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在深南大道旁的日子
深南大道旁,是我漂泊到深圳后蜗居并工作了六年的地方。
1990年,那时我工作刚满三年,就来深圳求职,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1995年,我一如五年前那样碰了钉子,仅与深南大道打了个照面,就灰溜溜地“打道回府”。那两次求职的失败没有让我泄气。别说“婚姻”,就连“恋爱”也谈不上的两次照面,虽然给了我打击,同时也给了我一定程度的清醒——做一位深南大道的过客,是简单的;但要与她相伴相依却非一件易事。
1999年的秋天,我再一次背起行囊——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几件换洗衣服,来到刚创办不久的福田区竹林中学,当起了代课老师。那时的竹林中学还不在竹子林,而是在景田北的一间90年代建好却不曾使用的小学校里,与深南大道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一直到2000年8月下旬,新学校建好,暴雨中,我们才从景田北搬到了竹子林。
代课的日子是充实的,那时还不会老不解决临聘教师问题,我们既有压力,同时也有希望。心想,如果自己真的能到深圳来工作的话,无疑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当然,深圳教师比较高的收入是我很早就有的愿望。
我这样幻想着:如果哪一天我顺利地调进深圳,然后就勤奋地工作,每个月都领着不菲的工资,然后就可以按月给父母寄去作为尽人子孝心的生活费,有可能的话,买一套房子,将老人接到深圳,让他们安享天伦之乐,也不枉老人一辈子操劳之苦。周末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假日,手头的工作暂时放下,与老人、小孩一起,或在市内,或到市外的风光名胜去游览;或睡一个美美的懒觉,醒来之后,慢慢洗嗽,随后,同预先约好的数位亲朋悠悠来到酒楼,叫一些点心,就着一壶铁观音,一边享用美味,一边漫无边际地神聊……
我的压力,说起来与别的代课老师并无二致:在迈出求职第一步之前,你的思想斗争,你的以前打拼所拥有的基础、成功,你原先所拥有的朋友、关系,一夜之间就会变得没有多少用处,更重要的是,拼命而又朝不保夕的工作使人天天如履薄冰,多干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十几个小时连轴转是家常菜,即使干不动了,还担心领导和别人不满意。担心的远不止这些。担心课上不好,学生不能理解,不能掌握自己所讲的知识,担心同事对自己的课评价不高,担心领导对自己付出的劳动不认可,担心没有时间看书复习,考试时间不知何时降临,自己措手不及而无法从容应对,并因此考不出好成绩影响自己的调动;担心自己先前迈出的那一步是彻头彻尾的人生错误,因为,退路,在自己迈出那一步的时候就已经被自己堵死(领导说)……
有时候,紧张的工作之后,下班回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只有几个平方的空间,躺在鹿架床上,偶尔也会回忆起自己也还算有点无忧无虑的先前的日子,然后扪心自问:这是何苦来哉?每逢月底领代课工资的时候,那种不平衡感就会充满了整个胸膛。有些学校,一年只能拿到10个月的工资,逢年过节,别人拿一袋米,一桶油,两条卫生纸;代课老师是两人合用一袋米,一桶油,自然,卫生纸是可以拿到一条的。
感谢当时的政策,感谢我的领导,也感谢命运,我还算顺利,到2000年7月,就拿到了正式教师的工资。但是,当时的竹子林,依然被人们称为“野猪林”。深南大道进来的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路也不是水泥路,竹子林那一大块里,依然荒凉寂寞:只有西侧新建的竹盛花园小区有点像样,东边,楼房多半已是年久失修的样子;偌大的地方,只有一座交通大厦和一座金众大厦;虽说是水泥路,却坑坑洼洼,而且狭窄得不像话;还有,因为狭窄和逼仄,安全隐患时常变成灾难。就在那两年,好几个学生都因为出了交通意外而失去了亲人。
我就蜗居在学校一间14平方米大小的公寓房里,过着日未出而作,日已落而仍不息的简单生活。晚上备课、改作,白天上课,还兼处理作为老师的一应杂事。也应《特区教育》、《语文报》、《语文世界》、《深圳青少年报》、《作文通讯》等报纸杂志之约,偶而写点作文指导之类的小文章,也带一个中学生文学社,周中的某一天开个讲座,周末的时候到少帝陵、到仙湖、到大鹏所城、到大梅沙活动,有时也组织一次两次读书会,之后就让学生写作,把那些半成品整理之后投到相关报刊,慢慢变成文字。记得最火的时候,弄到全校有100多学生参加了文学社,学校有校刊,班级有班刊,个人有专辑……所带的文学社居然获得首届深圳市中小学“十佳文学社团”称号,全国“百佳”和“示范社团”,一个班里居然出了文学少年的“5朵金花”,短短一个寒假,创作出中篇小说5篇,共达10万字之多。诗歌、散文、小说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西安、郑州、沈阳、广州、深圳的刊物发表数百篇,竹林中学这个创办并不多久的福田区“西伯利亚”学校,成为深圳市教育局和深圳市文联的一个示范,成功举办了深圳市第三届中学校园文学现场会。
也就在那几年里,我的职称也从中级晋升到中高。那段日子,除了蜗居学校,也常常经由深南大道出去,眼看着这条大道碾过灰尘弥漫的荒凉,长出光大银行大楼,长出园博园,长出银花火树,长出大鹏展翅的市民中心,长出如诗似画、美奂美轮的都市繁华。
世易时移。然而,那段蜗居的日子,那段奋斗的历程,那段尘封的记忆,却永存于脑海深处。(本文发表于《深圳商报》2010年2月1日)
万福友,男, 60后,广东五华县人。198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语文导报文学校园》编委,《美文》和《东方少年》特约编辑。福田区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圳市中学生文联副秘书长,中国教师写作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理事。
编辑《成长路上,我们PK》、《同学少年三剑客》、《我们的青春主张》、《竹林新叶》、《竹叶青翠》、《飞絮游云》等中学生原创文学作品集6部。
著有散文集《日月漫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