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书评 > 人文 > 影评 >

聚焦人文 自渡渡人——序井泉新著《清泉石上流》

时间:2010-10-25 08:57来源:本人原创 作者:李昂 点击:

       2010年4月下旬的一天,南国衡阳一个从春雨绵绵走进晴空万里的日子,受一位友人所托,我正在阳台上协助润色三十集电视剧本《衡阳保卫战》,手机铃声响了,一看,是我的学生井泉。不到一分钟,门铃也响了,开门一看,果然还是井泉。
 
   井泉,也就是国繁(私下场合我称呼后者)。二十年前,我任衡阳县第六中学校长时187班的学生。可“学生”云者,在我,更倾向于现在进行时:作为文学社团这个语文大课堂里的践行者,作为彼此都认同的缪斯的追求者,我们的经历极其相似,可说一脉相承——井泉的今天正是李昂的昨天。故而乐于为他写一点文字。
 
   井泉给我的突出印象是忙,比我做领导时还忙,每次来访几乎都是突然袭击,匆匆走人后牙刷毛巾往往要我代为保管。他因为一直在县里的乡下教书,平时我们较少谋面,可每次谋面他都是来者不善,令我只有招架之功。接受访谈、题词、作序、讲座一条龙服务,辛是辛苦了点,可是,作为一名学校文艺园地的老圃,我倒也乐在其中。
 
   这次井泉交给我的任务照例是一大堆如前所如的公差,末了还有私差:他一边把他的这本拟名《清泉石上流》的清样递给我,一边说,这本东西即将在国内公开发行,请我写一个短序,还说,我是最理想的人选——当年正是我的校园长篇小说《太阳从这里升起》升起了他心头的文学梦。我接过这本比他三年前出的散文集厚重多了的新著,惊喜地问:你们高中教学那么紧张,还有文学社,这书怎么弄出来的?他笑笑:都是有感而发,要不了多少时间。
 
   这话说得实在,这也是我看待文学的一个基本态度:文学即生活,文学即情感。文学从最本质的角度讲属于率真的年轻的生命,属于有情有义的血性男儿,人生因文学而年轻。我与井泉都是校园里的文字匠,我还要补充说,校园因文学而年轻,校园是文学乃至人文精神的原生地带,一个重视文学的校园才会是一个真正重视生命、以人为本的高尚灵魂的摇篮。
 
   在文学追求上,历来有为人生与为艺术之分野。我的观点一直是:前者第一位,人品产生文品,二者相辅相成。文学不仅是语言艺术的锤炼,更是思想情操的陶冶。人文精神则是富于创造性的自由思想的内核,在这一点上,抱功利目的的写作者与只抒写“小我”情感的小文人不容易体现。纵观井泉历年来发表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关注方向由自身向社会延伸,由自渡而渡人,从而大大开掘了作品的内涵。

    从井泉最初发表的几篇小品文,我们已经欣然看到一个清淳本真且欲修己安人“再使风俗淳”的麦田守望者形象:
 
   正如泉水一般,岁月殊少变化,周而复始地向人们呈献,对于轻生厌世者,它似乎淡而无味,对于热爱它、懂得珍惜它的人,则美而幽远。(《品味泉水》)
 
   说起泉水,村人的脸上自然多了一份荣光!那神采,仿佛自家有了一个人见人爱、人见人夸的好闺女,这种爱比起富有的城里人对珠宝首饰的爱,似乎更出于自然更发自内心……井水遭了塘水河水的侵犯,一时竟比侵略者本身还混浊,村人仍然习惯于去井边取水,挑回来澄清后再用。而这古井似也善解人意,不负人愿,通常是大水退后不出一天,井水像是施展开了法力,摇身一变,变得比以往更加清亮纯净!真正做到了“清者自清”——这曾经使我心存万千感慨,却又无从言说,只是想:做人,倘使做到了这种境界,其价值应该是无以复加了吧?(《泉水的价值》)
 
   必要时,“痴人”亦步陶潜李白之足迹,决不“摧眉折腰”换虚名浮利,而甘愿赤脚站在自由的土地上,守住结满爱的硕果的家园。爱是和煦的阳光,是清新的空气,是纯净的淡水。爱是我们脚下沉甸甸的大地,是一切精神食粮得以孕育的母体。(《爱与情》)
 
