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王夫之笔下的《风月宝鉴》或《石头记》。- h6 d M6 f& n2 `5 d. B/ d3 j
《永历实录》之定稿与《风月宝鉴》应该同时而写,均开始于“听月楼”。
6 M; U: m, q- B9 I, H所谓“听月楼”是“回忆永历旧事的登临处”,所以要“登临”是因为有朱王孙翠涛在那里居住。这个“登临而听月”加上“朱王孙翠涛”,就有了一个“字”,即“燈”字,而因这个“燈”字是依金(贾雨村)而闻,所以又写作“镫”。在王夫之诗词和《红楼梦》中“灯”和“镫”都有其独特寓意。王夫之有《听月楼倦客归山留别翠涛王孙》诗单表这个“听月楼”:
0 p4 a% }6 q0 }$ j. ` 我梦听月楼已久,不意今生登此楼。楼前湘水腻碧玉,细细纹波送远秋。
~8 `3 `" L8 f/ G 我有狂歌知者谁,古人不作今人疑。夜阑酒熟相对笑,男儿不受双眸欺。2 D% O) z- ^9 n6 V/ O/ L0 M( c; j
我今归卧蒸南谷,黄菊将开酒将熟。烂醉三万六千年,柳生左肘石穿肩。
, b- B; B+ a, x) E1 f$ E2 V/ s 君勿疑我不相就,听月无声月自圆。! J% U5 f8 ]4 c8 y% h% o8 F9 @
这里的“柳生”是《牡丹亭》柳梦梅的典。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红楼梦》中也是以日寓年,区分“书里书外”。一梦三万六千年,王夫之敢说,三百年后的人们不敢说,在有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今天,“自我”已经是皮囊,能作什么作什么,三万六千年以后地球也会“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听月楼”不仅仅是回忆,也寓意希望,所以有诗的前两韵。中华文化是“月本位”的文化,是知“鉴”的文化,故“子”在夜时,我们不能说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人们就知道“月”就是个“大镜子”,但是“善”的文化会“悟”出“真”。《周易》就表明了这种“神奇性”。其《坤六四爻》云“括囊无咎无誉”。中华文化的“乾”自“坤”出,这就是《坤六五爻》“黄裳元吉”,因而中华以黄为帝。9 y. q2 @$ Z8 b1 L0 R
《红楼梦》是不是楚狂人所为?其“大量”的存在,不是“小器”的人可以读明白的,其立意之初即如此。“男儿不受双眸欺”,是写史人的座右铭,也是读史人的座右铭。王夫之在这首诗中表明自己不直接介入《红楼梦》的创作,但是他却愿做“黄菊”伴“月”。在王夫之《六十自定稿》中,有《咏菊答须竹》表明在癸丑年(1673年)王夫之与唐端笏二人就已经有用曲笔写作“永历史”的想法,事实上两人一个用正笔写《永历实录》,一个用曲笔写《风月宝鉴》。我们把这首诗与《石头记》呼应的“点”标出:0 y9 _/ N" s1 b! i, T* b8 h, @
选芳宜隐秀,经岁得秋情。苗浅春滋弱,心微露貯轻。4 _; d+ D: O$ }7 t# o, _
啼莺无醒梦,飞絮谢思萦。雨浃浮光上,吹暄逸态生。
, J5 r4 O! j( y1 U4 K% X 憎痕屡剔,丝系玉防倾。爱惜消长日,从容养静萌。
: c! {/ B. B/ y7 ^& K9 h# Y/ c 荷风熏晚绿,蕉雾洒孤荣,叶叶容迟上,亭亭有独擎。1 n( q+ c3 R0 a
艰难出畏景,珍重享西清。紫葆光初透,珠胎润已莹。+ g( x. k4 t( F; i" @' W2 \) ^9 \
竹枝留上番,梅影剪疏黄。专气邀金液,丰仁长王婴。
1 [0 X0 E2 R& T# B" i+ N5 ^ 星榆方历历,云朵遂盈盈。土德先推王,冰心亦保贞。; {) g/ y" e. v' Y9 M. w
有时浴紫水,终不炫丹猩。香外幽难似,薰余静不撄。
4 y1 {. A0 x+ |- g5 [- z" k, i 肃然登鼻观,嗒尔偃心旌。龙脑痴谁妒,薝葡逸未平。
: A- Q4 s3 \4 W 霄空霜一色,天迥月三更。倦赏愁寒夕,邀观暂晚晴。
