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频:祁东作家眼中的湖南14张城市脸谱
时间:2010-11-10 10:57来源:衡阳晚报 作者:刘春艳 点击:
次
他因为《湖南人怎么了》一书名声大振,书的封面极具噱头地写着:跟随《丑陋的中国人》,超越《河南人惹了谁》,重新掀起中国地域文化反思热潮。
他用20万字刻画了湖南14个城市的面孔,第三篇写的是“书生衡阳”,他的论据是衡阳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他区别于湖南其他城市的“蛮”与“文”。
衡阳部分网友似乎并不完全同意衡阳的书生形象,“衡阳人沾染了邵阳的霸气,湘西的匪气、长沙的脚气、株洲的老气、湘潭的土气,反而将属于自己的灵气和书生气,丢得七零八落。”
徐志频的另一部书——《经营天下的湖南人》以王夫之开端,他认为王夫之掀起了中国“书生领军”的开端,才有了后来的“书生领政”、“书生领商”,才有了曾国藩和毛泽东。
他的笔下,由王船山肇始,似乎湖南人才火辣,没有一个中规中矩,都是偏才、怪才、异才、奇才和鬼才。
有人说他是湖南人的一面镜子,也有人说他是湖湘文学的一个异端,有人说他的书炒作意味太浓,也有人认为他的身上继承着湖南人自卑、自尊、自傲的独特个性。
9月23日午后,徐志频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QQ个性签名改为:23日下午,中国湘商品牌创新与发展论坛暨华声湘商在线开通仪式,《经营天下的湖南人》第一次规模签名售书。
这是徐志频继《湖南人怎么了》之后的又一本“力作”,他称前者是提出问题,而《经营天下的湖南人》则是用来分析问题,以后他还会继续创作一本“解决问题的书”,书名的大意是“湖南人怎么办?”。
2010年,貌似是徐志频的“发财年”,他预计《湖南人怎么了》一书会在今年年底突破15万,但《经营天下的湖南人》这一本他却没有做出评价,只是在自己的空间里粘贴了《北京晨报》“大家悦读”专版右下角书评人对该书的点评。
“前半段是好评,后半段说出了缺点。”显然徐志频对书评人的评论有些“不敢苟同”,他一一反驳,却仅在自己私人的空间里发泄。
徐志频被定义为独立作家,“独立”二字意味着徐志频要接受更多长枪短炮的“攻击”,但是这样的攻击只能让徐志频的签名售书现场变得更加火爆。
他用米饭糊成
自己第一篇“铅体”文章
不得不佩服徐志频除了是个作家,还是个行为艺术家。
且不看他1米8几的大个子,一双凉鞋走天下,也不看那厚实而干净的镜片以及把烟吸到只剩烟蒂的“忘我境界”,徐志频的第一篇“铅字”不是他年少时发在某家报纸或杂志上的文稿,而是“大费周折,大有来头”。
15岁那年,徐志频读初中二年级,他仍然记得当时的鸡蛋卖到了1毛2分钱,家里没有什么钱买书,却有幸得到了一本全国中学生获奖作品集——《太阳雨》杂志。在那个偏僻的中学,能获得的外界信息如此有限,他翻烂了《太阳雨》,几乎能把每一篇都背了下来,“那是个崇拜文学的年代。”
看着同龄人的文章变成铅字,他打心底里羡慕,于是萌发了把自己的文章也变成“铅字”的想法。他选了自己一篇较为得意的作文,然后照着文章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报纸与课本上找,再一个个剪下来,贴在本子上。
他把字一个个排起来,用吃剩下的米饭把它们粘好,忙乎了半个月,终于看到了自己第一次发表的“铅字”。“我当时以为会很漂亮,像发表在《太阳雨》上的一样,没想到字体不一、字号不同,饭糊干后,满纸发黑,凹凸不平,歪歪扭扭,不堪入目。”
谈起年少时的种种,徐志频绝不羞于启齿,他在自己的早期作品《70后的碎梦》中写道:我的成长,一直是在父权的强制与对父权的反抗中过来的。
徐志频称他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读书,应该是在学校的事,回到家就不应该再碰书本,而是做该做的事。”为了看书,他没少挨打。
童年时,家里砌新房需要红砖,徐志频负责帮父亲送砖块。很快他发现自己做完八块砖后,送过去,父亲往往还只动1、2块,中间的这1分钟时间他用来做什么呢?
