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船山 > 船山论文 >

习近平多次全国会议引用的名言典出于王船山

时间:2016-10-29 19:46来源:人文之光网 作者:人文之光网 点击:
如“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典出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其中,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话语就曾被他多次引用。

  王夫之其人

湖南衡阳王夫之故地的塑像(网络图)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汉族。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后人称为船山先生。明崇祯举乡试,明亡时,曾在衡山举兵抗清。兵败后退居肇庆,任南明桂王政权行人司行人。后从瞿式耜抗清,瞿式耜殉难,王夫之遂决心隐遁,辗转于湘西、广东一带,隐居著述。他精于经学、史学和文学,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批判了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是中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之一。与先楚屈子、理学鼻祖周子等同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勤恳述凡40年,有著作100余种,400余卷,近800万字。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全书》16册,其思想通过近代湖湘士人的实践而广播四方,影响至今。

  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主张选贤使能,“以天下之禄位,公天下之贤者”。

  在哲学思想上,辟朱(熹)程(程颐,程颢)“理在气先”、“道在器先”和陆王“心学良知”之说,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而归于躬行实践,强调知行统一。凡此,对近代思想均有重大影响,如魏源、唐鉴、陶澍、贺长龄、曾国藩、左宗棠、郭嵩涛、彭玉麟、谭嗣同、梁启超、邹容、杨度、陈天华、宋教仁、章太炎、杨昌济、毛泽东、蔡和森等。

  谭嗣同对王夫之作了高度评价,说,“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论六艺绝句》),认为是五百年来真正通天人之故者。章太炎也称道说“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船山遗书序》)。

  青年毛泽东也曾经受到王夫之思想的深刻影响。从毛泽东的《讲堂录》中,可以看到他接受杨昌济传播的船山思想的情形。毛泽东“极其推崇王船山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民族意识”。

  现在,研究王船山学术思想的学者遍及欧、亚、澳、美各洲。美国学者A.H.布莱克说“对于那些寻找哲学根源和现代观点、现代思想来源的人说,王夫之可以说是空前末有地受到注意的”。前苏联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弗.格.布洛夫说:“研究王船山的著作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他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他是真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其诗文亦自成家,于言志、情景、内外等深入研讨,颇富新意。

   习总书记两次引用王夫之的典故解读

习近平出席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图片来源:人民网)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典出】王夫之《思问录·外篇》。意思是名称并不是自然造就的,一定要与事实相符。王夫之此言原本针对的是天文历法中的主观命名与客观实际对象的关系。全句是:“天无度,人以太阳一日所行之舍为之度。天无次,人以月建之域为之次。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解读】 这是习总书记在2014年9月21日庆祝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典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认为,名实问题,在先秦时期就有过非常深入的讨论。王夫之在此问题上主张名随实起,而在名实的作用、功能问题上,坚持的是名实互为作用的辩证思想。而“实事求是”的命题是汉代河间献王提出来的,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意思是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的事实出发,而不能凭主观想象或抽象的逻辑推理。习总书记用这句话来说明,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民主政治的“实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事件。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社会历史事件,需要在动态的、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中不断加以丰富、充实,并予以理论上的总结,不可能简单地用一个固定的“民主”之名加以固化与规定。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做重要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社)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典出】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张子正蒙》是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代表著作,其原文是“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王夫之为其作注写道:“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显著于天下,循而得之,非若异端孤守一己之微明,离理气以为道德。”这是以“固然”和“所以然”解释理,把理视为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我们必须弄清“固然”“所以然”的内涵,如此才能把握“理”的精义。

  【解读】 这是在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总书记引用的典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汪学群研究员认为,习总书记借古喻今引用王夫之这句话,提出了发展理念的问题,来说明谋求新的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突出强调了发展理念之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并转化为理念,发展行动就有了指导,就可以避免摸着石头过河的盲目性及不确定性。习近平总书记灵活地运用这句古语,并结合时代赋予理新的思想内涵,可以说是旧说新知的典范。

 

          (来源:人文之光网  原稿发布时间:2016-03-24)

(责任编辑:相天)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