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夫之卷帙浩繁的著作中,真正能够代表其进化的历史观、。通天人之故,备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论巨著要首推《读通鉴论》这部千古不朽的名著是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它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褒贬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民族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3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85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迭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王夫之的史论是建立在以史为镜、经世致用的基础上的.正如他在该书卷六中所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之师也。”在“卷末”叙论四中解释《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含义时又明确指出:“日‘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鉴’者能别人之妍媸,’而整衣冠、尊瞻视者,可就正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恩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悬于室、无与照之者也。”‘其日‘通’者何也?君道在焉,国是在焉,民情在焉,边防在焉,臣谊在焉,臣节在焉,士之行己以无辱者在焉,学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研究历史,就是要投身于古之时势,记述其经世之大略治乱之枢机,从而引而伸之,浚而求之,博而证之,协而一之,使鉴之者明,通之也广,资之也深,对于社会人心、修身治世起到指导作用。他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导引下写作此书的,不仅表现了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历史进化论、历史变革论、理势合一论、辩证分析论、历史动力论以及民主政治论等进步思想,而且对于当今社会人生、政治经济管理等均有参考作用,值得各级各界人士吸取其合理内质,用于社会实践,“治身治世,肆应而不穷”。
读通鉴论卷一
秦 始 皇
封建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
[译文]在历史上,关于封土建邦的优劣得失之争由来已久,持论的双方舌枪唇剑,争斗不止,大有不决出个上下高低绝不罢休之势,其实这种争论完全是枉费心机,毫无实际意义。郡县制,迄今已经存在了两千余年,其间没有谁能改变或废除它,古今上下的人们都接受它,赞成它,就如同大势所趋,如果郡县制没有其深刻的合理性,内在的必然性,难道能够这样吗?上天一定要让人间拥有君主,即使没有人愿意做也不行。所以,在起初时,人们各自推举其间德高望重、功绩卓著之人奉之为主,然后再从这些人中推选一人做天子。人们并非没有自居富贵之心,然而却一定要推举别人奉为尊长的原因,正是由于它们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一个人长期地在某岗位上工作,就会对本职工作越来越熟,了若指掌,并且还会促使其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所以,国君有子袭父位、兄终弟及之制,即使是很愚蠢而又残暴的国君,也比荒野那些占山为王的草寇强得多。象这样的君主制,B经延续数千年,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了。后来,列国相争,弱肉强食,完全抛弃了昔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传统,及至战国时期,幸存的国家已寥寥无几,难道富有四海的人能够俯首听命于这几个小小的诸侯王吗?于是统治者将国土划分为若干个郡县,并且选派精明能干的人去加以治理。实际上,郡县制在秦始皇之前早就存在。秦始皇所灭亡的,仅仅是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而已,并不是把夏、商、周三代所封的诸侯国全部灭掉。那么,泰朝把天下分为郡、分为县,让那些有治民才能的人去治理这些郡县,以尽其才,如此的治民之道难道不算是天下为公吗?
在古代,诸侯世袭君位;于是作为诸侯之臣的大夫因之得以世袭官爵,这势必要造成官职泛滥的局面。士的儿子永远做士,农夫的儿子永远是农夫,然而上天降生人才时是不偏不倚的,所以士中有愚顽之辈而农夫中不乏杰出之才;杰出之才不可能永远屈居于愚顽之辈之下,于是不断有人应时而起,企图改善自己的处境,这种情形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激烈,乃是势所难免的事。封建制被破坏后选举制开始施行,从此太守县令握有诸侯之权,刺史牧督代行方伯之任,即使他们德高望重,功勋显赫,也无法庇护其不肖子孙。势相激而理随之改变,这莫非是天意?阴阳不能偏用,而仁义相辅相成以为亨利,即使是圣人难道能够违背吗?实行选举制如果择人不慎,就会造成郡县守令等地方官残害百姓的后果,而实行世袭制如果有始无终,就会造成诸侯违法乱纪的恶果,两者都有弊端,不过对于地方官的贪婪残暴,老百姓可以借助罢免或贬降官吏的方法以减轻自己的灾难。所以,从秦汉以后,天子孤立无援,享有国位的时间也不及商、周时代长;至于平王东迂以后,战火连绵,生灵涂炭,异政殊俗,横征暴敛,再加上严刑峻法,使得人民深受其害,饥寒交迫,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数百年仍未停息,也实在是太惨啦!相比之下,后世百姓所遭到的灾祸就轻多了。实行郡县制,对天子来说并不十分有利,所以享有国位的时间就不会太长久;然而,如果从整个天下的利益考虑,则实行郡县制的弊病远不如封建泛滥的危害严重。唉!秦始皇为了一手遮天、独占天下而废除诸侯王,设置郡守、县令,但是老天却用其私心而大行公道,其中的奥妙连鬼神也难以预测,这实在是不容易啊!
