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阳县五中集会照——对国旗行注目礼 五中的学生每天跑步要喊口号,早自习要宣誓;五中的老师每周要做一套试题,每月还要考一次试;五中的校长没有校长室……在外人的眼里,这所农村中学一切都充满了一种特立独行的味道。 2012年3月19日晚10点半,蒸水河畔衡阳县洪市镇,衡阳县第五中学空旷的操场上,一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大声地喊着“我潜力无穷,我作风过硬……,” 男子叫何春辉,是衡阳县五中2000届毕业生。 “在外面闯荡也有几年了,有了一点点小成就,就想回来看看,喊喊当年的口号,找找当年那被口号声带出的激情。”何春辉说,“这是五中的特色,也是自己的骄傲。” 独特的口号喊出自己的未来 作为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中学,衡阳县五中一直是个异类。和其它农村中学一样,衡阳县五中也存在地处偏远,经费有限,生源不足等问题,但它连续12年的全市高考第一,高达99%升学率的业绩,却让大多数的农村中学甚至重点中学都难以望其项背。 在当地老百姓眼里,五中更是一个传奇。学生每天跑步喊口号,早自习宣誓;老师每周做一套试题,每月考试一次;校长没有校长室……这所农村中学,在外人的眼里,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一种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味道。 “要有志气,要有理想,勤奋学习,乐观向上,集中精力,专心听讲,主动自学,注重修养……”五中的早自习铃拉响后,此起彼伏的响彻了教学。 相对于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誓词更的一种逼人的凌厉之势:“我灵活聪明,我潜力无穷,我作风过硬,我分秒必争,我顽强拼搏,我考上本科……”这样口号式的誓词,给学生带来昂扬斗志的同时,也给他们增加不小的压力。高三男生胡帅说,高一高二虽然也喊得掷地有声,但很少给人这种紧迫感,“高三真的得努力了。” 学生们觉得喊口号振奋了精神,老师们也大呼自己也被学生“震耳欲聋”的声音“震”醒了。教师邹红兰说,新口号喊掉了一身瞌睡,达到了“疯狂英语”式练胆量的目的。因为,要在大庭广众下把这样长的一段口号喊出来,并不容易。 “一开始,是有点害羞的。”高二女生陈欢最初觉得,这种东西只是流于形式,象征性地搞搞,“没想到,要从高一喊到高三。” “习惯了,就好了。”已经踏入社会的何春辉深有体会,有些东西,需要坚持去做,才会有效果。 独特的办学办出别样的意味 也许除了衡阳县五中,从来没有哪个学校会这样,把口号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像麻花那样紧紧拧在一起。 最先开始拧这根麻花的人,叫邹修仲。其实不只有口号,邹修仲当年进学校也是件奇事。1996年,不少教师都在想办法转行从政,而邹修仲却主动请缨,从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来五中当了一名副校长。 这在外人看来,不仅“级别”下降,而且错过了从政、升迁的机会。邹修仲却是无怨无悔。拿他的话说,五中这块热土是王船山办学兴教的地方,人才辈出,把学校办好,是一件让老百姓满意的大事。 可在当时,要把五中办好,难。 1996年的衡阳县五中也“很有名”。因为生源少、质量差,校舍又黑又旧,五中曾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酱油厂”。“迟早会关门的……”当年的58名教职工,对着全校570多名学生叹息。邹修仲也在叹息:“总不能就眼睁睁地看着学校垮掉。” “首先得把大家的劲头鼓起来。”他高呼“背水一战,誓叫五中大变样。”每次开会、早操,他都要求师生高举拳头高唱校歌;教室、寝室、操场、办公楼,到处都是他带领师生自创的励志口号。 当然,邹修仲承认,口号喊不来教学质量,这些口号是造势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但你不能小看它,师生士气高涨,学校就办好了一大半。”那些年,质量一年年上升,1999年,衡阳县五中就跃居衡阳市同类中学第一,此后这个纪录连年保持。学校硬件建设也彻底变样,先后建起了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学生猛增到2000多人。 侃大山侃出独特的风景 邹修仲退休后,接任他的是做了20多年副校长的易积修。 接手五中两年,易积修感觉压力与日俱增。“五中出名了,很多地方都知道我们,这是好事,但同时也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易积修说,时代在变,影响学生们成长的因素也在变,光靠口号鼓舞士气,已经不够用了。 