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句诗与“诸葛大名垂宇宙”同出一首,是杜甫的夔州怀古之作。杜甫对诸葛亮是很景仰的。这句诗很容易让人想到诸葛亮气定神闲摇鹅毛扇的形象。诸葛亮出山时年仅廿七,从此跟定四十有七的刘备打天下。《三国演义》把火烧博望屯作为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让人看得很过瘾。史实上却是“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是刘备自己干的。若要细辨,诸葛亮出山的第一个计策,倒是给刘表那个不争气的儿子刘琦出的。刘表在蔡氏夫人、蔡瑁等人的撺掇下,把刘琮确定为接班人,刘琦的处境就危险了。刘琦反复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一直避而不答。他有他的苦衷,他与蔡氏夫人沾亲带故,现在又吃着刘表的饭,况且别人家事,岂便多嘴。倒是刘琦先用一计,哐得诸葛亮上了高楼,叫人撤去梯子,“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诸葛亮无奈,只好教他一个金蝉脱壳之计:“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这是春秋时的一个著名的外出求生自保的典故。刘琦一听便知,自告奋勇出任江夏太守,免却许多麻烦。 世人印象,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可以衽席高卧了。事实上,那时节,正是刘备集团危急存亡之秋。曹操数十万大军压境,刘琮望风而降,事先又没有通知刘备,刘毫无思想准备,于是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沙羡,逃至长坂坡时,已是妻离子散,溃不成军。此时的孙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对此严酷形势,诸葛亮慌乱倒不至于,紧张那是一定的。他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这里是诸葛亮主动请缨,实际是鲁肃前来邀请他去的。反正刘备是没有这个考虑。使吴联孙,是诸葛亮践行“隆中对”战略迈出的第一步。《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记述的他到东吴后与孙权的那番对话,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过人才干,及其洞悉形势、洞察人心的睿智聪明,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三国志》向来惜墨如金,此处却是酣墨重彩,好一幅“诸葛不辱使命图”! 按理说,当时的孙刘双方,量级并不相当。一方是“已历三世”兵精粮足的东吴主,一个是实力弱小又遭新败的刘玄德。可是,诸葛亮一上来,先就把双方的台阶摆平了:“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这一着是很重要的,谈判席上,倘若一方自觉底气不足,老是乞求援助,或者请求同情,另一方就会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他请孙权看清楚了,将军你和我家主公,是当今天下能够抗衡曹操的两大势力,咱孙刘两家,乃是战略合作伙伴啊!接着,把“要么战,要么降”这个严峻的问题端到他的面前。不等孙权喘过气来,霹雳出手,点中孙权死穴:“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孙权却方寸未乱,说,如你所言,那刘备为什么不投降?这实际上是入了诸葛亮的彀。孙权的禀性,诸葛亮是了如指掌的。裴注引《江表传》说孙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养侠士”,对于他的面相,描述更多。以诸葛亮的学识经验,一看便知此人决非甘居人下之辈,对于这样的主儿,不能请将,只能激将。于是接过孙权话头,来了一番高屋建瓴的宏论:当年齐国的壮士田横,“犹守义不辱”,何况刘豫州堂堂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望所归,事之不成,是天意罢了,哪能够卑躬屈膝干投降的勾当呢?这一军,将的特狠,孙权连退路都没有,如若投降,不仅比不上刘备,就连田横也不如了。于是“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实际上,在此之前,孙权集团对是战是降,已经讨论过了的。应该说,鲁肃的“厕前对话”,已初步树立了他的应战理念;诸葛亮的论述,起到的则应该是坚定孙权信心的作用。 话又说回来,必战只是个决心问题,主观色彩很浓的。必战未必就能够必胜,这又是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而孙权心里没有底的,也正是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对诸葛亮而言,可以说早已是洞若观火,分析起来也就轻车熟路,无非天时、地利、人和那一套。他先将我方力量算了一笔账,长坂坡走散的军士集结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左右,刘琦江夏军队也不下万人。东吴方面的军力,孙权自心里有数。而我们的敌人曹操,貌似强大,实际上是个纸老虎。曹操此来,犯了兵家三个大忌。其一,“曹操之众,远来疲弊”;其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其三,“荆州之民,非心服也”。 依我之见,以孙权这般性格又这般睿智之人,话说到这里也就足矣。诸葛亮下面这句“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说与不说,都会有“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的结果了的。 这一番对话,是大战的前奏曲。诸葛亮对于三分天下的所起的巨大作用,其联吴抗曹的策略对于势力最弱的刘备集团迅速跻身三强行列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已经明明白白摆在这里了。 赤壁大战的架势业已摆开,紧接着描写大战的文字却少得可怜,仅“公败于赤壁,引军还邺”九字。其余各卷也有多处提到,大都简略到一笔带过。从这一点上,我们的确要好好感谢《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他,以简约的史书记载为基础,揉合民间传说、三国杂剧等,加以天才的想象和创造,让我们有幸看到了一幅古今中外最为精彩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图卷,获得空前的审美愉悦。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