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句咏叹诸葛亮的诗。评价之高,前无古人。诗作者是杜甫。杜甫没有李白那种云里雾里的浪漫情怀,他之所说,大抵可以当作实话。加之那时《三国演义》尚未出世,罗贯中的生花妙笔,尚未影响到杜甫的判断。而晋代史官陈寿所撰、南朝裴松之作注的堪称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想必杜甫是读过的。《三国志》中除帝王外,作为公卿将相一级的人物,能够享受单列一传(含子孙)待遇的,仅二人耳。其中之一是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可圈可点处不少。建安十二年,曹操业已翦除袁绍,扫荡乌丸,平定辽东,三分天下有其二,正掉转麾头,准备南下。此时的刘备,也在刘表处休闲了七八年,身体发福,坐四望五的人了,功业不建,时常暗中哭鼻子,处于人生最为郁闷的时期。休闲的日子尽管无所事事,但也悟出了一个道理:自己手下,关羽、张飞、赵云等辈,忠勇有余,智谋不足,要想打出一片新天地,所缺者,经天纬地的智囊人物也。经司马德操和徐元直力荐,“由是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一见面刘备便竹筒倒豆,倾诉满腹困惑,直截了当问诸葛亮:“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成竹在胸,一口气说出行云流水般的二百九十五个字,即被后世称为“隆中对”的战略图卷。细细推敲,其起点之高妙,头脑之清醒,思路之明晰,逻辑之强大,态度之务实,步骤之合理,前景之诱人,诚为古往今来战略大家的圭臬之作。 开宗明义,诸葛亮就清楚地告诉刘备,当今社会,是一个“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的乱世。处治世用仁义,处乱世重谋略。这实际上是点中了刘备的要穴,刘备一事当前,总把仁义摆在首位,可现在是乱世呀。接着举出曹操以弱克强打败袁绍为例,推出一个逻辑:“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进一步强调了谋略的重要。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一个首要问题。接下来,诸葛亮对正面及侧面的对手,进行了一通极为务实的分析:“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其实这一点,即便不说,刘备也是心知肚明的。那江东的孙权可不可以干他一家伙呢?这才是刘备最不清醒的一个问题。诸葛亮分析道:“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北面的曹操不可争锋,江东的孙权又不可图谋,那还有我刘备什么事呢?诸葛亮马上就告诉刘备眼前要做的事——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争取一个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这一段话,诸葛亮可谓面面俱到,最耐人寻味的,是末尾这句。刘表这个人是守不住荆州的,这就是老天赐给你的一个大礼包呀,就看你有没有意去拿了。这应视为开头那个问题的延续,若一天到晚把仁义挂在嘴边,天予不取,悔不可追。后头刘备的表现,完全证明诸葛亮担心之必要。其实,刘备“天下枭雄”,世人全都知道。他表面上谦来让去,“吾不忍也”、“岂可妄取”,内心又岂止于只占领荆州之地!于是诸葛亮又给他挑明了,荆州只是跳板,把目光转向西部来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好诱人的一番前景!但这可能性又有多大呢?气势如虹的逻辑在这里转了一个弯,诸葛亮分析道,“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他们早已不得民心,你只要打起帝室之胄的牌子,高举信义这面大旗,向西挺进,巴蜀士民,就会盼星星盼月亮地企盼你的光临呀!但是,主公且慢得意,还有许多具体事情要做,哪些事情呢?“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如果话只说到此处,诸葛亮还算不得一个战略家,也算不得真正了解刘备,刘备的雄心或者叫做野心,一点也不比曹操差的。因而诸葛亮的结束语就使刘备真正地兴奋莫名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这一番战略分析,刘备的感觉,那真是拨开乌云见青天,多年来的困惑和郁闷为之一扫。 古往今来,贤相良将不少,但具有战略眼光,能描绘战略宏图的人物,那是凤毛麟角,这样的人物,名垂青史,应是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制定战略是一回事,践行战略又是一回事。如同有了好的菜谱,不等于一定能烧出好菜,把握火候,放盐加水,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后来的事态发展,“隆中对”中的相当部分内容都成为了现实,只是有几个地方出现了意外。一是在取荆州时刘备的犹豫,好在没造成根本性的失误,只是时间上往后推了一点。第二点就严重些,对待“外结好孙权”这个核心战略问题上,刘备从不清醒发展到最后感情用事,损失惨重。第三,“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战略愿景未能成为现实。我们不能责怪诸葛亮开了一张空头支票。“隆中对”里是藏有玄机的,玄机之一就是“天下有变”,倘若不能等到“天下有变”,就迫不及待“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此事应在关羽率荆州之众,北攻襄、樊,最终败北),或者“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六出祁山),条件没有具备就要大干猛干,揭早了锅盖,煮出的必然是一锅难以下咽的夹生饭。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