7 m" e( F/ L. h. g$ E' ?2 O 袂辞歧路把,目厌满堂成。桂酿聊孤酌,莼丝小佐羹。: G/ S3 H8 F/ c: L8 I' N; g
催开辞羯鼓,过访待缑笙。己事开三径,端居爱九名。
$ Y' |! F; g7 f( C2 l 同床犹各梦,顾影易魂惊。身后从冰雪,魂归返日精。$ D2 I6 g5 ]7 v: c& Q3 i+ X
推芳宁问落,涤月不辞烹。君意如相念,殷勤访夕英。7 {; _; r0 S( f( [" Y) T
这里有些句子《红楼梦》中就有套用,如“顾影易魂惊”,在《凹晶诗》就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殷勤访夕英”就是“为乞嫦娥槛外梅”的原意。“推芳宁问落”就是“贾宝玉路谒北静王”的意境。
7 R+ G, ?+ \9 u9 h王夫之《七十自定稿》中有《伏日》一首:: p6 Y8 N" c' ^, ~. ]+ n8 J
朱火弥清画,凉宵候久晴。光摇千嶂迥,风定片云轻。7 R+ y# A+ D# G6 H( y" v! z
老病从欹枕,交游忆耦耕。东方何意绪,割肉傲公卿。
) k' R( m$ N' t @: Q第一句已经明白写出《红楼梦》这个“清画”和“朱火”的关系,此画就是林黛玉所说《携蝗大嚼图》,其实是“金玉良缘”,是“寒食节”的因果。+ E3 U- b6 ?0 ]3 a/ a8 o# ^
在《七十自定稿》中有《送刘生辑夏归省重庆》:
2 p3 z0 e/ F8 v+ E7 v 蒸江漱玉绕苍汀,玳瑁霜云拥翠屏。归向湘山高顶望,应瞻南极老人星。8 j! q5 b" J2 { q
“南极老人星”是王夫之自况,这里的刘辑夏是《红楼梦》作者之一,他是不是罗正钧认为的刘法忠不好断定,因为这个名字有自身的寓意。从王夫之为长孙夏所写的诗“两日朱明留不得”句,可知王夫之笔下的“夏”就是“明朝”,所以“辑夏”就是写明史。《红楼梦》是写“赛粉香肥”,所以叫“重庆”,同时又有“重安”(衡阳汉代古名)的典。大观朝之都在“南京”,北京就又回到“北平”的称呼,北平加上重安就有了“北南双重写隆庆”和“平安州”的存在;这样“衡之评尔”与“北之平儿”就有了呼应,这就是《红楼梦》中“脂批”对应“平儿”所说的“姑姑娘娘”的用典。“翠屏”就是“翠涛之评”。“归向湘山高顶望”是双写,是“归香山登高顶回望湘山”的寓意,这里表明刘辑夏先归湘西后北上。“漱玉”二字与王夫之《漱玉琴铭》呼应,寄寓了王夫之对《红楼梦》写作的关心和帮助。“玳瑁”是“二王隐龟(桂)曰目”;“霜云”就是“湘云”,是“凝雨而北白于月”(王夫之的《霜赋》和《雪赋》就是对应湘云和宝钗的寓意而有,《红楼梦》中是南霜北雪)。王夫之的这首诗与戊辰年(1688年)的《朱王孙翠涛下武昌省明昭王暨诸故侯园墓》呼应。这里武昌的“武”是说作者们的“写作”。是“武昌之(汉)口致‘汉’阳”,代表作者在北京的创作。武与钟山是钟武之拆。
7 K! {& j" E# l: i* g( W再有《翠涛喜雨见怀病枕赋答》:' `5 @" w) L1 |8 X
灵雨自南来,飞集东皋野。伊人遂心畅,良怀寄遥写。+ a$ @2 p4 l2 {2 j. e
群岫翳回风,垂虹散清洒。朱光萦药烟,念此拘拘者。
% h# M7 h8 B" ]4 N E& h' a/ m这是王夫之接到唐端笏寄自北京的信后所作。“东皋野”一指北京之郊,二隐“九皋”之典,与《双鹤瑞舞赋》对应,表达对作者们倾心于创作的欣慰。这里已经有了“岫烟”的出处,她是因作者们思绪而生。这里的“药”是“冷香丸”。《红楼梦》用“东”代表“清”,用“西”代表“明”,清明时节就是《红楼梦》作者们所处的年代,我们现在叫“明末清初”。
5 e* s$ I$ u$ S& t. [2 ?7 _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z! o' h& Q( M/ D- S
这就是《红楼梦》中“杏帘在望”的大意境,是为“断魂”之人鬻合欢花酒的地方。+ I) G I' w; J+ {5 Q, x/ {3 l
王夫之直接点明《石头记》与自己及唐氏关系的作品还是《漱玉琴铭》,因为此铭由唐氏私藏,所以写得比较“露骨”:. g5 o P+ j9 p
斲大观,修隆庆,叶盛世之音不弥忘。寒泉冽,玉英扬,峚岭之璞帝台浆。
