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淀山湖中心校湘蕾少儿戏曲班
昆山的东南角,临近上海的一个小镇——淀山湖镇,于08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戏曲之乡”。这里的人爱听戏,爱看戏,也爱唱戏。全镇除了文广站外,还有五个村成立了自己的演出队,每逢重大节日,都能在舞台上看到他们的身影。每年有小戏汇演、农民艺术节等重大比赛,在这些比赛中,镇戏曲团队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作为戏曲之乡,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人才,现有的剧目。为了让戏曲文化能发扬光大,为了让“戏曲之乡”后继有人,淀山湖中心校于2011年1月23日成立了湘蕾少儿戏曲班。
其实早在戏曲班成立之前,淀山湖中心校就曾经尝试过在学生中间开设戏曲课程,想通过戏曲进课堂的形式,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戏曲文化,增强民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但由于是整班的教唱,外地学生都听不懂,也学不好,所以在试行了一个学期的沪剧教学后,就结束了戏曲课程。虽然如此,但由当时的学生许思雯、徐涵表演的沪剧在六一文艺汇演时,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不能让“戏曲之乡”的传承,在这代人中中断。如何培养后继人材,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学校和政府领导的心头。经过反复策划和权衡,在杨守松老师的牵头和多部门协调下,作出了开设湘蕾少儿班的决定。终于在2011年元月湘蕾少儿戏曲班正式开班了。当时戏曲班从二、三年的学生中招收了26人,进行基本功训练。开学后又扩招了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目前戏曲班已有学生42人。师资队伍,专门从外面聘请苏州昆剧院的周雪峰、锡剧团的倪剑虹等专业老师来给孩子们进行辅导。本校的周建芬老师担任戏曲班的班主任,负责戏曲班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周一至周五每天早晚各一小时进行训练,周末请专业老师来校进行专业的指导训练。
每件事情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戏曲班同样如此。戏曲班最初的几次训练,学生出于好奇,出于好玩,都能正常地参加。但训练几次后,就过年了。有的学生贪玩,有的学生怕苦,原本26人的班级,一下子少了十几个人。周老师一下子愣住了,照这个趋势,余下的十几个学生也要当逃兵了。怎么办?为了能让这些学生回来,周老师分别给他们打电话,了解每个学生不来的理由。分别对学生进行了教育,给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没有训练的苦是没有舞台上的辉煌的。在周老师耐心细致的工作下,那些学生都回到了队伍中来。戏曲班度过了一个几近人去班空的危机。
的确,孩子们的训练非常苦。每天七点十分,他们就到了三楼的舞蹈房,放下书包,自己开始压腿训练。周末了,其他的学生在家里在看电视,玩电脑,而他们却要在练功房里练功。特别在基本功扳腿的训练中,有的学生经不住那种疼痛,忍不住哭了。脚碰不到头,自己扳不过来,学生扳。学生扳不过来,老师扳。有的学生训练过后,两只大腿全部紫了。经历了这些痛与酸的磨砺后,戏曲班的学生的训练渐渐得心应手了。他们采用了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办法,在成长的过程中共同提高。
4月26日晚,在淀山湖镇第七届戏曲周的开幕式上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昆山市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金建宏先生和淀山湖镇党委书记宋德强先生共同为淀山湖中心校湘蕾少儿戏曲班揭牌。仪式过后,戏曲班的小演员们初露,表演的沪剧《办酒水》,赢得了阵阵掌声。
演出的成功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的动力。周末时,有的家长让孩子在家休息,不要来训练了,但他们还是坚持着。用自己的毅力,用自己的决心克服常人难于体会的困难。六一儿童节的舞台表演,更让这些孩子们兴致倍增。11个节目中,他们戏曲班的学生就表演了6个。第一个节目就让他们一展身手,红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每一招每一式,整齐又干练。他们先后表演了沪剧、锡剧、昆剧,每一句每一腔,都韵味十足。看着他们有板有眼,有模有样的表演,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到剧场观看的几个经常看戏的老人,都说:“孩子的表演,比大人的精彩,耐看!”剧场的掌声,给了他们激励,也给了他们动力,他们也深刻体会到了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湘蕾少儿戏曲班的成功演出,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台湾新版昆曲牡丹亭的创始人白先勇先生听说淀山湖中心校成立戏曲班,发扬昆曲,他非常高兴,亲自题字给予鼓励。
戏曲,是淀山湖镇的特色;戏曲班,是淀山湖中心校的特色。湘蕾少儿戏曲班,凸现了地方戏曲教育的特色,使传统戏曲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使戏曲之乡后继有人,把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并不断地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