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苑 > 散文随笔 >

母亲的“莲作”

时间:2010-07-27 21:11来源:原创投稿 作者:塞上老残 点击:
在母亲的眼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应是美的真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当为美的典范。

      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临近,不识字的母亲便总要大显一番身手。画年画,剪窗花,糊灯笼,蒸供品,忙个不亦乐乎。可奇怪的是,她的件件作品又总是与莲花有点儿瓜葛:窗花是朵朵盛开的芙蓉,灯笼是精工绘制的“宝莲”,年画嘛,不是“莲生贵子”就是“莲座”上的观音,而供品却少不了用面团彩塑的“莲花供”。虽然那时年幼无知,根本谈不上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母亲的“莲作”艺术,但那质朴自然、生动有趣的视觉形象,却很使我惊叹和难忘——尤其是那供奉完神灵之后,与兄妹分享的“莲花供”对儿时的我更是具有莫大的诱惑。

 
      及至长大,读了点书,又听了不少趣谈闲议,什么“彼泽之波,有蒲与荷”,“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啦,什么“金莲”、“莲步”、“莲花落”、“白莲教”和“藕断丝连”、“舌上生莲”啦,如此等等,一股脑儿尽往眼跟前凑、耳朵里钻,每每又勾起我孩提的回忆。
    


      我又想,母亲的“莲作”似乎也应该说是很美的,而且与王冕初期的荷画习作大概有所仿佛,乃是从对生活蕴含着的朴素无华的爱中,显现出一种纯洁自然的美来。因此,可以说,在母亲的眼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应是美的真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当为美的典范。要不母亲那“莲生贵子”中的娃娃,何以竟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艺术形象那样酷似呢?


      纵览名家荷画,齐白石的写意也好,于非闇的工笔也罢,虽然其表现手法迥然,视觉效果各异,却总能使人从不同的意趣中得到美的享受。荷画如此,莲诗亦如是。请看王昌龄是怎样由“画”而“诗”,又由“诗”而“画”的吧:“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种把采莲女那堪与芙蓉、荷叶乱真的,不假修饰之天然姿色的视觉直感景象,用纯朴无华的语言,给我们重新展现出的这幅绘声绘色、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不是产生了极高的美学效果吗?


      然而,濂溪先生的《爱莲说》则又当别论。在他看来,莲花不仅是“中通外直” ,“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之君子”,而且更是品格高洁、行为廉正的理想了的“人”的化身,从而把内外兼美的莲花升华到了极至,留下了《爱莲说》这一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由是,我终于明白,无论是唐宫太液池“高贵”的芙蓉,还是朱自清笔下“凡俗”的塘荷,尽管“身份”不同,其实并无质的差别;也不论是属于“阳春白雪”的大家笔下的荷画,还是归之“下里巴人”的母亲的年画,纵然不能相提并论,实在也是异曲而同工,一样能给人以不同层次、不同韵味、不同审美取向的艺术享受——我能说母亲的那些“莲作”不美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壶生:作别大爷

    大爷安息了。我前来作别。 听到消息正是中秋节,我与我的公益事业伙伴们大团圆气氛浓...

  • 井泉:白驹过隙

    羲和扬鞭,马年驾到。许多朋友,尤其是文友都因马而感兴,喜用含有马字的成语、熟语。...

  • 怀念龙善生先生

    我的又一位老朋友走了。他的确是一位朋友,也老。他叫龙善生。 今晚我才听人说:龙善...

  • 李齐军:晚起品茶

    晚起。阳光透窗而入,毫不吝啬的塞满了整个房间,暖暖的。这是今年来第一次被阳光唤醒...

  • 廖灿:稻香流芳,袁老安息

    我年青时在长沙湖南日报社工作奔忙期间,曾应邀多次赴袁老家中探访袁老夫妇。见证了袁...

  • 无悔追梦 永葆初心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斗争史,更是一部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