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天,与两个朋友驱车来到白银村。两年前,曾受一当地在外工作的前辈之嘱,专程到过白银村。在村干部唐君波和老支书的引导下,将整个村庄游览了一遍,对村庄所在的民风民俗、故事传说进行了了解。回来后也写过一篇文章。此次前去,是了却一桩心愿,因为上次去时听村干部说,由于新农村建设和其他原因,村子里的村民基本上都已移居到山下的公路沿线,留在这里的只有几个故土难离的老人。人去了,这个村寨的建筑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这里,有百年的老屋,也有搬迁前刚建的新居。一路上,看到那些曾经为生活在这里的村民遮风挡雨、繁衍生存的院落、房舍,山物依旧,却人去楼空。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心情,我决定找时间,将这个保存完好的村庄拍摄下来,并建议:如果有心要搞开发,可将这些老屋、村落保留下来,开设一个山村博物馆,一方面介绍村庄的历史变迁,配以以前村民在这里生活、劳动时所照的旧照片。另一方面收集展览农耕时代的那些及将消失的农具、生活用品——镰刀,筲箕,簸箕,撮箕,点锄(儿),镐锄,连盖,扁担,打杵,铧犁,木风车,石对窝,猪槽,背篓……面对一个个因开发、新农村建设而急剧消失的村庄,老屋,让后世者透过这些,让我们回味、了解祖祖辈辈在农耕时代劳作、耕耘的场景。 白银村因半山腰上的石塔——白银罐,而为开县人所熟知。来到白银村,不能不说白银罐,它是开县远近闻名的一处风景胜地,也是白银村的象征,开县电视台曾把它作为《金开县》的栏目标志,向公众展示。 白银罐是一座八面体的白岩石塔,坐落在一个独立的山石上,山石高约40米,塔高约15米。白银罐三面环绕着高山峡谷,塔东临清江河水,西面紧靠巍峨的白鹤山,南面俯瞰繁华的白鹤大地。站在塔旁,向东南方凭栏眺望,宽阔的流水像一条绿色的彩带,在白银山下,至东向西缓缓流淌;白鹤工业园区呈眼在眼前,工厂林立,烟囱矗立云霄;汉郭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 白云罐建于何时?没有确切的记载,有人说是明国初年一个叫图文阁的工匠设计修建的。百多年来,围绕白银观的故事传说很多。那墩巨石,因酷似古人收藏银子的方罐,于是便有了白银罐的巨石里藏有一百碇银子的传说,说很久以前,人们不时会在白银观附近,看到一只母鸡,带着99只白色的小鸡,在云雾朦胧的山间觅食,时隐时现,这群鸡就是白银观巨石里那一百碇银子变的。 一天,有个贪财的人又见那母鸡带着小鸡出来,他便悄悄抓了一只小鸡揣在怀中,正准备离开时,没想母鸡扑来,在他的脚上啄了一口,贪财的人当时觉得没事,揣着那个小鸡回了家,回家一看,小鸡真的变成了一碇银子,心中狂喜不已。夜里,贪财的人正在做着挥霍银子的美梦,然而,鸡鸣丑时,他那被母鸡啄过的脚突然剧痛起来,一连几天痛得他喊爹叫娘,为了保命他只好去求医问药,只到把那一碇银子花光了伤口才好。 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白银村闹瘟疫,不少人都外出乞讨。有一个无父无母的小乞丐,乞讨回来走到白银观下时,又冷又饿,便爬到白银罐里避寒,并用周围的干柴升起篝火,拿出一个破罐子在火上把里面讨得的剩饭煨热,正准备吃时,看见观门处不知何时靠着一个白衣老婆婆,对着他有气无力地说,“年轻人行行好吧,我已有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小乞丐尽管自己也很饿,还是毫不吝啬地将饭给了老婆婆。看着老婆婆狼吞虎咽地吃着饭,他却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当他睁开眼,老婆婆还在那里,对他说:“好孩子,你好心有好报,我在这里守护一群小鸡已多年了,今天就把它交给你,请你帮我用它去接济穷人吧。”老婆婆说完就不见了。小乞丐定睛一看,只见眼前摆放着几个大白色罐子,里面装的全是白花花的银子。小乞丐只拿了一锭银子下山,其余的都藏在附近的一个山洞里。从此,人们经常看到一个小乞丐走家串户,给穷苦人家送粮、送药(用老婆婆栽下的那片芭蕉制成的防治瘟疫的药)。人们为感谢小乞丐用山上的一百锭银子拯救了一村子的人,便将此村取名白银村。 在白银罐下面的山凹里,有一口堰塘,看似寻常,却是一处神秘莫测的地方,据说此塘下面有一口被镇住的古铜钟。传说白银罐附近曾建有一寺庙,取名“川祖庙”,而对面山上也有一个寺庙,叫“三青庙”。 由于白银罐的名气,川祖庙的香火十分旺盛,使得隔山相望的三青庙里的香火日渐冷落,引得庙里那口古老铜钟心生妒嫉,于是变妖作怪。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大作的午夜,钟怪挣断铁链,来到川祖庙挑衅肇事。此时,镇守在川祖庙观音大殿门前的两尊石狮立即升空迎击,在云天之外与钟怪厮杀起来,只听得“当当”两声巨响,钟怪拖着一道绿光,一头掉进了眼前的这口水塘之中,跟踪而至的两只雄狮,看见塘中溅起的水柱,直到钟怪沉没水底方才罢休。它们一尊落在白银罐悬崖上,一尊落在左边山下岩洞额檐上,双双镇守在钟怪藏匿的塘边。自钟怪藏匿塘中,这口塘就一直没有干涸过。六十多年前的一次大旱,村里的所有堰塘都干了,眼看这口塘就要露出塘底,人们等着目睹那口传说中的古老铜钟尊容,不料突降暴雨,又把这口塘灌得满满的。 古老的传说随着白银村村民的移居而渐渐被人们淡忘,“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样的生活场景,正在渐渐的离我们远去。作为一个曾经的农业大国,如今不少人随着打拚,随着考学,随着经商,随着土地征用,随着城镇化建设,使得大量村民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离开他们熟悉的山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看到这些,能不陷入深深的回味,能不引起对曾经的故土家园劳动、生活场景的眷恋。在这里,我们凭悼、寄思、感怀,毕竟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准备,溶入到时代的潮流中去。 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尽情地欣赏这里千姿百态的奇山异景,阡陌交错的田园风光,绿荫掩映的农舍院落,生机勃勃的山花野草,倾听优美迷人的民间传说。 令我颇为遗憾的是,此次专程前去想拍摄的院落、房舍,已大部份拆除。路上还听说上次热情地全程陪同、向我介绍情况的老支书,正处在病危中,记得上次下山时,老支书对我说:下次来,如不嫌弃就在我们山上吃个农家饭。我说“好啊”。他是仍留守在山上的几个老人之一。真诚地希望老支书能转危为安。 虽然有点遗憾,但相机里仍然为这个消失的村庄,留下不少珍贵的照片,特别是在阳光下拍摄的白银罐,宛若佛光映照。似乎是对我此行目的一种特别的告慰,白银村,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这个承载了白银村人数百年梦想与希望的村庄,不会被人们所遗弃和遗忘,相信经过开发与打造,他必将再给寄托梦想与希望的白银村人带来福祉。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