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在衡阳县又称“供月半”、“供老客”,每年的农历的七月初十日天刚擦黑家家户户,都会点蜡烛、烧纸钱、放鞭炮、用水果、点心迎接那些逝去的亲人回 家。行使这仪式的一般是家里的长者,只见他弯腰作揖、口里念念有词,一切显得肃穆、森严,很有仪式感。 次日,在设有祖先牌位神龛的堂屋,按照家族长幼序列有的供第一天有的供第二天.......一般来说父母俱亡者,而又单独砌有堂屋者得供4天,但是也有个别姓氏供5天。儿时的我对过其他节日都不太期盼,唯独期盼“供月半”。因为“供月半”无论是菜或者其他点心瓜果之类不能用剩的,在那个没有什么比“吃”更重要的年代,我们这些细娃仔可以趁这机会窜东家走西家,瓜子呀、点心呀等毫无顾忌的甩开膀子饕餮。其实为着这几天,大人们也是挖空心思早早准备着:浸泡绿豆生豆芽菜、剖南瓜晒南瓜籽,掐着时间作好一切准备,一要不过分寒碜、二要不能浪费,在那物资有点匮乏的时期,真有点难为情。那时早餐、中餐供饭,菜是豆腐、肉、南瓜、冬瓜、豆芽菜、薯粉条,热闹点的杀一只仔鸡,用红辣椒和仔姜炒,简单的几个家常菜(几乎都是自家产的),点一盏煤油灯放桌上,扯13双筷子、放13个酒杯和13只饭碗,意味着祖宗13代,酒是过年舍不得喝的湖之酒,酒过三巡,再添三次饭,一次供饭时间大约50分钟左右,比如在筛酒时就说:老太公老太婆再喝点几;添饭时就说:菜冇得多恰碗饭。侍候完酒、饭后就说:先到那边歇息歇息,等下再来恰......上午和晚上则是炒碟山豆、葵瓜子、南瓜子、红枣子、再就是筛13杯冷开水。十四日晚上,送老客,家家户户用桐树叶包糯米粉蒸粑子打发老客,旁晚时满村都是糯米和桐树叶的清香,用五色纸剪几套衣服,再就是用白纸包几束纸钱写上:虔备财宝一束/中元大会/故......(称呼、名字)冥下查收度用/.某某敬送。这时,家家户户用柴禾将纸钱架好在禾坪上,刹那间,火光冲天。也有人送一些纸钱给亲属,比如岳父母啦 ,还有就是那些曾经照顾提携过自己的亡者。最朴素的想法就是让自己可亲可爱的亲人在自己能力的庇护下,不至于在冥间挨饿、受冻。 那时的中元节,充满了对亲情的缅怀和人性的感恩! 现在的中元节,不知是与时俱进了?还是基因变异?满桌的大肉大鱼不说,什么水果、饮料应有尽有,还有很多人不惜重金购买纸糊的“豪宅、豪车”烧给祖先,不知那些勤劳俭朴的祖先会不会舍得消费这奢侈?更有甚者甚至烧“二奶、三奶”给他逝去的父亲,不知道他是否考虑了他母亲的感受? 既然是传统节日,还是守旧皈古点好。衡阳有句俚语:在生不进喉,死后挂壁头。意思就是要我们父母健在的时候好好孝敬,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才去玩那些已经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虚把戏”,徒然感叹:子欲养,亲不在。 (作者地址:衡阳县洪市镇吉厚村卫生室)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