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初一孩子的家长,我在9月2日晚上听了孩子学校推荐的“传统文化与中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在线直播,可以看做亲子的语文学习的“开学第一课”吧,由著名高校“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专家组”的专家讲授,专家向广大学生和家长介绍了文言文学习和古典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传授了“字源学习法”等先进方法和理念,最后还向广大家长推荐了系统学习的有偿教程。听完之后有些感想,愿提出来与广大家长及这方面的有识之士交流探讨。 其一,党和政府近些年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将其提到了关乎学生成长、成才与中华文明复兴的高度。这一重大思想导向也反映到了语文教育中,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古诗文,中高考语文卷中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比重大大增加。由此坊间流行了一种说法“得文言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对文言文学习的强调多年所未有。相对曾经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前对传统文化和语文学习的强调是一个纠偏。但是我们也要防止矫枉过正,不能为了某种宣传或者是广告而说过头的话。对待传统文化和语文学习,我们也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其二 ,中国的孩子当然要学好中国语文,这不仅关乎应试,也关乎教养,关乎美好生活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应试着眼的是三五年,教养则关乎一生。从教养的角度看,中国传统优秀古文中有中国人珍视的人心人情、卓识智慧、人格气象。因此,要以传统语文培养孩子的中国心、启智育德,就要选择那些最富深情的古文、饱含智慧的古文、最有气象的古文,这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历代典籍,也就是古代讲的经、史、子、集(四库全书的范围),特别是四书五经这样的元典。这是大语文的视野。 其三, 中国语文的精华主要在古文里,这不假,所谓“得文言者得语文”,有一定道理。从《诗经》、《尚书》算起,古文经典有至少三千年的历史,而现代白话文的历史则不过百年,现代白话文的优秀文章数量与古文没法比。但我们现在说的文言文里其实也包括古代的白话,《论语》、《孟子》,里面很多对话,其实也是当时的白话,口语成分很重。宋明理学的主要传播载体是理学家师生对话的语录,也是口语体。包括禅宗的公案,也是白话居多,有不少朴素乃至俚俗的口语。今天讲的古代四大名著,其实都是明清小说,是当时的白话。古文也是在演变的,形态很丰富。严格说来,与现代中文对应的概念是古文,而不是文言文,古文里面包含文言文,也包含古代白话文。我们学古文,古代白话文中也有丰富的资源,其风格韵味与文言文有所区别。我们的现代白话文主要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滥觞,既有继承古代白话文的一面,也有受到西化影响的一面。西化的影响有词汇层面的,也有语法、文体方面的。其中得失见仁见智。深入系统学习古文——包括文言文和古代白话文,有助于我们反观现代受西化影响的白话文之得失,克服欧化语言学和语法学对中文教学影响中不利的一面。同时,作为现代中国人,当然不能只学古文,也要学习优秀的现代白话文,还要广泛学习全世界各大文明的好文章。 其四, 就文言来说,古代的文章学也经历过复杂的变化,其中最大的“范式”变化莫过于唐宋八大家推动的古文运动——他们所谓“古文”,是先秦与西汉的文章。我们知道得比较多的《古文观止》,是清代人编的,主要体现的是古文运动的理想和成就。在古文运动之前,古代影响最大的作文范文类编是六朝时南朝梁代昭明太子编的《文选》,其中体现的是汉魏六朝的文章观念与成就。《文选》很大的一个特征就是文体意识——按赋、诗、诏、令、表、上书、书信、檄文、序、颂、赞、论、箴、铭、诔、墓志、行状等体裁分类,这在同时期的文论经典《文心雕龙》中也有体现。这些文体意识鲜明的文言文与古人生活的礼乐形式密切相关,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古人得体地修辞与行事的风度。 其五 ,仅仅死记硬背文言文写不出一流的好文章,掉书袋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好文章的第一标准首先是有真情实感、有思想,是用心、走心,要靠感悟、阅历、视野、见识,引经据典只是锦上添花,过多了还会有害。前些年社会上曾经流行王财贵教授倡导的读经运动,认为十三岁之前的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只要背诵就够了,这种观念和做法已经遭到了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其中的问题值得警觉、反思。学习古文,背诵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诵读中领略古人文章中的情味、气象、胸怀见识。 其六, 学好古文,字源学习法是重要,但不是全部,也未必是最重要的。对汉字的语感在语文学习中很重要,但汉字不只是象形文字,而是音形义结合的。举个例子来说,在现代的拼音引入之前,我们读古书的时候传统的注音主要用反切(取前一个字声母与后一个字韵母)的方式标明,这就涉及到音韵学的知识。汉语的文字、音韵学是很精深的学问,语文老师和传统文化教育者具备这方面的素养,会让语文学习成为一项津津有味的游戏。(作为入门级工具,推荐“汉典”网,很全面很强大,而且免费。) 其七, “得语文者”未必能得天下,但学好母语确实会有助于我们学习其他语言、其他文化,另一方面,学好外语、通晓别的文明,也会有助于我们学好本国语文,并创造新的我们时代的语文。通古今者才能做出文质彬彬的好文章,贯中西者才能通行今天全球化时代的天下(疫情导致的隔离终归是暂时的,全球化还是长远的大势)。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家长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研习者,对孩子的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方面一些粗浅的想法,提出来与大家探讨。作为一名对祖国古老文化之美略窥门墙的研习者,我深感幼时诵读的古文名篇太少,经史功底太弱,以至在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中穷索苦思的成分多,优柔涵咏的味道少,枯燥论理的成分多,下笔有神的感觉少。这都是少时所养不够所至,可能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激进反传统所导致文化断层的普遍后果。天道循环,剥极而复。今天,从官方到民间社会又开始普遍重视传统文化与古文的学习,这是一个提升我们全体国人教养的大好良机。惟愿我们的孩子逢此良机而得淳厚正大的教养,优柔涵咏于古文经典的历史长河之中,成长为博学明理、朴茂文雅的自由人格。 2021年9月3日 (李旭,本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供职浙江省社科院)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