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史论精义》系为“学在船山”读书会备课稿,本网和作者保留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编者 第一 讲、如何镇静流俗之心? 【《宋论》原文】太宗曰:“朕无他好,惟喜读书。”古之成败得失之故,迭至而相警,以域其聪明,其神闲,其气肃,其几不可已,其得不能忘,如是,流俗之相荧者,不待拒而自不相亲。 【精义入神】此段“域其聪明”四字至要。太宗不及太祖之贤,然其以读书自我激励,大方向是正确的。 “域”,将心思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不自作多情,就不容易导致玩弄小聪明,不容易在“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红楼梦》)《大学》中强调“格物”在“诚意正心”之先,其中的格字,就是此理。格当作推本求源理解,即与前文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相呼应。 【《宋论》原文】形见于外,饰美以进者,相奖以道艺,其人非必贤,其所习者抑不诡于正矣。精之、备之,而道存焉。 【精义入神】此段“相奖以道艺”五字至要。倘若凡事重物质奖励,则无疑偏离此道,舍本逐末。格物之物,事物之本原。比如运动,本原在健身与道艺之美,非竞技。若以技术乃至竞争为本,则所当薄者(竞技)厚,而所当厚者(身体与道艺)薄。而如船山所剖析:竞者必躁,而躁者必纷乱,行毁于躁乱而成于镇静。镇静必来自于追求事物的本质,而非衍生之末。这也表明船山不愧为孔子的衣钵传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德者,循物之理得之于心,非利益之得;仁者,爱物之生纯之于情,而非欲望之杂。 【《宋论》原文】苟以流俗之心而读书,则读书亦嗜好而已。如是者其淫有三:色淫、身淫、志淫。惟无欲而后可以读书。太宗之言,殆知道者之言也。 【精义入神】色,物之形态也;声,文之声韵也;志,事之情节也。读书追求这三点而不求思想内涵,也都是舍本逐末。船山在《俟解》中论及程子斥责谢上蔡读史书的状态为玩物丧志时说,玩,就是喜而弄之;丧志就是,当情节痛快淋漓时读者流连不舍,代为悲喜,神飞魂荡而不能自持,而高远志向不知何往。胡适之所以斥责律诗是“下流”(末流)的东西,而称赞古风是古代的白话自由诗,就是反对律诗过于讲究对仗、声韵等形式。知此,则可以将曾国藩“作诗以声调为本”的滥调弃如糟粕。而王夫之《姜斋诗话》中的论点方为正道:“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思想内涵,是一切书之本。 第二讲、大臣之道,在养性气 【《宋论》原文】大臣之道,徐以相事会之宜,静以需众志之定,恒若有所俟而不遽,乃以熟尝其条理,而建不可拔之基。 【精义入神】此段教大臣养性气之法,在徐、静、恒三字,徐则气缓,静则存神,恒则性定。气缓以定神,定神以摄气,“气静而性乃定”(船山语)。此法与礼记开篇“毋不敬、安定辞、俨若思”言习礼之心法三步曲,宗旨是一致的。而船山所提出的三个字,更具有实操价值。 【《宋论》原文】受政之初,人望未归;得君之始,上情未获;则抑养以冲和,持以审固。泊乎若无所营,渊乎若不可测,而后斟酌饱满,以为社稷生民谢无疆之恤。 【精义入神】引道入儒,此乃船山晚岁精神气质之化成。此段造语当受《道德经》影响。如冲和出自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泊乎句或胎息于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第十五章“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第二十一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所谓冲和,即阴阳二气对冲和合而为贞一之性;泊乎、渊乎为船山提出的涵养性气的心法,较其前述的徐、静、恒三字,明显虚了很多,然而正可以虚实结合致养性气,此中虚法可谓“动不丧无”(船山《躬园说》,下同),前述实法,可谓“静不丧有”。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