看书,仍旧是不分书种地一顿“饿扑”,整个夏天,凭着偷偷摸摸挤出来的这许多个“一分钟”,徐志频读到了很多佳作。
高一开学不久,徐志频的作文语惊四座,写作才能十分突出,当时的班主任潘佑恒说:“我教了这么多年书,这是我看到的最具写作才能的学生。”
自此后,徐志频的文章便频频在校刊上发表。
要说他真正树立作家的志向,还得从一个名作家说起。
从小跟父亲创业,吃尽了苦头,徐志频对经商有亲近感,但想到中国以往的文人中,作家和实业家往往是两个世界的人,于是他陷入了矛盾。
后来,他在一本书中读到了大文豪巴尔扎克的从文经历,觉得突然找到了共鸣和知己,于是开始尝试走中国的巴尔扎克路。徐志频说巴尔扎克是个满脑子充满惊人幻想的商人,所以是个失败的商人,这反倒有助他成为伟大的作家。“一个作家不关注现实、卷身现实、干预现实、影响现实、改变现实,那还能做什么?就剩一件事,吟花弄草。生在湖南,不做现实的新闻,也要做现实的作家。”
参加工作后的七年时间,徐志频从《潇湘晨报》记者做到了湖南经济网的总编辑,他以记者的身份跑遍了湖南的大街小巷,“这为我的写作积累了非常扎实的素材,于是就有了《湖南人怎么了》。”
他笔下的衡阳
是个50度的城市
“嘴巴长沙,土气湘潭,书生衡阳,手掌常德,打手邵阳……”14个城市,徐志频都用4个字来概括,或是身体的器官,或是形容词。写城市,他没有以什么独特的顺序来写,例如借用地理位置,而是信手捏来,想到写谁就写谁了。
“你应该看得出来,我写的比较调侃、随意的就说明我对这个城市很熟悉,文风较严谨的代表我的直观感受,并不一定深刻。”
徐志频写衡阳用了不多不少的笔墨,写得很中规中矩。他的解释是自己的家乡过于调侃怕引来非议,而不深入剖析又说明自己太外行,所以中间尺度很难把准。
至今仍有很多衡阳人不解,为什么那么多形容词,偏偏选择“书生”二字代表衡阳,有人质问:“我觉得衡阳人很蛮,有点霸道和匪气,为什么说他是是翩然书生?”徐志频不知道为这个问题做了多少次解释。
他认为衡阳要说刚烈勇猛,远没有怀化、邵阳出位,而要说儒雅、秀气又不及常德、永州,所以介乎二者之间,处于中间地带,是个不折不扣的50度的城市,不温不火。
有人质疑说,如今衡阳人读书风气不够浓厚,哪来的书卷气。徐志频不紧不慢,“衡阳有座南岳山,钟灵毓秀,雄浑大气,石鼓书院里周敦颐、朱熹、张栻都曾在此执教,而最具代表的人物王船山‘头戴高帽,脚穿厚鞋,手举木伞’,做岩穴之士,隐达40年,其行为怪癖,无以复加,其学术著作却惊世骇俗。”回答这类问题,徐志频首先都会搬出衡阳的历史文化背景。
然后借用诸如“衡阳人半边脸”之类的俚语阐述道:衡阳人有着书生天性中的软弱,举起左手打右边的人,举起右手打左边的人,自己时刻站在中间。书生的好处是具备包容心、会生活,而缺点是做大事没有心理素质。”
他一直认为“火车好坐,衡阳难过”是个伪命题,也坚决地说衡阳为何没能成为省会是和浓重的书生气有关。
《经营天下的湖南人》
以王船山开篇
徐志频没有解释为什么在自己的书中对王船山浓墨重彩地进行刻画,但是能够断定不仅仅是老乡的渊源。
采访之前,他手拿一张《衡阳晚报》的《周末》,凑巧有一个整版写的就是王船山,他不会放过任何关于王船山的文字。
在他的新书扉页,王船山那瘦骨嶙峋的头像位列第一,他说湖南人开始经营天下恰恰就是从这个弱不禁风、仙风道骨的人开始的。
他说王船山的“经世致用”四个字看似平淡无奇,里面却正酝酿着聚变和核变,“它对中国随后历史的影响,能量将超过原子弹。”
徐志频在文中以“商声”王船山开篇,他称这个开启近代湖南先声的书生大方无隅、大家如海,却不甘心在书斋里潜心论学,专走实在路线。他总结的王船山的商业核心观点是八个字:大贾富民,国之司命。鼓励做商业贸,“天下唯器”。
最打破常规的是徐志频在写王船山的篇幅中多次提到了《金瓶梅》这本“黄书”,以此映衬王船山埋头奋写的《黄书》,“今天的世俗,又一个《黄书》与《金瓶梅》跳贴面舞的时代。《金瓶梅》的酒色财气,经过四百年的发酵,暖风吹得中国醉。《黄书》式的理想,又被挤回冷清的书架。”
徐志频善用对比,也借题发挥。
“很多人认为湖南人不懂经济,那么我就要反问一句,我国20世纪的第一位总理熊希龄是湘西人,最后一位总理朱镕基是长沙人,总理都是抓经济建设的,谁还能说湖南人不懂经济?”
在“王船山”篇章之后,徐志频点出了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湖南人。他说曾国藩是“博士后”:一介文弱书生,带兵打仗发财,其人内心脆弱,却又咬牙自坚,三次跳水自杀未遂,反以军功光耀地球村,其事迹令人瞠目。
他说左宗棠:27岁之年就自写挽联,最早在中国用资本搞起“官商会”,堂堂封疆大吏,打仗却抬口棺材亲自上阵,左宗棠举动让人结舌。
还有高呼“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的谭嗣同、贱卖祖宗家产,只为革命的黄兴、一路猛打猛冲的蔡锷、用行动开创历史的毛泽东……
徐志频的脑子里似乎都着很多部“经营天下的湖南人”的传记。他想用文字证明记录,昨天的湖南人是何等经国济世,而今天的湖南人又将秉承怎样的信念继往开来?
“近年来,社会开始流行一种唱衰湖南人的观点,这些观点,不是来自事实。我们湖南人必须看到自己的性格缺陷,进行反思,作为警醒。”
徐志频不希望别人觉得他是带着小团体主义振臂高呼,于是话锋一转,“我的书被常德一家中学的校长搬上了开学典礼,他借用我书中对这个城市的评价提醒自己的学生反思:常德是不是格局有限,气度不阔,我们应该怎样塑造大气的人格?
徐志频愿意看到年轻的后生与自己探讨城市、文化和人格,“因为这是湖南当代青年应该思考的问题。
人物素描
徐志频,男,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祖籍衡阳,定居长沙。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评论家,中文在线签约作家,《华商》杂志专栏作家。记者职业,历一线采访,深度报道、评论员,深度栏目主编,内容总监,至湖南经济网总编辑。已出版《70后的碎梦》等图书7部,所著《湖南人怎么了?》畅销中国。新著《经营中国湖南人》,2010年9月隆重上市。
(责任编辑:百合)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