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夫之弟子唐端笏明皇族身份的判定。1 }6 L1 p# k& n
唐端笏作为王夫之的弟子,又是《红楼梦》中“脂砚斋”和“畸笏”的实际作为者,其与章有谟构成“一脂一芹”,即“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他又是大明朝万历皇帝直系血亲,桂王朱常瀛的亲孙,永历皇帝的亲侄子,是“神瑛侍者”。(详见《重返红楼梦》)2 L! I& p* A8 F" h, J
具此,唐端笏的身份就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红楼梦》中的“帝王情结”不是本文发现的;但是如果有,作为中国儒家正统的影响,平常人是不会用帝王寓意自己的“本事”的,因为《红楼梦》是在写“我们家”。“脂批”在第十八回回后所说:- \( D- E7 @: F$ l4 E
此回铺排,非身经历,开巨眼,伸大笔,则必有所滞墨牵强。: ~, b$ V; k: U2 n' G
《红楼梦》有没有帝王情结和帝王生活的描写呢?宝玉说(是甄宝玉说):& y* j, o3 V+ S! S7 k
如今单我们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个女孩子呢?
3 F' L& [* g: J& N* t: [8 y有“几百个女孩子”除了帝王内宫,实在不是官绅能有的排场。根据顾诚《南明史》引史惇《痛余杂记》,第一代桂王朱常瀛“好声色”,在衡阳除藩邸外有十二区别苑,集女乐百二十人。衡阳遭乱,诸女乐并宫女二千余人,被桂王聚而燔之,与藩邸同焚。史惇这里的记载有点儿“玄”乎,二千余人有些夸张,在乱中把这些女孩儿聚集起来并不比聚集侍卫同敌人开战更容易,更何况要烧死她们,否则崇祯就不会孤身上景山了。但宝玉(是甄宝玉)说家里有“几百个女孩儿”还是有十二别苑和桂王藩邸为根据的。1 ?6 R* ]5 G6 `
至于在“大观园”中,只有帝王才有的“礼仪制度”已经有学者提出详细考证,我们此处不用赘述。' T7 q; n, E+ w- R
不管是永历登基的庆典,还是桂王府邸的日常生活,身居衡阳、又亲躬永历朝政的王夫之都有机会亲身经历,或与亲身经历者交流。当然《红楼梦》中生活场景的素材来源,自有其特殊渠道,在《重返红楼梦》中我们已经说明白。( p9 w6 k1 V" A1 k
既然《红楼梦》的人物出自阊门,写的又是“我们家”,那作者就一定是“皇亲国戚”,王夫之自然不是,但是与其交往的人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朱王孙翠涛”。我们认定朱翠涛就是唐端笏的“假名”,是因为“苍梧扶鼎治衣裳”(王夫之《三月七日所闻》)而出,是“扶”的对象,“朱王孙翠涛”就是王夫之为唐端笏所治的“衣裳”。在王夫之晚年的诗词中提到“朱翠涛”的地方很多,超过了其他与王夫之交往的人,但在其他人的文献中却了无痕迹,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个“朱王孙”是谁,除非他是“内幕”之人。在王夫之的《躬园百韵》中有很多具有“玄机”的句子,我们录其一二:
M8 @3 G) ?: y& Z" I 恭承玄象德,俯省所育姿。3 }2 O- P5 x# o/ z/ n+ N9 o( d
因为广西梧州是古代“象”的属地,所以王夫之这里在暗示“桂恭王”的身份,而唐端笏则是其所育。7 \ ^0 b- }: r- N
双瞳含群影,两耳茹众吹。1 F& \. c' q9 n7 p
这是在说唐端笏有“舜之风度”,与王夫之“苍梧扶鼎”句呼应。. D% d$ K$ k$ J# e* L% Y
无穷翕一镜,制鍊分毫厘。) b8 N, ]1 H9 q( l; B9 W* a5 {
