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船山 > 船山论文 >

整部红楼梦与王船山的继承关系(七)

时间:2011-07-06 13:00来源:《重返红楼梦——找回丢失的历史》 作者:国学论坛 点击:

七、雪芹与棠村作为唐端笏后代的判定。
$ }4 V+ c# F- K! `6 y! a    按照《红楼梦》“脂批”所言,雪芹是棠村之兄。棠村写作“常村”应该是贴近事实,因为他就是唐端笏之子常適,字无適,十八岁而没。王夫之为其写了《唐子无適墓表》和《书躬园哀子文后》,其表达的情感超过亲子之丧。常適亡,我们再也没看见唐端笏有其他儿子出现在任何记载里。其实唐端笏另一个儿子就在眼前,他就是唐无適,即雪芹。7 I: y' H  b" n1 z& o
常適十八岁而亡,按照《礼记》是二十冠而字,常適不应该有字,有只能是一种纪念。不管是纪念还是正常而字,都有一个规律,即名与字的呼应。常和无的呼应,十之八九是《老子》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字在古代儒家是专指人伦,所谓“人常”或“五常”,常以无字既没有逻辑关系,也有点儿犯忌讳。似乎不象草堂里的学问。其实这里的“无”只是替代,常適随唐氏族谱,是“有”,是“皎”。而雪芹是“无”,是“藏之妙玉”。唐端笏所以把长子雪芹隐藏起来,与自己的身世不无关系,一旦他有所作为而遭不测,桂王家不至于断了香火。
6 P1 N3 i/ v7 q- h/ w2 N5 I实际上“常”字是“常棣”的典,出《诗经小雅》,常棣也写作棠棣,这就是“棠村”的由来。“常棣”本身也表明常適的身份,“適”训嫡传,即他之“有”和雪芹之“无”都是永乐皇帝和端皇帝之嫡传“血亲”子孙,是《诗经》中此诗寓意的“友爱兄弟”。
. J- N  c" }/ u; e王夫之《老子衍序》有:2 @1 w7 |; m6 {3 [) ~. T- }
    阅十八年壬子(1672年),重定于观生居。明年,友人唐端笏须竹携归其家,会不戒于火,遂无副本,更五年戊午,男敔出所藏旧本施乙注者,不忍弃之,复录此。壬子稿有后序,参魏阳明,张平叔之说,亡之矣。上巳日,湘西草堂记。; U& G: {% J* z3 }/ s! i
这段话为我们点出了一个秘密。王夫之《老子衍》只有一卷,并不是长篇大著,旧本上又有“标注”,如果真不幸焚毁,重写并不难,王夫之几十年前的诗歌可以回忆出,六年前的“思想”自然不会遗忘,何况思想“越老越有分量”。我们认为王夫之不是在犯“小心眼”,而是借此暗示一件“大事”,即“会不戒于火,遂无副本”,这可能就是王夫之的主张,故用《老子衍》进行遮掩。我们说把唐常適之名与字在表面上和《老子》相连,在用《老子衍》“序出”一点点隐情来,供诚心者回味,无心者浏览,王夫之可谓“一瓠道人”不假。9 ^7 z+ B3 ^  t) z9 B' y
由此我们猜出唐端笏次子唐常適就出生在壬子年(1672年),雪芹也于第二年被藏了起来。这样看雪芹出生在1670年前一两年的可能性最大,四五岁既可以启蒙,也可以离开母亲的照顾了。藏在那里呢?不好判断,在王介之身旁的可能性大。《石头记》再评,二十岁出头的雪芹就有了代贾雨村所作“未卜三生愿”之诗,从王夫之笔下所写唐端笏对唐常適的感情上看,“脂批”中唐端笏对雪芹的“爱”又怎么能够掩饰得住呢!所谓“《庄子》、《离骚》之亚,”是指雪芹的文采超过了第二代桂王和第三代的唐端笏自己并为其后裔。$ a8 {! B7 z, ^' [& ]- I
