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老了,常常望着屋门口的锄头发呆,我知道那是一份庄稼人对锄头难以割舍的情怀。 我的父亲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身体日渐衰老,要接二老来城里住,总推说现在身体尚好,能吃能睡,没有明显的重疾,乡里住习惯些。 由于现在农村基本上种一季稻,所以农活相对来说也少了很多。按农村话讲就是:做两个月,耍十个月。当然,平时田间地头的管理也要时间。 人老了,锄头也用得少了,也用不动了。按父亲的话说就是:现在只能做三分养心事了! 父亲从小家里穷,又是老大,要做事赚工分养家,所以没读书。但父亲特别勤劳、听话,所以爷爷奶奶及叔伯兄弟们都很喜欢他。 听说当初媒婆给我妈做媒,第一个上门的后生穿着光鲜、洋丝草帽、走路随风摆柳。堂外婆看了对我外婆说(因为我外婆是位盲人):“满奶奶,这个女婿可能靠不住。” 我爸上门第二次就开始干农活,一个早上就挖了几分地。堂外婆见了高兴地对我外婆说:“这个女婿靠得住,是个做事人。”外婆一听就答应了。事实证明,父母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共同建起了这个美好的家庭。 父亲的锄头很少用了,但他总放一把在屋门前的菜地旁,只要看见土边长草就拿起锄头锄一锄。按老人家的话说:“动一动,锄一锄,晚上觉就睡得香了!” 哦,我明白了,锄头精神,是劳动人们的英雄本色,是劳动者对大地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