这是在说唐端笏等人在打造《风月宝鉴》。# H2 n5 L* F1 t
在《马桥唐氏五修族谱》中记载着所以有《躬园百韵》,其中记载王夫之为唐端笏杂诗所作的序有“须竹又令作躬园诗”句,这里的“令”字表明了唐端笏的身份,否则学生如何敢“令”老师。使我们想到《红楼梦》第十三回回前的“脂批”中“畸笏叟”的“命”,它曾使“考证派”有几多联想,可见我们这里的联想也是“前有古人”。序中的“方注礼”句就是将《永历实录》《石头记》这两部记载历史的“史记”比拟为《礼记》,在唐端笏与章有谟的“行状”中的有关《礼记》的著作均会此意,这是“湘西草堂”的“密码”之一。《红楼梦》中的“李纨”之“完礼”也是这个密码的表达。1 O7 c7 Q6 Q" R9 f
用假名,这在王夫之是“轻车熟路”,他自己的“假名”就有十几个,我们现在称之“笔名”。而唐端笏的“假名”也不止“朱翠涛”一个,包括王夫之的著作,包括《衡阳马桥唐氏五修族谱》,包括邓显鹤的《沅湘耆旧集》,都不会告诉我们这个朱王孙翠涛就是唐端笏,我们还得依靠“占卜式的猜”,此猜非漫猜,这个“猜”的根据就是王夫之诗文中表达的“意”。这种对“意”的体贴和感悟,就是古人所说的“诚”,我们的方法就是建立在《中庸》之所谓“自诚明”。“诚意信言而务实”,是中华文化之所以存在的基础。当然,我们这里只是刚刚学步的幼稚的“学者”。
: e, W( F* L3 r/ w) B( E9 P; u3 Z唐端笏,我们知道他的字是“须竹”,斋号“躬园”。我们还没有理由说这个“躬耕之园”就是“大观”,王夫之在为唐家一古琴题铭有“斵大观,修隆庆”之句,而“隆庆”是明穆宗的年号,其后是“万历”,桂王世家就出于“万历”;这样“隆庆”就是“桂王之祖”了,是《红楼梦》中贾氏二祖“贾演”、“贾源”的“演源之根”。1 L" a. U, L! c; K' W* |
唐端笏为衡阳望族马桥唐氏唐克峻的第四子,其母苏氏,长兄唐端典,次兄唐端揆,三兄唐端绅。次兄、三兄早亡。亦有庶兄唐端遇,唐端迩。唐端典,字古遗,王夫之有诗《新秋同唐古遗须竹游钟武故城归坐小轩夜话》言及唐端典。这里的“钟武”并不是什么“古迹”,而是“桂王府”旧址,是“借古喻今”,是《红楼梦》中贾雨村说的“石头城”,在王夫之诗词中,还称做“钟阜”,《红楼梦》中薛宝琴的《钟山怀古》也是指此处。《船山师友记》的作者罗正钧以为这首诗中“但为爱君兄弟好,欹眠闲看绿光晴”句是写端典、端笏,其实王夫之是写朱由楥、朱由榔兄弟。
9 E7 a7 ^; P' S. Q# {王夫之与唐氏家的关系出乎寻常的亲密,昔日的学者自然认为有两代师生的基础使然。但是这个基础应该不包括唐克峻的妻子苏氏,而王夫之为她一书再书,已经有“过礼”的成分了,因为苏氏毕竟不是王夫之的长辈。如果出于对唐端笏敬孝品行的爱戴,则与苏氏本人无关;如果是对苏氏贤淑的敬慕,为她写墓铭已经足矣,何况按照王夫之所书苏氏之贤淑比起王夫之自己的母亲谭氏,还是相见逊色的。6 I ^' n: E1 u7 O: E
王夫之为苏氏所写的“专著”今天保存下来的有《苏太君孝寿说》、《钦文公德配苏太君像赞》、《苏太君寿诗》、《孝亮太君苏孺人墓志铭》,其中《苏太君孝寿说》分两个部分:一言未尽,再言有感。王夫之对苏氏的“殊誉”,必然有特殊的理由。我们这里的结论是:作为衡阳望族,唐克峻夫妇在桂王府迁梧州时,是桂恭王(安仁王)朱由楥的亲随,在朱由楥遇害后,他们保护了他的遗霜和孤子,其中苏氏以湘西女子的胆识,扮演了主要角色。这就是“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中“恩人”之所指。《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和荣国府史太君及李嬷嬷的形象里,就有苏太君的背景和“影子”。而安仁王的“孤子”就是唐端笏。
