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船山 > 船山论文 >

整部红楼梦与王船山的继承关系(六)

时间:2011-07-06 12:59来源:《重返红楼梦——找回丢失的历史》 作者:国学论坛 点击:

六、唐端笏及从游诸子——《红楼梦》的其他作者。
) B! T) e- p& L3 \$ g" n这里讨论《红楼梦》的作者们,即王夫之的诸弟子在王夫之诗文中的存在。
( H8 ?6 Y3 C* A0 u( G师与弟子的相互作用是中华正学存在的一种方式,大儒不是孤立的存在,必须有一群“比北”之徒环绕其左右,这样的学问才能“周而不比”。而王夫之的弟子却杳然无迹,对大儒王夫之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 a1 b- i* q: t/ p+ e王夫之《七十自定稿》有《翠涛携诸子游瞻云阁有作见寄遥答》:
0 n' M7 |, `1 U" e6 \8 {6 R$ B7 i    嘉游成畴昔,乞叹奄方今。金闺郁龙种,玉山宛鸾吟。
4 P4 C$ ^, X! d+ ]; }    迟向深秋兴,摇荡先春心。足知襟带敞,遂及松桧阴。
% x- t6 a4 _2 `    大云峙霜萼,虚室函宵岑。缅彼鹤上客,所怀玉浆斟。
, K+ E9 _& i: V% c+ P  J2 s0 k    声息坠人间,羁绁逮幽林。无乃大还诀,犹为陆海沈。. b( M9 i8 z! Y& G# t0 A+ V" k5 z
    宁含衣中珠,抚兹弦外琴。天问固难酬,孤心还自谌。& l0 l& H) Z( ?% C
    愿言云关闭,勿惊雪发侵。
3 ~$ o5 b3 Q' b0 ~3 i( y此诗包含了诸多王夫之诗词与《红楼梦》中的寓意,属年庚申(1680年),这恐怕已经是在别峰庵了,是唐端笏所筑的“躬园”,因其位于湘西小云山而遥望大云山,所以是“瞻云阁”。这时的唐端笏、即朱翠涛三十有六岁,正是青年勃发之时,王夫之在此诗最后告戒他“愿言云关闭,勿惊雪发侵”。王夫之有一首《怀金坑紫岩诸子》:5 \  K/ [1 x2 T5 g$ X$ m
    国破家无壁,山寒草自春。几人怀旧德,数子抗三仁。
6 S0 Y8 H/ \. T4 {    月弩燕轲泣,肩墙鲁叟循。何时依栗里,薇蕨共吹豳。
* P9 Y7 [) N) f3 x“金坑紫岩”是北京,“紫岩”是“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借喻,指作者们在北京的居处香山的香炉峰;同时这个“紫岩”与“紫霞岩”关系密切。这首诗用杜甫、三氏春秋传、荆轲、鲁壁等典表达自己与作者们的息息相关,作者们在北京写《石头记》明《春秋》大义,王夫之在湘西“筑鲁壁藏经”,为后人解析《红楼梦》提供“绝谶”。
3 @5 Z+ z' i! ]* J9 h5 ~; n5 B王夫之次子名敔,字虎止,号蕉畦,实际是已经证明了唐端笏的存在和《红楼梦》的存在。“敔”是“鸣玉音之器”,“虎”是“用寅讳瀛声”,“蕉”是“怡红院”之“芭蕉”。这不是巧合,王夫之兄长王介之死后,王夫之与子侄等人议修族谱,王夫之就把子侄、孙侄辈的名字重新定谱名。这大概也是其兄长的遗愿,取义“因文而生”。王夫之殇子以“勿”排行就是证明,而其殇孙也单名“夏”,无“生”字。王之春《船山公年谱》载(1686年):公与弟侄辈约修谱。王夫之长子名攽,字曷功,就是对“文生永嘉”(王夫之子以下四辈)的呼应。而保留殇者原名,是为了使后人看见改名的意义。妙就妙在中国历史上用永嘉年号的帝王名讳都有一个“火”字。6 A9 ]; H% a8 Z' e+ j* J+ H) N