据王夫之《唐子无適墓表》和王之春《船山公年谱》,王夫之第四女许字唐常適,他们同岁。唐常適十八岁没,应该在1689年,其年《石头记》初评已经完成,故有棠村之序。《石头记》初评定名《风月宝鉴》也是北京的“贾雨村”的意思,并对称了王夫之的《永历实录》,所以有“东鲁(东虏)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的说法。甲戌年再评则仍用《石头记》名,则体现了“石”的本质。. `; s4 G" }' O+ ^
王夫之《唐子无適墓表》也为我们显示了雪芹存在的秘密,其云:' b8 a( I5 A! ~" V( p. ?/ s$ c
    无適凡两纳采,皆未成礼。其一先者予少女也,亦谨慧,七岁而夭。躬园为之立后曰继性,其再从子。
9 R4 }1 l: l' D( h* }' ~( c$ H7 Z我们从唐端笏的从子和再从子中发现没有人叫“继性”。这里只有一个说法,就是这个继性是唐常適自己的再从子,即雪芹的第二子,他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唐常適和王夫之少女的纳彩之礼,虽然这个名字可能并不叫继性。这里也告诉我们,在1689年,雪芹已经有了一个长子,他是桂王世家的第五代。
. X" w; G3 ~6 f- _9 S5 w6 p雪芹参加到《石头记》中来,应该在初评以后,其时清政正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时代,《石头记》初评的读者有之,理解的无之,又有贾雨村的庇护,雪芹就浮现了出来。但他只能生活在北京而无法在湘西“现身”。在甲戌定本中第一次冒出“曹雪芹”的名字,这是因“雪芹”而有(雪芹有“明皇血亲在楚”的含义,则曹雪芹就包含“永历朝众血亲在楚”的意思了)。“脂批”云:“若云雪芹披阅增删……”句,就是为了把雪芹与曹雪芹分开,因为曹雪芹代表的是“翠涛及从游诸子”。
5 @, p' `& S0 \, z初评完成后,章有谟真的归吴淞,有《景船斋杂记》传世。《石头记》的再创作应该在1695年左右,唐端笏北上北京,章有谟、雪芹等也随之而至,王敔也欲同往,被唐端笏劝阻,王敔有诗记录此事。他们共同完成《石头记》“甲戌本”这“二十八回本”的“遗憾”。因为有十年披阅的经验和寓意的基础,《红楼梦》“五十回本”在“己卯冬月(1699年)”就基本完成,在“庚辰秋月(1700年)”最后定稿。(《石头记》的版本问题见《重返红楼梦》第十章)这时章有谟的身体已经积劳成疾,最终回到原籍,但仍然在写作,壬午年(1702年)感觉已经“泪尽”,希望有一部比较完整的《红楼梦》陪伴自己永夜,故“脂批”有壬午九月索书之说。(脂批中的“壬午雨窗”就是唐端笏对章有谟的思念,是“语‘窗屉子’(此寓意见《重返红楼梦》”。)7 o/ R8 K+ t7 i# }0 J/ c. t3 W
章有谟,即“芹”亡后;到乙酉年(1705年),三十有五的雪芹与蒙之鸿等一起完成了“七十二回本”,从《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回前“脂批”推敲,及第七十六回《凹晶诗》来看,这是《红楼梦》的“完壁”。从“十二钗”的“三十六双”,到“完壁”的“七十二回”,作者们打破了最初“百回”的“臼套”。用“七十二”也表明衡山七十二峰的存在,但这种寓意有点“泛”。此后湘西的作者们告别唐端笏回湖南,所以“脂批”说“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相继别去”。在北京只剩下唐端笏与其子雪芹。) y/ `: ]: w9 h- x4 g# N