世袭爵位的人深谙其道,这对法律的连续性是很有利的;深谙其道的人工作称职,这是理所当然的。法律在三代时已经完备,道阐发于圣人孔子之时,因而后人都能学习研究它。德才兼备的人,都可以被奖以君子之位而治民。圣人的良苦用心,在今天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选举不慎,就会使得残害百姓的官吏世代涌现,天地也不能承担这样的责任,更何况是圣人呢!所以,不应该把一切过错都归咎于郡县制。至于享国不久,乃是为一家的利益考虑,而不是为整个社会的利益着想。秦始皇之所以留下万世骂名,乃是因为太过自私自利了。有些人一方面指责秦始皇的自私自利,另一方面却又想让他的子孙永享国位,长治久安,这难道能算是为整个天下考虑的大公无私之心吗?
秉道以自安慎交以远物
[译文]秦始皇焚书坑儒,禁止天下人私藏诸子百家著作,尤其是儒家的(诗经》、《尚书》等,违令者弃市。但是,孔门子孙孔鲋却收藏了不少儒家著作,陈余认为此举十分危险,力劝孔鲋不要冒这份杀头的罪名。孔鲋说:“我研究的是无用之学,理解我的人便是我的朋友。秦皇不是我的朋友,我有什么危险呢?”
能够研究无用的学问,以开阔其胸怀而邀游于乱世,这种超然若非圣人的门徒难道能够有人做得到吗?《诗经》说:“握粟出卜,自何能谷。”谷,在自己手中,占卜算卦有什么用处呢?屈其道而天下人消靡,有利同时也隐含着祸害,以其道而与天下人对抗,身陷危境而道也不会发扬光大。君子之道,储天下之用而不求用于天下。懂得的人当然深知其中的奥秘,不懂得的人只不过是把它当作无用之物罢了,因此孔子说:“其愚不可及也”。秉道以自安,慎交以远物,存黄帝、神农氏、虞舜、夏禹等圣王于盗贼禽兽之中,何处不能容身,哪里用得着占卜呢!庄周因厌倦乱世而想做散木,也就是做不成才的无用之人,然而却无法储存对天下有大用的人才。握粟忧深而逃避后羿的神箭,从他身上难道还能看到细人(即地位卑微之人)之情吗?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易简以消天下之险阻,若非圣人的门徒,别的人还会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呢?
知人与国运
[译文]商朝刚建立而商王太甲便被放逐,周朝刚建立而成王竟身陷危境,秦朝统一天下后公子扶苏竟被逼自杀,西汉统一全国后惠帝竟然不能继承帝位,唐朝则太子建成惨死于刀剑之下,宋朝则太祖长子德昭不得善终,到了明朝初年靖难之役发生时,建文帝朱允炊的命运就更惨啦!天下初定,人心不安,天命因此也不安定,连商汤王和周武王这样的圣明君主都无法避免或预防此类的灾难,后世一般君主就更不用说了。然而,秦二世胡亥杀死哥哥公子扶苏后不久就命丧黄泉;太甲与周成王却最终安居其君位;可见,其辅臣赵高与太甲、成王的辅臣伊尹、周公相比,其差距甚于天壤之别。
泰始皇享国位时间不久的原因何止一条,不过最重要的莫过于不善于知人。秦始皇并非不明察,只是他太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了。他死前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奸宦赵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才略中等的君主也难以保全江山社稷,更何况是愚顽无知的胡亥呢!汉高祖刘邦信任周勃,宋太祖赵匡胤重用赵普,尽管他们不能避免事变,却足以保证国家不至于灭亡。建文帝继位后缺少托孤老臣的支持,因而引发了靖难之役,造成兵连祸结的局面,并且最终落得一个身死家破,皇位被叔父朱棣篡夺的结果,实是人伦的大变。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刘基(字伯温)等人中只要有一人活着,建文帝怎么能落得如此下场?尽管这样,大明朝的政权也没有丧失,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朝中没有阿谀奉承之臣。
(责任编辑: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