王夫之的《柳岸吟》是专门用来表达《石头记》“本事”的作品,其中用陈公甫、罗一峰代替两位主要作者,以“江(姜)门”为其总称。这样就与唐端笏这个“庄周”(庄定山)组成了“荔”,王夫之的《柳岸吟》就是为了“薜荔”。陈有白沙,罗有一峰,蒙庄则是“畸人”。; y/ p  J  X, K. S3 @
白沙就是章有谟,因“陈献章”而有(其母陈氏),又有《燃藜图》的佐证。《船山鼓棹初集》有《沁园春》四首示“梅花道人”,这里的“梅花道人”就是刚刚开始《石头记》批阅的作者们,其第三首有“怨华亭鹤唳”句就是指章有谟,在王夫之身边只有他是华亭人,至于同样是华亭人的“徐合素”与“徐令素”都与章有谟有关,这是根据宝钗形象演义出的,是“徐庶”的典,唐端笏是君,是“怀素”,他就是“庶”,是“合素”;“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谓守拙,只识“连环记”(比喻《红楼梦》)。在《红楼梦》中薛宝钗被“金玉良缘”所锢,在第二十二回宝钗谜语诗中就隐含着对“鸡人”的不满;《柳岸吟》有《和白沙》八首,其三有“我闻庄定山,其心如寒铁。去我二百载,清琴音已绝”句,也表明在《石头记》“二十八回本”的创作中背离《风月宝鉴》的事实,但这是客观现实造成的,不是唐端笏有意如此,是“如寒铁”的结果。在这里,庄定山就是指唐端笏(《红楼梦》中宝玉捱打与此诗大有干系)。经过王夫之的劝导,章有谟就成为了“徐庶”之“庶人”,庶人之风唯蔑翁可解。(详见《重返红楼梦》)从《永历实录》对章有谟之父章旷的描写,我们可以猜出章有谟性格的一点“轮廓”。王夫之有《徐合素自南来抵郡城远泛船山代书答之尊世父闇公从海上卒于岭表廿馀年矣因寓我尚为之叹》,这里的“闇公”就是“意”指章有谟父亲章旷,他从“海上”的隆武,后卒于永州“岭表”。章有谟在1675年与王夫之会面时其父已故廿八年。按王之春《年谱》此诗作于1684年,是因松江“董斯行”请《志铭》而有,松江即华亭,可见王夫之也为章旷作过《墓志铭》,其内容大概与《永历实录》相去不远。徐令素可能是章有谟之子,他给唐端笏作过《墓志铭》。从章有谟游粤而入湖南来看,作为章旷次子,其母亲就一定是“拒武人辱”而投水而死的章旷之妾陈氏(陈氏藏湖南)。虽然章有谟的嫡母可能还在,但章有谟如同唐端笏一样也是自幼父母双亡,其入湖南就是为了祭奠父母。能嫁给章旷为妾,陈氏也一定是一个才色双全的女子,否则也不会被武人逼婚而自尽,也不会被湘人赋予传奇色彩。“陈献章”用在章有谟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f1 ^2 W" ^& b/ h2 |
至于“一峰”是王夫之那位弟子,判定起来就困难了。王夫之《柳岸吟》中有一首《示两子》:
9 Q6 `8 e& F. @2 l    一年不遣病躯安,此事分明汝辈看。不为菜羹须汝出,人间第一菜羹难。
; t  z' U) z! z' p这“人间第一菜羹”出于“蔡江门”,自然指《石头记》,那这“两子“自然”是作者,即白沙和一峰。在王夫之诗词中有不少关于“两子”或“二生”的诗词,《柳岸吟》另二首《书陈罗二先生诗后》明确了这“两子”,诗曰:
