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周刊32:王夫之解读《论语》开篇
时间:2018-08-06 12:46来源:衡阳县王船山研究室 作者:井泉 点击:
次
1、论进德之门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人性之善征矣!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地去实践练习,不也感到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
船山名著《思问录》以解读《论语》开篇而开篇。
【《思问录》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人性之善征矣!故以言征性善者,知性,乃知善不易以言征也。必及乎此而后得之。诚及乎此,则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道义之门启而常存。
【笔者意译】孔子说:“学习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地去实践练习,不也感到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人性的善良从这里得到了印证啊!所以凭着言辞来印证人性本善,了解人性,才会知道善良不容易凭着言辞印证。言辞必需达到上述孔子的这个程度人性本善才能得到印证。一个人诚实到了这个程度,就像火苗最初燃烧、泉水最初冒出,道德仁义的大门也就开启并且从此恒常存在了。
【笔者心德】本节被朱熹形容为“积德之基、入道之门”。需要重点理解的地方:
1、学与习的关系,学是基础,习是巩固;学关系理论知识,习关乎实践练习。前者重要,后者更重要。比如,学语文,会背经典课文重要,会写精彩的作文更重要;学数学,背公式定理重要,会灵活解应用题更重要。
2、本段包含三层意思:学习、交友、自处。依次涉及人生的三个精神层面。三个分句表面看是三件事,内在是连贯的,独自在家学习是能因发现而喜悦的,朋友来交流了,便会有更多的快乐,即使交流不投机,各有保留,这正是可以检验出君子之德的时候。一句话,君子无往不适。
3、孔子的教义非常丰富,但有一以贯之的宗旨,他告诉我们人生的终极目的是做一个悦乐君子。
4、王夫之给出的是哲理解读。从儒家开宗明义的进德之门看出人性本善。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解说道:“学者内以安其身,外以成其身……无求悦乐于外物,自勉于习,广益于朋,无以知、不知动其心,固可以开初学入德之门。言乎悦而天理之来复者尽矣,言乎乐而天理之流行者著矣,言乎君子而天德之攸凝者至矣。则亦可以统作圣之功”。他在《俟解》又一次强调:“养习于童蒙,则作圣之功立于此。”《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完成和显现。——笔者译)王夫之是首次对这一著名理论详加发挥、提炼出“继善成性、习与性成”观点的思想家。系辞是孔子对周易的解说词。为什么说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呢?笔者认为,元典时代文明人类即能从阴阳交合的变化中感受天道生生不息的“善”的力量,于是本善的人性产生了,本善的人性又进一步发展这种万物生长所需要的“善”。王夫之从普通人修成大善君子的过程看到了“继善成性”的必然趋势:能爱人,即是善;止于至善,即是仁。而爱人建立在自爱基础之上。学习,是训练自爱的能力;交友,是爱人的体现;不生还不是朋友的别人的气,不因此破坏自己内心的安详,是检验自爱能力的最高标尺。
【井泉 撰稿 觉生 编辑】
【船山总会网刊采编中心】
【约稿微信:15096036973】
【船山文化 经世致用 知行并进】
【2018.7.29】
(传播国学 感恩有您)
(责任编辑:相天)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