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大学》《中庸》(一) 第二节 《大学》框架 (2015、11、17) 《大学》分经、传两部分。 经文,即绪论(起始段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段),是《大学》的总纲和宗旨。经文为孔子原创,曾子记录;传文为曾子原创,曾子的弟子记录和整理。这是朱熹考证后的观点。 经文主要综论三纲八目的主次与逻辑关系。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蕅益大师根据“三纲”和“八目”之间的联系而总结出“六证”:止、定、静、安、虑、得。 船山原文: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本,后得为末。 蕅益大师原文:三纲者,本来一纲也,一个觉字可以统领。明德是自觉,新民是觉人;止于至善是觉满。觉者,学也。 井泉按:三纲,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这之中,明明德为核心;八目之中,修身是枢纽,孔子讲修身,格局很大,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成功,可谓内圣,即通常所谓君子,如果德学兼优,则可谓圣贤;而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终极目的,则可谓外王。 【串】论语·宪问(14·42)原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井泉述:传文十章,依次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致知在格物(原文阙,朱熹根据程子考证撰补,风格与其他传文有很大不同,理论有余形象性不足)、诚意、修身在正心、齐家在修身、治国在齐家、平天下在治国。共同点,都是强调治本。依次形成逻辑链:己乃民之本,止乃得之本。物乃知之本,知乃意之本,意乃心之本,心乃身之本,身乃家之本,家乃国之本,国乃天下之本。其中,心即志,正心即正志。其中的关键点:明德在克,克勤克俭的克,即发扬;新民在自警自省,商汤自警盘铭的警,曾参“吾日三省吾身”的省;止于至善在孔子所告诫的“知其所止”,如黄鸟所知可以免祸的丘隅,如曾国藩所知下塘之后的上岸;本末,本在孔子所谓的“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末在孔子所谓的“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格物,在亲历事、亲辨物;诚意,在慎独,不自欺;正心,在节欲节情;修身在船山所说的无过言、过行、过动;齐家在齐心同德、入孝出悌;治国,在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以身作则,以义为利。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