+ R4 i$ V/ ^6 b 涤凡心,渡沧桑,传奕世兮其昌。——明行人王夫之勒。* h5 W( @' a8 |5 n
知道了“东、西”的寓意,王夫之之子王敔的比拟我们也就明白了:/ M f$ R- i- ^( k6 \0 S3 u) o
款勒大观,似听东京莺语;铭题漱玉,为闻西母鸾歌。
7 A4 I1 e2 {( T1 w3 z4 Y. r这里的“东京”是指作者们在北京的创作,故是“莺(儿之)语”;而“西母”则是“湘西草堂”的王夫之,故云“鸾歌”,是“辅佐”苍悟之凤者所歌。“漱玉”与“伴月”的寓意一样,是为《红楼梦》之谜做旁证,是李纨这个“李清照”的工作任务。(见《重返红楼梦》中李纨的寓意) % {! {) k( w% W
这首铭已经把《石头记》高度概括;“寒泉冽”是“沁芳之冷子成芹溪”的浓缩;“玉英扬”是“宝黛钗”的变体。“峚岭”借《山海经西次三经》的典,隐喻《石头记》的本事:8 b# _" J, z" S0 T6 p1 L" ?. H
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5 S2 A( |9 y/ ?# g' L“钟山”指衡阳和湘西的“王者之气”,王夫之诗词和《红楼梦》中均会此意,也写做“钟阜”。这时“峚(王夫之将其写做‘山大圭’)岭之璞”就是“峚岭之谱”了,用“谱”代表“写史”也是王夫之常用的隐笔。“帝台浆”则是“帝台讲(蒋玉菡)”。从《山海经》此处之典,在钟山的朱翠涛则包含“鼓”之典,呼应“石鼓江山”,因为“翠”就是“俊鸟”,其状“人面而龙身”,见之“其邑(义)大旱(汉)”。
2 |: z) v( c8 F用“名”隐“实”,在中华文学史及文化史上,没有人能与“芜绿湘西一草堂”及其“宠物”(亦是蠢物)——《石头记》相比。这是“汉字”历史的“大倒退”,只有“神人”可以把握之。当初,禹得“六十五字”而有天下,箕子是“说书”之人。仰韶文化的“字”是“书”,“说书”就是“文章”;仰韶文化刻在陶片上的叫“印书”,是“会意之载”,是中华哲思最早的记录之一;东土称作“雒书”,西天称“雒书”和“河图”作“印渡”,将执有“雒书”和“河图”的人民叫“巾内”,即“金衲”,东土则自称“常”(竟因常而视之不见,叹!)。所谓“河图”就是仰韶文化有“内画”的陶盆,将其注入泉水就是“鉴”,注入泉水的“工具”就是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完成这一过程,地球上的人类便第一次看“见”了“自我”。遵“印”而行因之有“车”,载“图”而济因之有“舟”,可见仰韶文化已经开始“造舟车”以济不通,这才是“女娲炼五彩石以补天之不足”的根本。《红楼梦》就是因“补天”而造的“舟(周)车”。
3 O- X7 I( N! U" g王夫之最直接对《红楼梦》作者们的“左思”反映在《柳岸吟》和《鼓棹集》(“棹”字在《红楼梦》里就是为渡“黑溪”之舟而有的“工具”)。我们先引《船山鼓棹初集》开篇的《十六字令》二首:( L4 ~) D7 ~; u
落花影,款款映春江。终相就,贴水不成双。% j7 X# k/ z! M, t
l0 A) o& h. v- t, ]. h8 w 落花影,风飐小桥西。掠素袷,疑是染香泥。3 u ~( O) T7 q
又二首《长相思》题《本意》:
6 U Y1 E. E% ?. z2 B 宝刀分,宝钗分,绣带分开坠画裙,馀香犹自温。
* ]7 a6 n6 ?- ?5 Q9 u0 @' C 锦鸳群,野鸳群,三十六双认得真,旁人莫漫嗔。
5 n5 |8 d/ g1 \. a$ b/ m* T1 j9 @8 N3 t4 h* U6 B
不思量,也思量,密语何曾得话长,惊鸿夜渡湘。1 {' y4 z5 q+ L( U* L0 ^
真成双,假成双,侬似莲心苦薏藏,怜他菡萏香。$ j( |' d* z, K( m+ t# @- E