   而在《医鸡手记》、《阳光真好》、《雨夜,读读写写》中,井泉伸向社会的思维触角更具锋芒,其文本由最初的引而不发、含蓄自适臻至喷薄而出、酣畅淋漓,在保持了一贯的抒情性之外,批判性得以大大增强。《雨夜,读读写写》采取的是随心所欲的谈话风格,令人读来分外轻松自如。可是这又是一篇处处颤发着弦外之音的哲思散文。作者的感发点是“被隔壁寝室胡闹的女生吵醒”,接下来,为了对付不眠之夜,作者索性选择了对夜的直面与思考。“夜”成为作者自由漫步的原野,其实是“忧患”的一种象征——
 
   我恍然明白原来这个夜晚并不寂寞。雨其实很可能一直在下,因为淅淅悠悠地滴打不停,竟使我一时疑以为是春雨,而忘记夏已来临许久。
 
   我喜欢静夜,喜欢在静夜中听雨或观月或沐风,印象中,春、夏、秋均可,冬夜,则只恋着围炉闲话了。
 
   我一点也不憎厌这黑夜,即使夜中无雨,无风无月无云,也无所谓。
 
   雨势骤紧了,顿呈滂沱之势。它粗暴地喝断了我的思绪,也提醒我:夏,的确来了。
 
   读到最后,跟着作者转悠的读者会恍然明白:最火热最光明最强势的夏天是雨夜的对立面,它属于强者,属于像“我”一样敢于直面忧患的思想者。
 
   井泉行文最大的亮点在于思辨的力量。思辨能力首先来自于人格力量,理直者气壮。陆游诗云:“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王船山若非抱定“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天下人文心”,断然不能“七尺从天”,活埋四十年,留下博大精深比肩黑格尔的“千秋圣贤墨”。井泉曾为船山文艺社撰写嵌名主题联:一船明月生湘水,千山浩气薄云天。流水月色的灵动与高山云岚的静穆,共同营酿出一种建立于自我超越境界之上的摄魂夺魄的震慑力与感召力。这种力度甚至体现在他的一些婉约风格的情文之中:
 
   面对心上人:叶儿,当我握着一管秃笔为我俩记下这篇完整的日记,正是你所期盼已久的美丽同时残忍的雪花来了又去了的时候,而千门万户重新绽开如同久违的阳光的笑容。(《叶儿飞到我的怀抱》)
 
   面对不幸的亲戚:记忆中的这个堂妹脸上常挂着无穷无尽的微笑。即使在她意识到自己不久于人世之时,电波这一端的我感受到她声音的微弱之时,我仍然能够想象到那一端的她那恒一的笑容。至今记得,在儿时的晒谷坪,也就是我们祖屋的门前,那弥漫在皎洁月色里快乐的童稚的歌声,而她,就是我们的领唱。她的母亲,我的伯母则相反,这是一张即使喜庆日子也透着深深隐忧的祥林嫂的脸,因为穷,因为病,因为穷病交加。(《梦里家园》)
 
   面对如同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我没有觉得有与父亲交心的必要,因为从小以来我听过他的教训实在太多了。年迈的父亲大概也终于感到了这一点,没有再像我做学生时他来看我时那样叮咛声声,并且表情凝重。虽然我能够从他的闲话中间或领会到他不减当年的挚情。他在欣慰的同时也一定感受了我潜伏的抑郁。父亲是一个比我乐观而且坚强的人,一想起这点,他昔日待我的严厉、苛刻或者还有别的不好都统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他在我们的家庭遭遇的各种风浪中所显示的礁石一般的峥嵘,灯塔一般的温暖。(《生日》)
 
   面对好友“昨日生日快乐”的祝福:我欣然受之——重要的是我今天仍能够感到她传递的快乐,那么又何必分出今日昨日呢,今天会很快变成昨天,时间永远无始无终而又永远年轻!(《生日》)
 
   作者写自己初访南岳:仰首,但见层峦叠嶂高耸入云深不知处;回望,船山故里漫淹在一派烟波浩汤之中。心头,升腾起伟大与永恒的人间正气。脚下,长路四通八达伸向远方。一句“寿岳啊,我是替夫之先生看望你来了”,无疑足以穿越芸芸凡俗,抵达所有具有儒学血统人文情怀的士人的灵魂深处。(《衡山与船山》)
 
