觉器官,捕捉关于他的蛛丝马迹。”“商量他的80大寿……他漫不经心地告诉我,1970年,‘一打三反’时他曾经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我进城时没有见到他的那次,他正在坐‘学习班’,隔离审查。”这里写的是一段父亲经历过的人生之苦,然而却如此轻描淡写,把父亲在巨大现实力量下迫不得已掩隐自己所处困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化悲凉为轻松的笔调,启人深思,人物的灵魂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时期曾经遭遇过怎样伤痛的洗礼?充分显示了陈霁表现生活的艺术功力。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感情蕴藉、深沉是这部散文集最为突出的其中一个特点。体现了这种特色的《兄弟》正是一篇深情的回忆性散文,也是作者发自心底的一支献给已故哥哥和弟弟的挽歌;一首饱含无限亲情的动人诗篇。整篇文章中,作者以内在的感情线索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心随文动。作者通过回忆已往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抒发了自己对兄弟的深切怀念之情。在他的笔下,哥哥离去的那一天竟是显得那样的平静:“阳光透过桑树枝叶斑驳地照在哥哥光鲜的脸上,使他感到有几分目迷神移。他把桑葚一颗一颗小心摘下,放进脖子上的口袋。他当然也经不住诱惑,偶尔有一颗鲜亮硕大的被他送进嘴里,慢慢体验它的甘甜。这应该是哥哥最快乐的一个星期天。”“但是,我从此不吃桑葚。我觉得那凝血一般的颜色就是死神嘴巴的颜色。”叙述是那样的平实、冷峻。作者写道:“梦,应该是冥阳两个世界交界处的会客厅,是上帝给我们的补偿,让我们兄弟得以在那里延续着过去的亲情。只是梦中的哥哥永远比弟弟年轻。”“当我在纸上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时,神思恍惚中,我发现我这些文字次第飞离纸面,化作一缕轻烟,飘逝于苍茫的夜空。”在这一大段感人至深的文字里,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颗赤诚的兄弟情谊的心在跳动,一股炽热的鲜血在奔涌。陈霁打心眼里热爱生活,如果他没有这么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他的文字是散发不出这样炫目的人性光芒。
陈霁散文思想的深度,我们在《雪地上的甘州》一文里感受深刻。他从视觉上吸引读者的心灵,顺应读者的审美情趣。“天空是阴沉的铅灰,地上是天衣无缝的银白,似乎一切都已冻结。”作者自如深刻地传达出丰沛的思想感情。作为四川人,他长期生活在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和物产丰饶的南方,在甘州看到更多的是触目惊心的荒凉,漫天大雪,完全不同于内地的地貌和文化,加之回顾当年西路军孤军深入、毫无外援的惨烈历史,这与作者以往的记忆和当下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陈霁的才情神思找到了驰骋的空间“祁连山,见证了难以想象的坚韧与英勇。西路军的战士们,以血肉之身在冰天雪地上耸起了自己祁连山一般的形象,以苍凉悲壮的实践证明了自己人格的伟大和生命的超凡。”作者这样的笔触,加深了文章的主旨,我们每读一遍,心情也随着作者的叙述逐渐变得沉重起来,留下深深思索的余地。这篇文章相对硬朗,确实有一点金戈铁马的味道。陈霁的纪游散文总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找到新的亮点,散溢着浓烈文化气息和历史情韵,这也是我们阅读单纯描山绣水的文章里所鲜见的,写景的同时还插入不少历史典故和诗文,其思想意义远远超越一些普通游记。
学古知津,百读常新。文学作为社会的晴雨表,陈霁说:“人生有三层境界:‘物质层次、事业层次、审美层次’。而写作可以达到最高的审美境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浪漫。”与其说《城外就是故乡》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作者的一个姿态。是陈霁盘点自己往昔,诚心诚意献给心灵故乡的礼物,更确实地说,是献给老父亲的一颗孝心。
厚积而薄发,陈霁将整个身心放在文字激流中漂流,在散文文苑里建立了自己满贮感情因子的语言风格,这些从土地上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文字,读起来娓娓从容,一种蕴藉隐深的味道,让我们温暖。读陈霁的散文,意境涵远,韵味绵长,知、美兼得,并把读者引入一个澄澈彻悟的人生与艺术境界,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魅力,给人以体味人生与艺术双重的审美享受。
于羊城温泉之都流溪河畔夜笔(二稿)
(责任编辑:启用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