五中以“坚苦静诚”四字为校训。除了传承以往的“坚、苦、诚”,易积修特别注重“静”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养成“静”的品性,五中形成了每月利用晚就寝前一小时开一次谈心会的惯例。易积修甚至要求,新生入学的头一周,班主任住到学生寝室去。不为别的,只为加入学生的寝室夜话,在熄灯前陪学生一起侃大山。 这一侃,还真侃出了不少心声。不久后就有班主任反映,学生们对校领导感觉十分陌生。即便校领导也带班上课,但有了问题学生们却宁愿去找别的科任老师咨询,不敢找校领导,因为“校长、主任们都很忙,又有自己单独的办公室,一个人进去问问题很尴尬。” 于是易积修第一个取消了校长室,和老师们坐在一个房间里办公。不单是自己,易积修还要求所有校级领导都和老师一起办公。“学校有规定,所有校级领导都要上课。既然都是科任老师,那和老师学生们待在一起,有何不好?来客了,有会议室可以接待,平时和科任老师们在一起,方便交流,也方便了解学生。”易积修说。 “多交流才能发现问题,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往往能解开学生内心的疙瘩。这种侃大山做好了,就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易积修还有一本日记,名为《校长一日目测》,一直随身携带。里面记载的东西很琐碎:某某学生上课时讲话了,某某学生自习时玩手指,某某夜间溜出去上网,5点50分偷偷返校……“管理越细微,职能部门责任越细化,校园才能一直处于高效运转中。”“不求每个学生考上大学,但求每个学生都成有用之才。”这是易积修现在坚持的办学方针。 过硬素质苦中来 “在五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不刻苦是不行的。”说这话的时候,易积修刚刚做完一套数学的全国高考试题。在五中,老师是要做试题的,每周一套。身为校长,有时难免会落下一两套,易积修会抽时间一一补上。 “老师去高考是拿不到状元的,考奥数是拿不到金牌的。老师的角色是引导者。”易积修说,正因为是引导者,才要和学生做一样的题,去体会学生做题时的心情,不然有些东西很难和学生达成共识。 一次晚自习,有学生问了一个数学题,易积修做了半天也没做出来,当即说带回去做,第二天告诉学生。“那天下了很大雨,回到办公室,我还在做这个题目,做着做着觉得不对头,这本身是印刷上的问题。我又赶回教室,跟学生说,你别想了,这题目本身就是错的。”学生说,这件事他一辈子也忘不了。 五中要求学生喊口号,要求老师做试题,每月不单学生要考试,老师也要,公众很容易就把五中想象成“应试教育的地狱”。易积修强调的是,与人们想的恰恰相反,五中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现在有种怪论,认为提倡勤奋刻苦学习与素质教育的原则是相悖的。”易积修有时很无奈,“一些好心人总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少吃苦,甚至不吃苦,殊不知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工作精神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素质。” 五中的学生学得很苦,易积修从不否认,“但艰苦奋斗的记忆,是会让人记一辈子,乃至终生受益。” 编后语: 大胆探索才能一路高歌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对象不一样,教学就应采用不同的模式与方法。衡阳县五中要求学生每天喊励志口号,鼓励学生勤学苦读,要求教师做题并住进学生寝室,要求校领导与教师一起办公,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是一种实践,一种体验,一种反思,也是一种对教育新模式、新方法的探索与尝试。这种沉得住、下得去的做法,有益于师生交流,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至于喊口号,看似老套,如果不只是流于形式,确能喊出些许自信、胆魄、激情与斗志。当然,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绝不只是追求标新立异,还要看其科学性、实效性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愿奋进在教育改革大路上的教师们披荆斩棘,大胆探索才能一路高歌。 (责任编辑:井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