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书评 > 人文 > 影评 >

梦里梦外,几度恋祖情

时间:2010-10-17 12:17来源: 作者:蓝叶 点击:

 

                                ——比较赏析:《忆祖母》与《又见祖母》
这是两篇关乎亲情的散文,而且针对的都是一个人,即“我”的祖母。读罢此二文,我认为其各具风格,分别以“一实一虚”,“一个梦外,一个梦中”,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述了“我”对祖母的几度依恋与怀念之情。
文与情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情溢乎于文中,文因情而增色。身为资深语文教师与编辑、作家的井泉先生,自然是深谙此道。《忆祖母》与《又见祖母》正是作者“情到深处不自已”之作。在《忆祖母》一文中,作者以“纺车”、“布鞋”、“做菜”和“压岁钱”等物件和事件,回忆了祖母生前一连串的铭记于“我”心中的事迹,由此将一个勤俭、善良、能干、仁慈的传统中国女性形象描绘在读者的面前。文中的“祖母”是上个世纪中后期中国祖母的典型,她所过活的似乎完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如身上穿的,是自个儿纺的纱、纳的鞋;“她的那个未上锁的大谷柜兼碗柜里似乎有吃不完的腊肉、腊鱼、腊鸡”,这些腊食,怕也是自己亲手腌制的吧!而关于去祖母家“挟菜吃”、偷戴铁指环钉鞋底、偷压岁钱等童年往事则使本文在深情之外更增了一层童趣。
同为写对祖母的深情怀念之情,《又见祖母》一文则较之《忆祖母》来得更直接、更热烈些。也许是因为《忆祖母》是经过整理后的文字,所以对往事的描述显得较为含蓄,情绪较为平稳;而《又见祖母》则是对梦境与醒后心境的“速写”,因而文字间的情感来得更加直接,以致来不及遮掩。杨之藏先生曾经在井泉先生的博客里给《又见祖母》的评价里有这么两句话,即“文字之间的杂乱与情感之间的强烈形成了丰富而极有猜度的空间,在这样的文字面前,稍稍地附上写作背景,给读者在背景的现实与文字的缝隙中寻找共鸣非常重要”。我认为杨先生的这段话不仅对《又见祖母》一文作了切中要点的欣赏,并且提出了不失中肯的意见,其观点也是非常正确的。不过因了它文字的杂乱与思绪的极大跳跃性,我对《忆祖母》更为偏爱一些。不过于整体上的行文,《又见祖母》的条理性还是比较明晰的,其7个小段可分别概括为:感叹,总起全文——回忆梦境——人生思索——忆奶奶之死——梦后感言——补述梦境——简述“我”的神情,总结全文。
在遣词用句上,两篇文章也是各具特色。《又见祖母》的第三小段连用了3个典故,即卢生与“黄粱梦“的典故(出自唐代《枕中记》),“冯唐易老”的典故(出自《史记·冯唐列传》)和“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同时,在这里作者用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引用了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句子。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的文化底蕴之深厚。而在《忆祖母》中,语言的运用更加丰富多彩。如“正值‘常立志’阶段的‘无志之人’”、 “正值感情最纯最真而失去最可依靠的感情拐杖的人”这种类似于回文的迂回之句,因其貌似矛盾的句子,需要读者认真、细致地读来,方能真正明白其真意,尔后,才能“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又如“偷懒的冬阳”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则把冬天晚升的太阳比作一个会偷懒、俏皮的孩子,不仅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冬阳迟出的情形,而且暗含着等待日出之人(“我”的祖母与母亲)心中盼望日出的急切之情,更是从侧面烘托出祖母勤劳的品性;再如“布帐”、“菜吃”、“给她的零花钱”、“保驾”、“打着那双小得不能再小的赤脚”等原汁原味的衡阳方言的运用(这样的句子在《又见祖母》中还有“脑壳出了好多血”),更给全文增加了一些乡土气息,与全文朴实的风格相吻合。作者在文中时不时地蹦出这么几个活泼、生动、形象的词句,也是叫读者像被拂了一阵清风一样的倍觉神怡,消散了满心的倦意。
在结构方面,《忆祖母》比《又见祖母》更加严整。尽管后者整体行文并非无章可循,不过“心到之处即笔到之处,笔随心走”的方式,跳跃性太大,若只匆匆浏览一遍而不反复品读,读者很容易产生“不知所云”的感觉。相比之下,前者的结构、思路则一目了然。开篇引子交代行文原因及背景,文章最后“不是结语”的结语所期待的本文将产生的价值——“扼要地把其中一些宝贵的财富留给我的后代,我们的后代”,第六大段整体评价祖母的一生以及她在“我”心目中非比寻常的地位,除此之外,其余的(二)、(三)、(四)、(五)中间的这四个段落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纺车、布鞋、做菜、和压岁钱这些与祖母有关的事件,回忆了祖母的生平事迹,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发生在祖母和“我”之间的故事,因为《忆祖母》本身就是从我的角度来回忆祖母,那些被忆起的往事,多半是祖母留给我印象最深的。
小标题的运用无疑使本文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谨,而不少互相照应的句子也增进了结构的紧凑。例如,“没有上回的失败,很可能没有这回记忆的重新整理与收藏。”照应了文章开头提到的行文动机——“在一次失魂落魄(因事业、感情接连败北,但还够不上祸不单行)中偶然念及祖母”;又如“正像那篇作文一样,因为太不知道珍惜,不知何时失落,亦不知失落何处了”对应了本文前面提到的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而写《祖母,我仁慈的保护神》一事;还有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过的祖母死时的情形,在“布鞋”一节中有,在“做菜”一节里有,在文章的结尾处也有。即便如此,却并不重复,而是彼此补充,共同完成了对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的祖母之死整个事件(缘由与情形)的叙述。如此前后呼应,便能够贯穿全文,不至于使各个段落流于零散与孤立,形成了一种整体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篇文章的结尾。《又见祖母》以一句“我的并未流出的眼泪因为祖母,也因为早已做了祖母的母亲”作结,仿佛时间停止在这一刻,在“我”为祖母与“早已做了祖母的母亲”而眼含泪水的这一刻,宛如一幅被定格了的画面。《忆祖母》以“祖母倒底是否也最爱我呢?想了一下,马上一笑置之:二十年了,我唯一改变的是幼稚”结束全文,是用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作结,此外,并不多言。这样戛然而止式的结尾,是井泉先生在写作时比较惯用的一种结尾方式,如《雨夜,读读写写》、《好鸟枝头亦朋友》、《与妻闲聊》、《幸福满怀》等文章的结尾。这样结尾的好处便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井泉先生很懂得揣摩读者的心思,也许他相信一条不被一些自以为是的写作者所不以为然的真理:读者们远比你所认为的要聪明。
2010412日于川音(新都)图书馆
(责任编辑:百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