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作为单位的党支部书记、老干人事专干,有幸参加了由县委组织部、县老干局组织举办的全县副县级实职离退休老领导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学习十八大精神培训班,听了罗平同志一堂讲课,深受感动。白居易浔阳江头听琵琶女弹奏琵琶,心灵震撼,引发共鸣,乃赋诗感叹:“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听罗平讲课,亦有此感。体会有三: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本是指散文的特点,要“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取材自由,表现形式多样,但意旨明确而集中。听罗平讲课,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样。要在两个小时内讲清讲透“十八”大精神,本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他抓住受听对象是老领导和老干部工作者这个特点,从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老干部工作入手,层层论述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结合做好老干工作的十个方面问题。为了让与会同志更好地理解老有所向、老有所学、老有所幸、老有所依、老有所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悦、老有所为、老有所盼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每一个问题提出之后,他旁征博引,列举大量的对照事例,使抽象的概念变为生动的具体形象。每次放开,有如天马行空,似去故地十万八千里,而需要回到主题上来时,又缰绳在手,任听驾驭。这种本事,在罗平先生哪里得到娴熟运用,让听者体会到就如同朗诵一篇精美的散文。 大珠小珠落玉盘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水平,写下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的诗句,用来形容罗平先生的讲课,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知道,说书、讲故事有生动的情节,大家爱听,听理论业务知识讲座,往往会枯燥无味,罗平先生一定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讲“十八大”,生动有趣,精彩纷呈。每一个理论观点下面都列举人们喜闻乐见的生动事例来进行解读,犹如镶嵌了许多精美的宝石,这些“宝石”都来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因而感觉亲切自然。在罗平先生的课堂上,他讲道理不是空洞说教,而是句句落在实处。这个实处就是用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事例应证,或历史典故,或笑话段子,或典型案例,涉及历史、文化、现实生活、国内国外、书籍报刊、电视网络,方方面面,连讲课前一天前一小时发生的事件信息都能立即接收变为“我用”,且妙语连珠,美不胜收,正是这种“大珠”、“小珠”的争相落盘,才赢得了满堂喝彩。 一江春水向东流 要说听罗平讲课的第三个感受,那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本是后唐李煜的著名词句,引用到这里,我不是说那剪不断、理不尽的“愁”,而是一个气势流畅、痛痛快快的“爽”字。忧心为政,真情为文,修养为言,乃是他讲课的一个重要特征。前面提到,罗平先生讲理论课,善于引经据典,用事实说话。事实上,听他讲课,我们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他那满怀的真情实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他给大家发出的强烈信号。这种关心天下大事,关注社会变革,关怀民生现实,不是猎奇,更不是挑刺,而是“悲喜交集”,是含着眼泪的“爱”。他讲当前一些错位的社会现象,在调侃中发人深思。罗平先生常常用一些社会热点、乃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现象,让人深刻反思,起到教育改良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一位老组工干部的忧患意识。罗平先生的讲课,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勇气,批评社会恶习、抨击丑恶现象,入木三分,“辣”得听众笑中含泪;同情社会底层,体恤平民百姓,“苦”得听众哭中带笑。有人听了认为讲得过激,但我倒觉得不是过分,而是过瘾。社会丑恶现象越是揭露得深刻透彻,越能引起共鸣,促其革新。罗平先生的讲课还有如“行云流水”,给人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畅快淋漓之感。听罗平先生的讲课是一种享受,时间再长,仿佛不知不觉。他讲课的魅力,不是抽象说教,不是枯燥死板,更不是靠卖弄煽情,而是娓娓道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就像他的性格和为人,平实厚重,干净利索,绝不拖泥带水,有如江河奔腾,滚滚向前,一泻千里。 这就是罗平的讲课风格。有机会,应该多听听这样的讲课。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