; V0 a0 Q  O, e' Q5 b    白沙飞舞茅龙,一瓠埋头蝇迹。莫道我狷彼狂,共弄暮天空碧。- J; q7 K0 R3 k& R
    作者与王夫之的分工明确,《红楼梦》中薛蟠的曲儿中的“两个苍蝇”的典就出在王夫之这首诗里。另:7 |) K& y: b" q3 n' R1 e
        金牛洞口春色,观生居畔秋声。彻底与君拈出,前山雨过云生。5 Z. E" u5 ^7 R2 M  ?# Q1 d4 L
作者的笔是“金牛洞口”。这二诗是王夫之与二作者“鸿雁传书”。但大多数我们并不知其“二”的实指。《船山鼓棹二集》有《病中与刘李二生夜话》。《病中口占示刘生》,诗有《示刘李二生》、《五日同刘蒙二生小饮》。这就出现了“刘、李、蒙”三人,但这里的“刘蒙”是“刘”和“蒙庄”还是王夫之另一弟子“蒙之鸿”并不好断定,但王夫之从不直呼唐端笏为“生”的做法确是肯定的。“刘”我们认为就是“白沙”即章有谟,这是因为这个“刘”是“留”,对应王夫之《送章载谋归吴淞》;虽有“送”,人却“留”;在《红楼梦》这个过程则是“秦钟被鬼判拘走”,王夫之有《野史刘生惜十年之别来访山中为写衰容赋赠二首》(己巳《七十自定稿》)也为这个“刘”的“披阅十载”提供了依据。(这里的刘,与《红楼梦》的“刘”寓意是一样的,都是因“牛”(兕)而有的存在,是永历故人。刘姥姥因此也说自己“大似牛”。)另外“刘”有“刘越石”的典,他正是有“孤愤”之人;也是“越人”以为的“野鸭子”。“刘”拆有“金刀”,与宝钗的“宝刀”和“金玉良缘”呼应。0 O5 Y) Z. w" G
《红楼梦》在第十八回有“惟不得与四才子书之作者同时讨论臧否,为可恨恨耳!”这个“脂批”是《蒙古王本》原批,“蒙批”都是第二代“脂批”,出于“雪芹”(立松轩)之手的可能性极大。既然他为我们指明作者,即“从游诸子”是四个人,所以“刘蒙二生”应该是章有谟和蒙之鸿,这也符合王夫之的习惯,他在言及唐端笏时都单独表明其一人与他人分开,如《翠涛携诸子游瞻云阁有作见寄遥答》。蒙之鸿原名蒙肇旻,蒙之鸿应该是他从朱翠涛后的名字,他是唐端笏的妻兄。“蒙”字训“女萝”,其家人在蒙圣功卒后都回到湖北原籍,所以称其为“罗一峰”不是没有根据,其所“一”之峰就是斗岭。蒙圣功参加了“听月楼”的密谋,作为其长子的蒙之鸿参加《风月宝鉴》的创作也是情理之中。从王夫之笔下的章旷和蒙正发看,他们都是闻名“才子”,作为他们的“家传”,作为乱世的产儿,作为王夫之的弟子,章有谟与蒙之鸿决不会是泛泛之才。这里有一个问题,蒙之鸿的年龄多大?2 G& ?+ V8 c9 F) a0 u
据王夫之《蒙公墓志铭》载,蒙正发原配方氏亡于1643年,无子。续妻王氏。但蒙正发何时续弦却不见有言,从1643年至1651年蒙正发都处“奔忙”之中。从蒙之鸿有《蕉畦先生传略》来看,他与王敔年龄相差不多,可能略大于王敔,即其与蒙长女均为1651年蒙正发归山隐居后为蒙正发续妻所生,在蒙正发被难避邕于全节前。而其庶兄们则生于被难之后。王夫之在《墓志铭》中言其从游门下,则应在写《墓志铭》前。王夫之言蒙正发卒时其子“皆幼孤”,是有幼有孤,因为蒙之鸿的庶母及庶弟皆归原籍,在湘西只有蒙之鸿之孤。他能留下是因为其年龄在1679蒙正发卒时已经“弱冠”有岁(甲午〈1554年〉生?),完全成家独立。《红楼梦》中湘云说“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是指蒙之鸿和雪芹没有章有谟在永历朝的“经历”。蒙正发是个抱才不甘寂寞之人,王夫之称之“有子房借箸之才,而无孔甲抱书之志”,因为无法读到他的作品我们不加评论。晚年他娶有五位妾,可见他有怎样的仰天之音而无回响,转而于穆王之游,无果而终。王夫之云“埋愁万峰矗碨磊,神气何之返真宰”。
