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四首(其四)
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①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②,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③,萧条阻北征。
关河空杳霭④,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背景】清军南下,王夫之在南岳莲花峰起兵抵抗,后又助抗清英雄瞿式耜守桂林,再后在南明永历朝廷受谗遭逐,流转湘南各地,本诗为该时期(作者30岁左右)所作。 【注释】 ①边马: 边地前线的战马。②匣中刀: 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士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③期: 期会,知遇,重视。④杳(yao咬) 霭: 云气深远迷茫的样子。 【诗大意】 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北上抗清的事业受阻,如同李广一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不受重视,无法出征。祖国大地笼罩在迷茫的云雾里,到处是寒烟衰草一片凄清。我披衣起来看这美好的夜色,银河西倾,天已将明。国忧至今尚未解除消释,用什么来告慰我平生报国之心?!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是《杂诗四首》中的第四首。顺治五年(1648)清军进入湘中,王夫之参加衡山义军抗清,兵败后,南走投奔广东肇庆的南明桂王政权,次年永历三年(1649)被授于掌传旨、册封之职的“行人”职务。但桂王左右的一些官僚并不以国事为重,依然大搞党争。王夫之对此极为愤慨,曾上书劾奏王化澄党争误国,王化澄等人恨之入骨,想借机害他。王夫之乃北走桂林依瞿式耜。永历四年(1650)桂林陷落,瞿式耜殉难,王夫之辗转逃回家乡。这首诗大约写于1648—1650年之间。它触物起兴,发于性情,以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开始,写所闻所见、所感、所思,抒发了奔走国事、以恢复为己任的爱国志士的热望、悲愤、忧虑与思考。 全诗十二句。前四句写听觉形象,后面八句中视觉形象与诗人议论各占四句,但两者交错。开头四句写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听见边马嘶叫,似乎苍天、大地、兵马都在怒吼,在呼唤着搏击奋进、征战杀伐; 又仿佛听见匣中刀鸣,有如风雨之声。这些听觉形象的描绘,运用了传统的象征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诗人对战斗的渴望。中间四句写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北征”计划迟迟不能实现,眼前的视觉形象萧条、凄清、迷茫,反映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这种凄凉的客观现实同开头的主观热望形成鲜明对照。最后四句写诗人起衣彷徨:风鸣马嘶催人搏进的夜晚对于锐意进取者是“良夜”,但河汉西倾、天色将明,诗人以国忧未释而异常焦灼。 全诗有强烈的动作性,诗中的 “动”、“嘶”、“鸣”、“阻”、“转”、“视”、“释”、“慰”等词语,表现了依次出现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对诗人心灵的震撼,显得深沉有力。 全诗在叙事、抒情中夹有议论,体现了诗人的思考与识见。古人常说史学家要有“才、学、识”,诗人何尝不如此?这首诗中“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就是诗人对南明王朝权臣党争误国的谴责。广大人民当中,卫国的人才,如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多得很,但高踞上位的主政的权臣不任用人才,忙于党争内耗,自毁长城。后人咏南明灭亡的诗曰:“黄河滚滚接长江,天堑何尝利福王,太息党人碑百尺,替他胡马造桥梁。”(田汉) 党争不止,国忧难释。这才是诗人目击心伤之所在,这就是造成全诗风格情调沉郁、悲壮、苍凉的根源。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六句运用汉朝李广的典故,写出了将领有志抗清却不被征召、抗战受阻的现状。
B. 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坚定了诗人的复国之心。
C.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以抗清救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D. 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有叙事,苍劲悲凉,情意深沉,层次清楚,诗意进展顺畅自然。
2. 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之。
【参考答案】
1. B B项,“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理解错误,此二句描写的是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濛、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反映的是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故选B。
2. ①深夜悲风怒吼,边马嘶鸣,鞘中之刀也发出风雨似的呼啸声,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②然而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