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次凋零的衡阳农村迎春灯会
(责任编辑:相天)井泉 ![]()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热闹、最能振奋和凝聚人心的节日,其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的全程同步,其内容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在我县同样历史悠久,我县各地的灯会,即是为此而设的一道古老而常新的节日大餐,寄寓着迎春接福,祈求丰年吉祥,人兴财旺,国泰民安之意。据了解,该习俗可以追溯到我县开始置县的汉朝,甚至更远。可是在广大农村,随着青壮年打工潮的方兴未艾,这一群众文化活动正每况愈下,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那些基本只剩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边远山村,更为冷清尴尬。这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当前,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局面,与文化强国、中国梦的主旋律,无疑形成一定反差。以下是笔者的调查。 耍灯概述 衡阳农村灯会基本种类有龙灯、狮灯、武灯、花灯等。村民选择什么门类的灯会取决于他们的人力、财力。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县几乎每个村民组都有比较规范的灯会组织。而今,仿佛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之后,小国林立的现象一去不返,传统观念很强的村落,往往也只能几个组乃至跨村跨乡联合起来组织一个灯会。 举办灯会俗称耍灯,名为娱乐,其实也是融会了礼教、乐教乃至诗教的一项综合性文化活动,还可视为农村体育运动与艺术活动的形式之一。耍灯最直接的目的是拜年,类似走亲访友,也兼有各机关、单位团拜的性质,由以户或组为单位负责做东。要是哪家人在家不接灯,那是不合礼节的,会被骂作“小气”。至于打发钱,钱多多给,钱少少給,随主人心意。相反,要是耍灯的过门不入,主人也有理由骂人了。谁家新砌了房子,新娶了媳妇,要是耍灯的头儿不知情,不特别“贺屋”或“贺洞房”,那也该耍灯的挨骂;当然,要是人家特地“贺屋”或“贺洞房”,你却按一般情况行打发礼,耍灯的照例不高兴,出门仍要骂你小家子气。还有,扛牌灯(一种半透明白纸糊的四方灯笼)的进门高递高喊拜年,龙灯耍龙头的走时要回头一下,刷灯的也要礼数清白;主人家相应的礼数就是点上两枚香烛,放炮竹迎送。如果客气的主的人行了额外的礼数,譬如置酒或留餐,这时耍灯的也以额外之礼答谢:龙灯、狮灯“耍故事”,武灯表演拳脚棍棒刀枪,花灯则唱戏,令人惋惜的是,唱戏和武术近年在我县基本销声匿迹,会“耍故事”的龙灯狮等也为数寥寥。耍灯的共同礼数兼文艺特色史“出赞”,亦称喊deng(音凳)——就是以类似打油诗形式恭祝主人好话、吉利话。一般四句,押口韵。笔者记得的比如:“四字写来四四方,我把四字来改装。主家四季人兴旺,主家财源来四方。”,有资格“出赞”的一般是灯队中的老大老二——撑牌灯的或打鼓的,他们有的口袋里还装着“赞谱”,“赞谱”上以“一”至“十”开头的“赞”都有。还有借龙、狮,主人的名字、天气、时令“改赞”乃至即兴编赞的高手,比如:“时来春草发,春来草发芽。燕子衔泥来,多谢主人家。”——这个赞除了祝主人迎春纳福外,也示意灯队要走了,最后一个“赞”都该这么出。“赞”要么不出,出至少得三个。“出赞”时,锣鼓声骤停,让赞语清晰入耳,“出赞”的一落声,则锣鼓声又起。这时节,耍灯的,主人、看客,无不恭敬肃静。 传统锣鼓 锣鼓为打击乐器。最基本的是“五色锣鼓”,声响洪亮、节奏欢快,号称“太平盛音”、“太平鼓”。正是由于这种洋溢喜庆气氛声乐的传播,引来周围百姓争相观赏各式灯会的精彩表演——让人真实的感到,声乐把欢乐串到了千家万户。历史上,“五色锣鼓”常被官方邀请参加盛大集会。据说精通中西音乐的艺术家们也喜欢这种锣鼓一齐轰响的节奏,比如即使受西方文化浸润极深的女作家张爱玲,曾直言非常喜欢。我深有同感,它们具有一种能够激起和传递热闹、甜蜜的特殊魅力,一种淹没一切的和谐与喜悦,仿佛无论有多少孤独、伤感,它都可以为你一下子驱除殆尽。“五色锣鼓”由单皮(扁)鼓、大钹(衡阳土话叫gua,上声)、小钹(衡阳土话叫吵子)、大锣、小锣(亦称腕锣),五种乐器合奏而成。此外,狮子灯配有唢呐。龙灯配有大鼓(亦称堂鼓)、大锣(一般直径有一米),以壮声势。由于这套锣鼓主要由五个音色组合而成,故名“五色锣鼓”。“五色锣鼓”全曲分七个乐章由简入繁逐渐推向高潮,单皮鼓和大锣自始至终是全曲的大小节奏点。大锣浑厚宽广的颤音与单皮清脆欢跳的顿声相呼应,形成完美的音响组合: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如此周而复始,却又似乎变化无穷,令人不厌其烦,不觉其单调。 龙灯 各式灯会中,龙灯是主流灯会,过去占到了80%,如今,几乎要独领风骚了,或许因为,就算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也能从潜意识里知道自己是龙的传人吧。龙灯广受欢迎的另一原因是人们图吉利的心理:接“龙”,即是接喜,“龙动有喜”,“龙行雨施”;甚至是“接子”,“龙生贵子”,“望子成龙”。接灯的人家盼着接到的第一堂灯是龙灯。因此,龙灯可以提前出灯,在正月初六、七,而其他的灯种起灯则要自觉靠后,一般在初九、初十。龙灯队伍的规模决定于龙身的节数,最少的是九节。每个龙节把需由一个男劳力递起,如今有的灯会由于人力不够,只好由妇女、儿童代替,从而舞不起来了,更别说生龙活虎的“耍故事”。一般而言,节数越少,越利于耍故事。节数越多,越容易乱套。故事的精彩从其名目可以约略揣知:黄龙缠腰,蜘蛛穿网,龙虎相斗……乡下人把舞龙叫耍龙,就是因为龙灯能耍故事。可惜的是,如今能够教练耍故事的师傅稀至近于绝迹!笔者的一位满外公,曾经有过60余年的教练耍龙灯故事的历史。自从几年前谢世后,他所在的组的那条老龙便只知道单纯的左右摇摆了。到了今年,终于连摆动它的人也请不到了。还有一种专供欣赏的“看龙”,它的节数则是越多越好——越壮观。2002年,为迎接首届中国船山文化节,衡阳县台源镇的农民制作了一条金碧辉煌的稻草龙,长达153节,310米,当其身首矫健地腾跃、环绕过人山人海的船山广场,天地为之一亮。 今年的灯会上,笔者有幸观赏了一次颇为壮观的舞龙表演:那是一条黄龙,有二十多节,摇龙珠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玩龙头的乃一中年彪形壮汉,玩龙尾的是个年轻小伙。玩的人全部穿着特制的红色服装。在一阵锣鼓声和鞭炮声中,老人耍起了龙珠,先是左右跳动,接着在地上翻过来滚过去,龙珠呜呜生风。壮汉舞着龙头,跟着龙珠摇头晃脑,相互逗趣。龙身也随之作环状翻滚,那耍龙尾的后生,尤其灵活,耍出了一条活脱脱的龙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