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节令来说,我现在进入——伏天了。伏天是天气火热的时候,民俗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这就是说伏天是天气炎热的时候。
(责任编辑:百合)进入夏天里,我感觉热了,不像春天那样凉爽。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天气怎么越来越热呀! 走在大街上,我不时地见到坦然自若行走的膀爷。傍晚,露天的大排档里,聚集了呦五喝六畅饮啤酒的男男女女,不少膀爷也在这里展现,当着女士们的面,膀爷更加显示“舍我其谁面英雄”的风采。 人们豢养的宠物狗呢,也不愿在太阳底下行走,伸出的舌头不时吐着白沫,呼出哈气,赶紧躲避到没有阳光明媚的地方,任凭主人呼唤,也决不肯让阳光把身子照得灿烂。 人身上穿的衣服呢,那最好退回到原始社会去,这不过是人们的想像,其中就有我。但这是不可能的,人们穿的虽然少,但还没有彻底大暴露的时候,毕竟现代的人还要讲一点文明。女士们穿的比男士单薄,但也还没有达到“比基尼”的程度,连衣裙、超短裙、迷你裙,是女士们的首选。男士们多穿上了短袖的T恤衫,有的还穿上了不叫裤头的短裤。无论男女,多足蹬经风见雨的凉鞋。女士们大腿祼露得比男士面积广一些,但也没有越过警戒线。上身虽有衣服遮掩,但也不经意间展现了“富士山”的婀娜多姿。 风呢,说起来,人们喜欢让风吹着,那凉爽的风吹在身上,自有一种惬意,可时下的风不是这样的,没有吹在身上那种惬意的感受。这风是带着热意的,吹在身上有一种热热的感觉。这风成了热风,有诗为证——热风吹雨洒江天! 到没有阳光照射的荫凉地去吧,避避这做天的热气,可是不行,荫凉的地方,虽说没有灼热的阳光曝晒,但热意不减。 我走在大街上,在阳光下,阳光晒得我会头上冒汗。我坐在屋子里里,如果不开空调,我会觉得浑身燥热,那汗水也会情不自禁地流淌出来。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时候?说明我走进了伏天,说明我生活在伏天里。看看日历,上面显示中伏都是快过去,三伏就要到来。难怪硬气这么炎热。 伏天是什么样的天气,又是怎么一回事?上网查查、看看吧。网上关于伏天的介绍的文字内容是很丰富的,我只能择其要者而引之。 网上说,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例如: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 原来如此,难怪天气如此炎热。 啊,我走进伏天了,就要感受伏天的火热吧。其实,我作好了心理准备,热就热吧,这是生活的必然,这是节气的使然,谁又能越过这伏天的节气呢? 浪漫诗人 2013年7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