  x4 e' m' u8 P5 ^王夫之《示刘李二生》的“李”是谁呢?《红楼梦》有李绮、李纹,但她俩的寓意还是对应《红楼梦》本身,她们是李纨的亲戚。在《柳岸吟》中王夫之有《鼾睡》七首,分别用隐语描述了《石头记》相关的“作者”,第四首后有一小注:亡友文小勇以二子相奖。这里的“文小勇”是不是王夫之早年在“匡社”的文友文之勇呢?文之勇在王夫之诗中就称文小勇,有《匡社初集呈郭季林管冶仲文小勇》,但文小勇1646年死于蓝山,而王夫之《柳岸吟》作于1676年至1680年之间,有三十年的时差,文小勇的“二子”如何“相奖”王夫之。其实这里是“蓝山”的借用,是强调“苍梧”的存在,因为蓝山就在九嶷山中,这里是“二子”匡扶苍梧之文的寓意,这也是尽君臣之礼。- M% \$ H" q6 V4 h4 c
这里的“二子”便与“李”有了牵连。我们看此诗:8 {# @* v& R2 K6 U
    校书如蘀扫难穷,且自埋心白昼中。为报泉台旧知己,侬非刘向与扬雄。
, x1 E# Z4 N+ t7 h- D. c# J, D" _刘向,西汉文学家、经学家,他是西汉楚元王四世孙。在王夫之的“亡友”里,也有一个汉朝长沙定王后裔,他就是为王介之王夫之兄弟排难的刘象贤。* |. H+ ?9 ^$ V+ ]' f& ^( R
刘象贤,字若启,号懿庵,湘乡人。长王夫之十二岁,丁巳卒(1677年),他也应该知道“听月楼”的密约。按照王夫之在《孝廉懿庵先生刘公墓表》中所说,刘象贤的“懿”来源于《周易小畜》的“君子以懿文德”,他自命所居“俭德”是出《周易否卦》,此卦因有“小人道长”句,据此“文小勇”就可以借用在他身上了,其卒年正是《柳岸吟》写作的时间。王夫之这种“借用”还有“蔡江门”。刘象贤有次子青生、庶次子祐生传业,小女嫁王夫之次子王敔。按照王夫之诗中所言他们在《红楼梦》创作中负责校对,所以有扬雄的比拟,《红楼梦》的校对不比出一部字典更容易。但这“二子”更可能是青生之子鸿典、鸿修,其名与蒙之鸿易名同义。
( h0 I- j# g; @这样在湘西与《红楼梦》创作有关的人包括王夫之、唐端笏、章有谟、蒙之鸿、及刘鸿典、刘鸿修。除了王夫之,他们就是“朱王孙翠涛及从游诸子”,再加上一个“金人”,就是宝钗放出的七个“燕子”的风筝(在湘西为鸿雁,在北京为燕子)。而章、蒙及二刘就是《红楼梦》“脂批”所言的“四才子”,是《红楼梦》的“披阅”者,是真正的“曹雪芹”;当然,这里还有一个藏面人,他就是“雪芹”。; Q. V2 u0 }: a# }- Z& Y5 E8 `
我们这里没有唐氏族谱、王江族谱、王氏族谱及《沅湘耆旧集》,所以考证只是个轮廓。主要根据是王夫之的作品和罗正钧的《船山师友记》,缺乏进一步的佐证。虽然王夫之已经把有关的人物进行隐喻,《红楼梦》也有暗示,但本文作者半路出家,虽身在庐山之外,而因此细细考证王夫之及《红楼梦》所引全部典故的能力却无法“专业”,“登高作赋,是所望于众公”。
: X" e( o0 a1 o; B2 n+ Z7 T南鸿结队,成一人而北飞;一者、人(仁)者中华之本也。北栖燕子楼,则是一武;不管是飞舞茅龙,还是银样蜡枪头,《红楼梦》中华之大成也,大舜之功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