所谓“三十六双”是“金陵十二钗”的演义,《石头记》写永历和大观,对应永历的是“凤、卿、妙、纨、巧、元”,对应大观的是“黛、钗、云、迎、探、惜”,但双方是相互融合的存在,其交错幻化就是“六六之变”,故有“三十六双”句。按照王夫之的说法这“六六之变”来自《乾六爻》和《坤六爻》,“大易圈叉唯父母”,在《红楼梦》中就成为“荣国府”的“王政”之变。“宝刀”指作者之笔,宝玉《姽嫿词》有“不系明珠系宝刀”句。“掠素袷,疑是染香泥”演义成《红楼梦》“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从“真成双,假成双”句,我们可以知道“风月宝鉴”为什么是双面镜。“锦鸳群”是演义“真事”之钗,“野鸳群”是演义“假事”之钗,《红楼梦》比拟作者之为是“野鸭(雅)子”头上的“毛”,《中庸》结尾处有“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V) i' o( p3 H( J" b
《船山鼓棹二集》开篇也有一首《十六字令》题《元夕见月》:2 s8 _9 k) Z4 M b
雪面女,耐冷卸罗衣。盈盈出,争赛粉香肥。
6 v5 x( q( o. w6 p+ S4 \4 Q; A# g《红楼梦》中宝玉将宝钗比杨贵妃,宝钗大怒,其所怒就是这里的“争”字;这一个字演绎出了《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之“争”的几多精彩情节。/ p, L4 Q# F6 w. E- L
又一首《一剪梅》题《答须竹所问》:, ?0 A Q8 ~; Z- c. D3 j
北海残碑数字传,前日烽烟,今日苍烟。湘灵雁柱鼓湘川,欲扣清弦,还恐惊弦。
5 e T/ B' S) W E: { 闲心遥寄水云边,莫问湖天,自有壶天。忘忧春暖锦堂萱,好种芝田,且看桑田。
" ]; i: ~5 E/ I3 E7 I6 \ 注:李北海岳麓碑为野火烧毁,嘉兴吕师濂拾数字于芳草中,今更不知在否。8 J. K+ g: d! L* e0 Y
这首词反映了唐端笏对《石头记》真相能否昭世的疑惑,王夫之则为其解惑。“莫问湖天,自有壶天”反映了王夫之对清朝“学问”的藐视,和自己(“壶”王夫之笔名)承担“释红”重任的决心。“好种芝田,且看桑田”就是对唐端笏的鼓励。“欲扣清弦,还恐惊弦”显示出唐端笏有冒死“烧破鸳鸯锦”的想法,王夫之以自己对历史的判断能力,阻止了唐端笏的打算。中华神话中的“麻姑”,她站在东海边说自己看到了数次“沧海桑田”;她是不是“妄猜”,不是,这里隐藏了人类的一种能力的秘密,道家的“炼丹”就是为了拥有这种能力,是谓之仙,或云“长生不老术”。犹太血统的佛洛依德、爱因斯坦、马克思以他们的智慧都接近了这种“长生不老”,由于其所依托的文化的束缚,他们都与之擦肩而过;这种“长生不老”不是指个人的不死,而是指所依托的文明生生不息,而此种文明所规范的文化反过来又可以造就“仙”,即“慧觉(洞明)自己所依托的文明之历史经历的能力”,《中庸》将其称作“至诚之道”。王夫之的“好种芝田,且看桑田”即展现了这种“至诚之道”的“王者之风”。, z' _/ i) G# \2 W- C. _% a4 b! N
王夫之这种“王者之风”在《柳岸吟》最后三首《示从游诸子》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f! R' b3 F) o' b
七载相怜已久如,寸心未展祗相於。诸君怀玉空弹鹊,老汉直钩尽钓鱼。
, c9 i9 j: ~) W' E4 Z) q+ } w 大易圈叉唯父母,上天时物在诗书。勿劳载酒询奇字,便草玄文亦子虚。5 |" ~) z& c/ c2 J
9 C3 Q; I6 e% Q* u0 U d, t6 b 千林潇洒试金风,万里秋清一夕中。正好腰镰收玉粒,不妨停辔看霜红。. e2 J' k, X$ e- u3 C2 {
层层剥笋方逢肉,缕缕穿针未损绒。欲遣平皋新雨透,先将利剑断雌虹。; \' {1 o4 w+ v r8 b! d$ {
/ [3 G7 q! R# f" Z" m 今人笑古古笑今,笑将在口或在心。携杖穿云云不惹,褰衣涉水水何深。
0 w7 J5 {6 w7 A, Z4 W( k! v0 o/ s 他人有梦难代说,夜半索枕自幽寻。莫拟船山如布谷,斜阳高树认归禽。
% Q9 @, j0 ^+ o5 G$ ^王夫之这三首七律已经是《红楼梦》压卷之笔了。“今人笑古古笑今,笑将在口或在心”句令人佩服而伏首称臣。
& j+ J1 i; M9 q6 S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