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七月半,让人肝肠寸断的想念,开始由一点至一圈无限地被放大。故去的亲人,音容笑貌宛在,前世生平历历,点点滴滴,让人斩不断,理还乱,愁肠更愁,酒水无香,月白无色。
七月半,是透着邪劲的一段时光。这几天里,要么阴雨连绵,要么天气阴沉,雷来相伴,雨来助阵,闪电时有时无地也会来凑个热闹,这就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几分阴冷,几分诡异。初十的夜晚,太阳隐退,玉兔东升,星星眨眼,凉风阵阵,十里八乡的村民在各自地盘摆上香案,点心瓜果,散发阵阵清风,冥币纸钱,透出无限缅怀,烧烧纸的火光映红了半边村庄,鞭炮硝烟滚滚,浓得有如一坛老醋,尽是呛人的味道。很多年,这场景一直回放在我脑海中不曾淡去。在一片吵嚷声中,人们逐渐四散开去,用手中的蜡烛指引着先灵归家的道路。然后再晚点,灯光熄灭,人影稀疏,只有满天的繁星眨巴着守望,村庄睡熟了,先灵回家了。
第二天,第一声鸡啼迎来了东方的黎明,供饭的人家便早早地赶往集市,开始了一天的奔波忙碌。
中午,到处都会响起热烈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供饭场面最壮观的莫过于大屋场的祠堂,三进三出的布局,里里外外,左左右右,一字排开四字方桌,如若不是桌上正燃的蜡烛,一定会有办大喜事的错觉。每张桌上都摆满了酒水饭菜,杯碗盘筷,做事的人满脸肃穆,神情庄重,当他们点燃了手中的炮仗,全体村民都退到两旁,祠堂便显得空荡起来,只有风穿堂而过,惊动几只织网的蜘蛛,间或杂夹一两声狗叫,孩童的眼睛睁得溜圆,他们好奇这种情景,据说通天眼的小孩是能够看到先灵的魂魄,但也只是道听旁说,无从考证。然后,用安静的十分钟时间守候,十分钟后,先灵吃过了(听说不叫吃,只是闻一闻饭菜的气息就算吃)再次燃了烧纸鞭炮,送他们离开。这时候,女人们便挪动一下凳角,麻顺地收拾起碗筷。有的人家吃不完的饭菜就会邀请亲朋好友吃“角子”,以示共同缅怀先灵,表示亲情友好。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到十四晚上,十四晚上就要送客了,也是七月半的高潮部分。
十四下午,各家的女人们便会精心准备好点心、香烛、鞭炮等祭供物品,烧了送给已故的亲人。最近几年竟然还时兴送汽车房子电脑金器,凡是阳间兴行的东西,阴间也不可或缺。虽是寄托哀思,却也有些攀比争风。谁家生了孙子,谁家挣了大钱,就看十四晚上谁家的鞭炮放得最起劲,谁家的香火灰烧得遍山红,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示出自己感谢先祖的诚意。
故乡十四晚上的送别,是别具一格的风俗。在一块宽阔的晒谷坪,百多号人家各占地盘,把蒸好的点心类供品,一般是用桐树叶做的粘米粑子,也有的是煎的面饼,有的人图省事,就买了包子,反正是面食一类的点心,摆在最前方,用作供品,隔着半米远的地方,用干柴架起一个火灶,把所有的烧纸冥币纸衣纸裤等都一层一层地叠好码好,堆成一个小山垛,每户人家用一根两米长的竹竿挑起一挂挂鞭炮,像一杆杆迎风招展的大旗,烟花是必不可少的点缀品,五米远一个,沿着晒谷场摆成一圈。等大家都准备好后,月色已经完全笼罩,两声锣响之后,村长一声令下,各家都举起了火种,刹时,万马奔腾,热闹非凡,硝烟浓云,如临敌场,山呼海啸,一派火海,五彩缤纷,烟花绚丽。这边响罢那边起,那边响罢这方燃,烟花在天空竟然盛开,各式图案色彩纷呈,漂亮极了!每个人都在极力地表现,以至于浓云在火光的映衬下升到了九霄云外,何其壮观!整座村庄,百户人家,全都被笼罩在这一片朦胧轻烟中,虚无缥缈,一派空灵。这种景象大概要持续两个小时左右。这晚,每处村庄都是硝烟的味道和着浓浓的哀思,飘荡,飘荡……当人们的热情耗尽,人声渐稀,鞭炮燃尽,小孩便要跪拜行礼,祈求祖先的庇护和保佑,完了,便各自散开,回家,好好地补觉。七月半也渐到尾声,当明天太阳东升,睁开眼睛,一切又将恢复原样,生活以它一成不变的姿态回应苍生。
七月半,在这个中国式的传统节日里,它不止是体现了对先人的哀悼与怀想,对祖宗的敬仰与尊重,更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朴实,勤劳庄重,因而,在七月半,人们极其虔诚地祭祀,十分庄严地供奉,神情庄重,面容平和,在供奉的过程中,有些细节是非常讲究的。话是不能乱说的,陈规习俗是不能打破的,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如果心不诚,那么一切都会白做。正因为这种气氛的存在,因而在七月半短短的四五天时间里,人们总得忌讳一些事情,慎言慎行。七月半,以它独特的诡异而留下极深的痕迹,在过去的岁月里,深深浅浅地密布却脉络清晰。
时光,不停地旋转,从童年到如今,有多少年岁,就有多少次七月半。如今,时光飞转,似水流年,我已不再年少,蹉跎了青春,退隐了激情,而每一次的七月半,心头总会有些挥之不去的思念,在火光里若隐若现。生老病死,人生无常,生命交替,一年一度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感慨悲悯各有千秋,聚散离合人间常情。但每一年的七月半,人们都没有忘记这个传统,不管过去多少年,不论时光如何飞逝,但愿我们守住心底的那片柔软,让七月半只有祝福没有忧伤。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