   杂文与评论是井泉近年来文体的转向(足见其关注社会的深入),也每每于批判的烬余,揉进作者一以贯之的人文关照,并显示出不容置喙的逻辑力量:
 
   我不求大的进步,我对国人的盼望的只是,对于本文例举的谭局长、谭校长之类稍稍出格的正面人物,是不是也能够不吝惜我们并不缺少的鼓励与呵护?一年后的邓玉娇事件,极大的慰藉了笔者的盼望,犹如漫漫长冬之后拂遍人间的二月春风!(《出格》)
 
   谁能擂响这千年不语的石鼓?谁能起搏这沉默坚强的巨人的心脏?谁能唤来虞姬貂蝉搵一搵这颗已凝成虎魄的英雄的浊泪?(《雨中的石鼓》)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胡杨,很容易令人联想起驻疆官兵,乃至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屹立和永远安息了的孔繁森。(《和谐的纪实》)
 
   我深深的懂得,令雷老师感奋而千里奔赴而振笔疾书的不只是那颗璞玉般的好人心,而是她不为浊浪般的物欲所覆没的“仁者、爱者”乃至“梦者”之心。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我们民族远古母系氏族的母亲们的宽厚、善良及其对道义最原始的坚守。这种母性的光辉犹如中天丽日几乎令世间所有其他爱的光环黯然失色……雷老师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伟人的新的思路,那就是,在普通的岗位上比普通人更敬业更能持守,在平凡的世界里比平凡人走得更远更踏实。(《雷达:强者风范平民情结》)
 
   在痛定思痛之下,为了加强鲁迅式“含泪的热讽”的效果,井泉也会来一些冷幽默:
 
   穿针引线,编织关系;利用关系,成就自我;利用成就,回报祖国——爱国是明智的,祖国是迄今为止作为公民置身的最大的关系网。(《说关系》)
 
   老是向下,容易得颈椎病;老是向上,看到的便通常是向下的“屁股”——依照等爱的狐狸的经验,结队登山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当然,领导和领导身边的领导可以有一点点不守规矩,只要带点微笑,脸孔向上(不是鼻孔朝上)或向下一点,都可以换取下面的人如对上帝般的虔诚——他们原本是受上帝的旨意来统治这个世界的。(《脸孔与屁股》)
 
   贾平凹的《废都》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现实主义小说。在那头都市里的只剩下被挤奶喂养庄子蝶们的功能的老牛看来,的确一切“都废”,废到连老牛忧郁复杂的沉思也无人注意,包括那些需要成天如老牛一般思索的所谓的文化人。等到老牛的奶尽了,于是平凹只好把它化身为一面牛皮大鼓。也许,人类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中,就有了这样的一面大鼓吧。(《牛年之尾的闲话》)
 
   在这个无数世界都在颤抖的时刻/我真想象孩子一样/生生怯怯的问一声/那些正掌握着强大的祖国的机器的大人/面对上帝的大手/以超过世界所有核弹的能量/制造的废墟/你们的手伸向何方(《我的汶川纪念诗》)
 
   井泉散文艺术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言近旨远,造语素净而富有思想,我以为这是他成为一位作家的坚实台阶。也因为这个缘故,这篇序文,我只充当一名向导:面对涓涓流淌的石上清泉,读者实在只需要静观和用心品味,即能“冷暖自知”,感同身受。

    最后,想借用井泉自创的励志格言“永远在原地,永远是新的”,给有乡土、家园情结的井泉一点进一步的提醒:你的散文,形式经常是创新的,主题也比较深刻,题材、内容似乎还可以拓宽些,不必一味停留在自己熟悉的“原地”。“读万卷书”的同时,还要争取“行万里路”。尽管,这似乎强人所难了一些,鉴于受教师这一相对单调、固定的职业限制,能够将笔锋聚焦人文,文以载道,痛砭时弊,自渡渡人,井泉已经很不容易了。
 
   (本序文作者系著名学者、作家。全国中语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年度丛书编委,原衡阳市教委副主任)

 

(责任编辑:百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4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