罗正钧《船山师友记》载《沅湘耆旧集》有王敔《赠章公子载谋》诗一首。可见王夫之故去之后,章有谟未必没到过湘西。《沅湘耆旧集》有王敔《吴兴季瓮简尤垂吊先大人茔。遂约共游燕赵,唐躬园力为阻行,有作述怀》,这里的“季简尤”也是章有谟的“艺名”, 王敔的前一首《赠章公子载谋》应该在章有谟吊王夫之时所作。所谓“季”是章有谟在王夫之唐端笏之下行三(章有谟的另一个艺名“熊男公”的“熊”也是从“虎、豹、熊”而行三),“简”是动词,“简尤”就是描画尤物,即写《红楼梦》。实际是这里的“简”也暗示了章有谟叔父章简的存在。难怪罗正钧《船山师友记》无考,只写其为“吴兴人”,华亭即是吴地,《红楼梦》的吴玉峰就是用“地方”寓意章有谟。根据“季简尤”这个名字,《红楼梦》就有了“尤三姐”。看来王敔也想随《红楼梦》作者北上参加《石头记》的续定,被唐端笏劝阻,因为这有违王夫之的意愿。我们录下王敔此《述怀》诗:
# Q" Z) d4 S% G& M4 p    了了蔚莪生,悠悠风波目。白发已盈颠,红尘日销骨。
0 s. U' b; b# _+ `# [+ W  X1 _2 I    眷言思远道,有客劳存录。慰我茕影孤,贻余兰佩馥。
  {  Q: A% Q+ j$ ~  z- Y, G    为言燕赵士,慷慨相追逐。胡为守荒林,寒烟困空谷。
& C2 |. c& D. H; @$ c    长剑宜有赠,囊锥焉可秃。且作连骑游,勿为握粟卜。; t( `' ?. @3 ]$ Y
    老友贻书来,君行胡太速。先人留遗书,大命曾申嘱。
5 V9 X  _" D% h+ C# t2 L% P- m5 ?    未解卜升沉,当先念倾覆。兀坐望飞鸿,遥心需远属。4 r! ~5 X/ G7 \( @
王敔此诗前半部分是对章有谟的景仰和情谊。后半部分讲到了自己的责任。从“未解卜升沉,当先念倾覆”句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们仍然自知“身处险境”,必须有所筹划,王敔的责任自然是维护湘西的安全,保存王夫之一番苦心经营。没有王夫之的著作,中华不但少了一方“青天”,《红楼梦》也将失去“归真”的可能,这就是“握粟卜”,而“连骑游”则未到天时。章有谟对王夫之有相当深的感情,从诗中我们感到这种感情绵延到王敔身上。他和王夫之一样对北京的“贾雨村”不甚为意,但他体贴唐端笏的苦衷,对他忠心耿耿,死而后已。难怪“脂批”中畸笏“尝哭芹,泪亦待尽”。王夫之有《潇湘故人慢》词题《赠季简尤初度简尤方五十髭髯如雪已十馀年矣》,王夫之这首词应该作于1690年。此词与王敔“白发已盈颠”句对,章有谟年五十有五已经鹤发白须。王夫之此词有“但五弦挥罢,目送归鸿”句,可见章有谟这次才是归吴淞,但几年后又重返湘西。
& ?* X5 Q: C, s王敔还有一首《赠董君达》,这个董达与王夫之诗的董斯行为一人,按《船山师友记》应为章旷昔日的步将董启行,不过罗正钧以为王夫之将“启行”写“斯行”是笔误则大错,这正是王夫之的习惯用法,因为其与章有谟入湘未必仅仅是祭奠先人,而是“道阻”,即为了在“反清复明”上有所动作才重游永历故地,王夫之为了瞒人之目,才把“启”改作“斯”,并且这个“斯行”有具体内涵。章有谟一旦知道了唐端笏身世自然与其有所密谋,所以《唐躬园墓志铭》才说他“知躬园甚深”。在《红楼梦》中则是第十五回秦钟得趣“智能”而未能尽意被宝玉所扰、然后宝玉与秦钟在“黑暗”中所算的“帐目”。王敔言董达年有八十,可见他与章有谟如父子关系而不仅仅是“社戚翁”,他在章有谟故去后,入湘完成章有谟的某些遗愿。看来当年的华亭伯,兵部尚书章旷与湘有缘,章有谟更是与湘有情。; b. m5 U3 U- J5 s$ ^3 s5 }
唐端笏与雪芹在北京,其生活来源是“贾雨村”所赠田产,《红楼梦》中孙绍祖说贾家使了他家“五千两银子”就暗示此理,按照《红楼梦》的描写唐端笏的后代与贾雨村的后代有一定的矛盾,根源可能还是因为《红楼梦》。贾雨村代表的富察氏是上三旗,在“圈地”中自然不无收获,其在西山的土地也算好田了。我们看《红楼梦》第七十九回有:$ U6 n9 \* y) Z
