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顶:立秋随记
时间:2016-08-14 18:30来源:本人原创投稿 作者:丁顶 点击:
次
立秋了,外面刮着风,天气也跟随着渐渐转凉,提到秋,正如作家卢隐所说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然而,我也不例外,这种凄迷哀凉的色调和秋风过后过滤出纯净的空气,让我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幽静,一种心灵的寄托。 天空是如此的可爱,久久天晴,终
立秋了,外面刮着风,天气也跟随着渐渐转凉,提到秋,正如作家卢隐所说“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然而,我也不例外,这种凄迷哀凉的色调和秋风过后过滤出纯净的空气,让我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幽静,一种心灵的寄托。
天空是如此的可爱,久久天晴,终将是迎来了一场秋雨,淅沥沥的雨点,飘落在身上着实还有些凉快。
前不久,一老朋友电话里跟我说,咦,怎么好久没见你发表文章了?我略沉思了几秒,轻声回道,“是的”。近半年来我的确很少写文字,即便是有写,也只是工作需要写了几篇短稿,而最终除工作外,所记录文字未敢发表。
国学大师,黄侃有言,“三十不发文,五十不著书 ”,大师治学严谨精神让我有些惭愧,实在汗颜。随着自己的年龄和阅历的增加,看着自己近几年在网络报刊上发表的文章,顿时觉得有些后悔,那些文字终究还是太过青涩。只怪上学那会,文史课上不大认真,总是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看书学习时也只不过是蜻蜓点水,一曝十寒,以至于现在不学无术,胸无点墨。想想那时都觉得惭愧,枉费老师当年的谆谆教诲,父母的热心期盼。
前些日子,闲的发慌,在看《民国大师美文录》,书中所记录的都是名家名篇,有我学过的鲁迅的《藤野先生》、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朱自清的《背影》,也有我没学过的徐志摩的《我知道的康桥》、李大钊的《今》以及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而这些文章我之前大多是不怎么了解的。现在参加工作后,闲暇之余,拜读了大师们在那个军阀混战,烽火连天,新旧文化交替,帝国主义和民族矛盾尖锐的年代所记录的文字,内心是热血沸腾,不免也有些激动,一时间对大师们的佩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在读过鲁迅、郁达夫、朱自清、萧红等大师的名篇后,不得不赞叹大师们文章写的如行云流水,笔扫千军,妙趣横生,拍案叫绝。其中一些语文课上曾学过文章现在再次品读,则是别有一番滋味,自然是对其爱不释手,于是我也便有了前面的感慨,看过别人的文章后,多少对自己浅薄的文字有些羞愧。
以上这些也正如前些天和陈剑旄院长聊天时他所说“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关键在你的功底。在岗位上省察人生与社会,找到思想,工作与生活的各自长点,这便是功底的积淀。理论的,实践的、尤其是工作与生活的!有了功底,发力则不悔!陈院长的殷切开导,让我醍醐灌顶,顷刻间有了几分启发。他的话自然对我今后的写作也好,成长也好都有些许帮助。即便是我现在有些迷茫?
时下之我已二十有六,我是该感叹自己现如今依旧一事无成还是庆幸我还很年轻呢?
窗台外,风,似乎刮的越劲了,可我偏偏喜爱这秋风微拂时的安静、舒凉,喜欢秋雨带给我的灵感、思绪,喜欢万籁俱寂下心灵的自由飞翔。
(责任编辑:相天)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