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 《大学》《中庸》(一) 第一节 概述 《学庸》 (2015、11、16) 朱熹概释《中庸》:中者,无过无不及之所谓也;庸者,常也。 船山概释《中庸》:庸者,用也 井泉述:中以致用,适以为常。中者,适中也;适者,适应也;常者,日常也。 【串述】 老子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为“常”,“常”即永恒。 道可道,第一个“道”表示万事万物的真理,“可道”可以理解为“道说”。非常道,“非”即是“并非”;“常道”即永恒不变。 “道可道,非常道”整句话的意思是:可以道说的道,并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这个道,可以道说的名,也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名。 “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非常道”,这个“道”并非永远不变的。理解分三种: (1):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但并非是唯一不变的道路;真正的名声是可以去求得的,但并非一般人一直追求的名声。 (2):道是可以被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却不是永恒的道,万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却不是万物永恒的名。 (3):道本身也是遵循着一定的“道”,但这个“道”并不是平时可以观测到的最基本的道,虽然对这个“道”也确实存在着,但不是以现有的道的维度所能解释的。 两种解释差距甚大,只希望大家能求同存异,开诚布公求同存异一起探讨最实用最合乎情理的道。《道德经》和《易经》是人类智慧的顶峰,诗无达诂,学亦然,学者需能纳百家之言,不要盖棺定论。 船山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性之善征矣。故以言征性善者,知性,乃知善不易以言征也。必及乎此而后得之。诚及乎此,则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道义之门启而常存。若乍见孺子入井而怵惕恻隐,乃梏亡之余仅见于情耳。其存不常,其门不启;或用不逮乎体,或体随用而流;乃孟子之权辞,非所以征性善也。(船山《思问录》) 豆瓣讨论组大明日月回答南风相关提问: 人性之善征矣”,是承接上文而来的。船山的意思是,论语开篇的言说才能作为性善的明证,而孟子的“乍见孺子入井”则不够。“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见于孟子。孟子讲这句话时说的是四端的扩充,船山用在这里是指性体的扩充。性日生日成,犹泉之越流越浩大。征,解释为(使)显示、(使)呈现为最佳,古代哲人,余非常景仰王船山,其思想深度不亚于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 《大学·释格物致知》 朱熹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井泉述:欲致吾知,即物穷理。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已知益穷,求至其极。用力之久,豁然贯通。众物吾心,俱到俱明;表里精粗,全体大用。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