    贾政又深恶孙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
2 H' i5 _* D: e" f! K' J4 q- H我们再看第八十回“孙绍祖之骂”:
- X# @  `4 p: D2 Y. P    (迎春是)醋汁老婆拧出来的,……当年有你爷爷在时,希图上我们富贵,赶着相与的。论理我和你父亲是一辈,如今强压我的头,卖了一辈。又不该作了这门亲,到没的叫人看着赶势力似的。, a. G' p- t2 ?+ d" I4 j  d0 B, l
《红楼梦》真是生花妙笔,我们不考虑其在永历历史上的隐喻,单看对大观“金玉良缘”后事的形容:骂者气有所不足,恶者亦有所难恨。把《红楼梦》比喻成“醋汁老婆拧出来的”,可谓“千古一骂”,倒真象大清朝近三百年满人对汉人的“总评”。0 L8 n. E; o7 b6 F. l8 g$ k
《红楼梦》最初的创作是在湘西,即《甲戌本》的最初前三、或四批阅增删稿,宝玉说初三、四没有见到冯紫英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说过,作者在湘西创作的地方在别峰庵,实际上这极大可能就是“躬园”,因为别峰庵的位置就在“蒸、武之湄”,即两水的发源地大云山系畔,或名耶姜山,王夫之姜斋的出处不能说与此山没有关系。别峰庵位于今日衡阳县库宗乡新塘冲的坳冲,在小云山间,同治《衡阳县志》有“庵僧二如,明末遗民,与王夫之友善”。实际上这个“二如”也是王夫之好友刘近鲁的族人,我们知道刘近鲁也是“听月楼”的“密谋者”。王夫之生平只有两篇“游记体”散文,一为《石船山记》,一为《小云山记》,可见小云山对于王夫之不是一般的去处。据当地传说别峰庵中有楼房,为王夫之著书处,其居此三年,著作盈筐(见《衡阳县地名录》1981年版)。可见这是“移花接木”,因为王夫之或许曾经在此居住,但绝不会“著作盈筐”,其一他在这里是为了读刘近鲁家的藏书,其二王夫之早年著作大为哲学注论,是思而后得,不可能在三年之“间”中“盈筐”,而王夫之晚年则居住湘西草堂。可见这里是《红楼梦》作者最初的“披阅”处,因为他们都用“化名”,当地人不知他们的身份,只见王夫之或出入其间,联想到王夫之的名气,“移花接木”是自然的。从1679年的“筑躬园”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宝钗“生日”恰恰有三年。再有传说庵内寄居之人备有木屐、雨伞,每出必用,意谓“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若王夫之如此,则他在湘西草堂亦应如此,可见这是“移花接木”。从章有谟的性格上看他倒会如此,《红楼梦》稻香村的“石碣”也表明这种存在的可信性。另外水仙花是寒冬在室内养殖,它倒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土”只以石为伴,与上面的寓意相同,所以《红楼梦》中有水仙庵供“洛神”,代表作者们创作的地方,而黛玉的室内也养水仙,寓意与“头不顶清朝天,叫不踏清朝地”是一样的。在王夫之诗词中别峰庵也叫熊男公(章有谟)山居,就是对于《石头记》的创作而言,与翠涛山居同意。王夫之的《寒雨归自别峰庵寄同游诸子》(《七十自定稿》)和《九日同熊男公与中涵存孺于礼集二如精舍二首》(《分体稿》)都是左证。这里中涵是蒙之鸿,他是批“中涵”的“脂研”;存孺和于礼则是刘鸿典、刘鸿修兄弟,他们是存初成(孺)之稿为“礼记”的校对。王夫之的《送伯兄归茔已夕宿熊男公山庄》(《分体稿》)同样证明这个“山庄”的位置正在湘西草堂与王介之居处衡阳县长乐(今井头镇)之间。实际上在大云山系中也有一峰名“香炉”,它与北京香山的“对称”为稻香村与水仙庵的南北双写提供了“靠山”。* O$ ?5 ~/ u* U( x
