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衡阳县作家周静文写的长篇小说《另一半的灵魂》,我的感触很深,并且我对这部作品的认识是随着作品情节的深入而变化、而流动。其中感受最深刻的,那就是我越来 越觉得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以农村教育为题材的好书,是一曲灵魂的悲歌。 本书既是一部当代农村教育的悲歌,又一部当代教育战线官场的写照,可以说是又一部新版的“官场现形记”。书中再现的那些教育战线的官场倾轧现象让笔者尤为惊心,但笔者知道,那是真实的写照,绝不是虚夸。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柏杨先生著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结果遭到了无情的批判,从此,敢说真话的人便少了,敢正视剖析我们中国人缺点的作品也少了,本书作者却能站在正义的立场,让笔下的文字化为一把把利刃,大胆的投向那些灵魂的腐化者。我想,这部作品问世后的影响肯定会是哄动的,这将给我们读者和本书作者带来什么?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不过,我们相信,在文明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绝对会理性的正确的看待本书。 一页一页读下去,笔者觉得本书成功之处还在于它的另一层深度。本书对当代人的爱情婚姻和精神作了极为深刻的探讨,可以说是演奏了一曲“灵魂的悲歌”。书中的主人公李静这个人物形象塑得有血有肉,让人觉得真实感人。这是一个满腹才华却不怎么得志的青年教师,他工作兢兢业业,但却不会拍迎奉承,“不为五斗米折腰”。然而在名利心重的能干的妻子的操纵下,他还是抵不住官职的诱惑。走入官场后,他空有满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因为当地的为官者都是走形势、作虚假。他的灵魂在挣扎,他的良知在呐喊。为此,他把官给弄丢了,但他一点也不后悔。后因为妻子的百般周旋,他倒反升了官。但他仍然我行我素,“入淫窝揭面纱”,“张正义著怪光”,最终却落得个“出围城适乐土”……李静这个人物的真实可感还表现在他与几位女子的感情纠葛上。文章细致入微的再现了他与舒宁、刘雅琴、小曹、风儿等几位女子的情感故事,他的多情让人感动,但也可能让读者有点反感,也许,这正是当代一些男性另一半复杂情感的写照。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是“上帝”让“人们到茫茫人海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可他却没能找到,这不是一曲灵魂的悲歌么? 本书的“悲”还表现在文中另一人物——李静的妻子舒宁身上。笔者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文简而意丰。对这个人物,作者用的笔墨很少,却让其形象跃然纸上。她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为了丈夫走上仕途,不惜出卖色相,也出卖自己的灵魂,最终却什么也得不到。这个人物形象有其深刻的典型意义,让人觉得可悲可叹。 对于作者的拟题,我认为是独具匠心。从文题来看,写的只是配偶的另一方的灵魂,而透过作品,作者写的是所有人的另一半的灵魂。 前面说到本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笔者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觉得有两位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待斟酌。一个是李静的初恋情人,作者在她身上表现了一个知识女性的才气和大度,同时又不失痴情,但没有过细的情节描绘,且有点夸张。如她十几年痴等李静,她回故乡捐赠报亲人等。当然这也许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也无可厚非。另一个是风尘女子曹燕,这是个身陷污泥却自尊多情的女子,但她的命运太悲了,为什么作者要安排她死呢?这让我想起了巴金的《憩园》里那位女主人的一句话:“先生,你为什么要让她去死了,生活中已有太多的悲伤,你为什么不能让人们多笑一笑呢?”是的,对这位弱女子,笔者的心里总不希望她去死。也许悲剧的东西更能打动人吧! 本书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写法,但同时又是浪漫主义的。书中有作者的理想,“著怪光”、“报家乡”、以及结局篇都可见之。作者的理想是什么?笔者以为那就是——让农村教育能牵动每个人的心灵、让真善美的东西能进入每一个人的灵魂。试想,如果不是一个有良知的、有沉重使命的人,怎么可能写出这样震憾人心的、深刻的东西呢?故笔者以为,本书作者是有心为笔、以其沧桑的人生经历为墨,抒写了一曲灵魂的悲歌,却又不至于让人一味悲观,而是又看到了希望……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