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知”,就是知识,道理。所谓“行”,就是行动,实践。人们在实践生活中总是要面对“知”与“行”的问题,人们到底是应该“知”先“行”后还是应该“行”先“知”后,抑或是“知行合一”又或是“知行”并进呢?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指导人们实践生活的意义非常重大。 先说“知”先“行”后吧。“知”先“行”后,这样做似乎是万无一失,你看罢,什么事我们都要等到知道怎么做了,我们才去做,这样就不会出现差错。这样做似乎是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这样做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束缚人们的手脚,使人们只有在对事物认知的情况下才敢于去做,而在没有认知的情况下却不敢动手。这样,人们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的漩涡,这样,人们就会没有创新,社会也就不会有进步。 “知”先“行”后这一学说是由明朝理学家朱熹提出来的,之后的事实也证明“知”先“行”后这一学说的提出,使人们将“知”和“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才能行,由此造成了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讲说”的学风,没有实际的行动,做不成什么事。这么看来,“知”先“行”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既然“知”先“行”后不可取,那么“行”先“知”后呢?我们再来论证一下。既然是“行”先“知”后,那我们就不管什么事,也不管认不认识它,知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愣头就去做好了,这样做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因为这个“行”是在无“知”的情况下而冒然的“行”,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是常常会把事情做坏的,是常常会出乱子的,有时甚至是会闯大祸的,这样做,就是犯下了冒险主义的错误,人们的生活会是乱糟糟的一团,社会同样不会进步。 先也不对,后也不对,那怎么办呢?朱熹之后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又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王守仁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 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知行合一还包含有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这层意思。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无疑较之前的“知”先“行”后和“行”先“知”后是要前进一步的。但知行合一的观点存在重知轻行的问题,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有人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所以说知行合一说也并不完全可取。 我们再来看看知行并进。知行并进强调行,认为真知必得于行,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所谓知行并进,就是要在知中行,在行中知,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知道了就要去实践,让实践去证实人们的知,实践了还要去探索去发现从前的未知,这样又形成了人们新的知,然后新知又可以指导人们未曾有过的新实践和新体验,这样循环往复,人们就会得到更多的新知,开辟出更多的新的事业来,社会就会不停的向前进步。 综上所述,所谓“知先行后”抑或“行先知后”都是不正确的,唯有“知行并进”才是可以指导人们实践的真知,“知行并进”的提出,好似让人们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又好似让人们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