在唐端笏去世后,其后代应该分成两部分:其一仍旧留在北京,完成《红楼梦》的“后事”;其二在湘西为唐端笏守陵。王敔之子王生荃在其《芸者韵语》中有诗写到在湘西的唐端笏后代。我们根据罗正钧《船山师友记》中记载抄录,诗作于1735年,是唐端笏卒后第二十一年,诗的标题是《元日过洪山堂省朱丈归,读先子遗稿,有〈元夕过翠涛先生洪山堂纪情〉六首;翠涛先生,先大父船山集中所称翠涛王孙也,瞻屋之悲,依稀硕果,集中三致意焉。故先子云:“咏鸟柴桑曾伴醉,多情宋玉自悲秋”。以此思情,情可知矣。感今追昔,敬赓元韵,寄朱十兄弟》。可惜我们没有王生荃信芳的《芸者韵语》和《芸者古文》,这里不知其情详细,读者有眼福者自赏。罗正钧《船山师友记》中引了两韵:* l8 N; i3 M' _8 r# Y
    三世神交忘宾主,分明甲子两心珍。(其一)9 C$ E) [% Z  p9 ]' Y% A
    西台作记人何在,逝水淙淙没钓矶。(其二), K7 @4 a: H+ j7 G3 L* O: o9 t
“三世”是“三代桂王”,“甲子”是“木之子”。王生荃诗题中已经告诉我们很多历史, “集中三致意焉”指《柳岸吟》和二《鼓棹集》。我们知道了唐端笏故址所在叫“洪山堂”,所谓“狱清之烘”也。其位置在湘西何地有待进一步考证。(壬午八月壬寅日,余游船山故里,乡人告曰:船山之墓所依山势如虎,余观而信之。《红楼梦》中“虎丘山”言此乎?先生之茔居右,其左亦有一丘,左为尊,在内侧,得右之庇护,余忖而释之曰:此当唐君莹居处也,然否?先生墓前清风习习,绿木郁郁。余游“石鼓江山”旧址聊得一绝:危崖一鼓难作声,凄凄三江绕苍汀。低头想尽无限事,抬首江风连山风。谨记于此。)8 v' z: X+ X6 w. x  f9 p
在罗正钧《船山师友记》之《朱王孙翠涛》记中罗正钧提到王敔有《怀朱旦复》一首,并引其中一句:
/ V8 Q/ J. W; g+ |. l# T) `! h    秋老兰应赋,春归草尚芳。, T# t" H3 z) R! H3 z( _
这里是完全套用《红楼梦》的寓意。“草”是“曹”的本体,两者的区别是:草是“说实”,曹是“曲说”,对应《红楼梦》的甄与贾。* d- X5 E# c2 ]0 v. R0 A! i% V
罗正钧怀疑这个朱旦复是朱翠涛子侄辈中人,其实这个“朱旦复”必雪芹无疑。日月同行在“旦夕”,夕有“夕堂”,是“占”;在北京则是“旦复”,是“七日”的对象,是《夕堂永日》的对象,是“以至日闭关”的因果。这个朱旦复(立松轩)把七十二回的《红楼梦》“赋”上了六回,拆开两回,就成为八十回本《石头记》。“八十”从“天命之谓性”的角度看,比“七十二”更有意义。
' ~( `8 e5 m9 z# L& D从王敔和王生荃诗中,我们了解到每年“元日”,有关诸子或后人仍然聚朝“大观”。至少延续到《红楼梦》“对清”之日。4 z  }8 e4 _; J4 y2 e* |" D; m) h& k
唐端笏不会只有朱旦复一人传后,否则“朱十兄弟”,即第五世桂王传人不会如此兴旺,而且必然有嫡庶关系的存在。不知有否族谱,有否后人传于今世。
4 H9 b- m. b. A: i    芷香沅水三闾国,芜绿湘西一草堂。" g, H" M6 z1 x) \! \
古人西去,遗音尚在。楚风寂寥,谁作回响。
# ]* s# m1 k" x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