, v; ~4 |4 x7 m% P; q- K* _唐克峻,字钦文,时人尊其为孝亮先生,生于1613年,卒于1679年。其妻苏氏长他三岁,生于1610年,卒于1690年。在王夫之的文章里,他们的“功绩”写得很模糊。8 x* [# g" S, X" J4 X8 W
在王夫之所写的关于唐克峻夫妇的文章里,有一个“中心”议题,我们从《苏孺人墓志铭》中录下这个“情节”:
; Z% s. i" _8 k; Q, H; k+ Y 翁没方葬,游兵杀略,逼近隧道,执绋者惊溃,太君与孝亮翁率子若孙,拥柳车痛哭,誓死以护,卒获安行而归于土。盖其至性敻绝,不知有生死,而独抒其恻悱,以视世之偷安畏祸、遗弃君亲者,诚如威凤之于鸠鷽也。
$ U8 C4 a/ P5 X, v# l. I. {这段话里的关键是“翁”的含义是什么? 在《钦文墓志铭》中,如此写:
6 K" p0 h! q+ J 翁兄先知几公卒,时湖上攘乱阻饥,墟陌无烟,翁独冒锋镝,执亲丧,慎终如礼。
. Y h8 K+ U$ \- h, l0 T1 g6 j' _+ v这里的“翁兄”是唐克峻的兄长唐克雍,“知几公”是唐克峻的父亲。在《苏孺人孝寿说》中,如此写:$ Y& l* K- i# _1 U" a3 w5 w
其葬舅也,兵猝至,执绋者溃,而誓夫子捐身以护其柳车。' J' r. F P& {5 ^: h$ |2 U1 Y
这里的“舅”是“姑舅”的舅,指唐克峻的父亲。 / Q- Q8 _4 V; x, |2 E) i0 W
看来这里有两个人的“卒”,一个是唐克峻的父亲,一个是其兄长。但这不是同时亡故,否则王夫之所说的“先”就没有意义了。湖南衡阳自张献忠所部陷,至孙可望投清,清军入云贵后,之间十几年中,或多或少,总在乱中。两位亲丧相继逢乱,也是可能。但是一个遭遇“逼近”,一个遭遇“锋镝”,似乎不大可能;如果是“逼近隧道”,则余味深长。墓穴等级规模能有“隧道”者,实是一般乡绅不能为,而且时逢乱世。《礼记》云:“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可见古人也重心意,不重形式。只是为了举行丧礼,至使幼少之子孙冒锋镝,接杀略,似乎并不是“知礼”。唐克峻如果是“卤莽”之士,苏氏也是吗?作为对《礼记》有深刻体会的王夫之也如此判断、大加赞赏吗?自然不会。因为这里的“柳车”是确指,是“安行”(安仁王朱由楥之大行)的“后事” ,楥训柳,故是安仁王的“柳车”。朱由榔登基永历位,其兄长朱由楥的陵墓自然要升级,但永历政权在肇庆只有三个月,便在清军的压力下,过梧州,走桂林。而把桂恭王的“后事”丢在梧州,这就是“执绋者惊溃”。至于朱由楥的陵墓如何,不曾见记载。而唐克峻夫妇所护的“柳车”,更可能是唐端笏母亲的“丧礼”,这样唐端笏也被托付到他们身上。其时清将李成栋攻下梧州,自然会入桂王府,才有“拥柳车痛哭,誓死以护”的描写。这样看来仓皇中的永历自顾不暇,也没人顾及先王内眷,唐端笏的母亲自缢的可能不无存在。《红楼梦》中秦可卿判词前的“美人悬梁自缢”,不单单是象征朱由检之死,两者有因果关系。李成栋后反正永历,其不犯桂恭王“空宅”的事实也是可以认可的。由此朱由楥的孤子便寄名为唐克峻的第四子。有些象“赵氏孤儿”的再现,《红楼梦》贾琏(连王裔)之奶母就是“赵嬷嬷”。正是:“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红楼梦》中湘云就是唐端笏在湖南作为王夫之弟子的身份(见《重返红楼梦》)。" o( {4 O1 K. \ J) @
由此我们可知,作为大明大儒的王夫之笔下,是不走闲笔,不滥褒辞的。而唐克峻的兄长的确丧于乱世,至于苏氏之“舅”,自然是遮瞒之笔,或者说是“模糊”所“救”之笔。. {/ W& X7 Q& d( x( X. R# |9 d
在王夫之《文学孝亮翁钦文墓志铭》里有如此句:
6 G/ l& A, V8 x0 ^% Z3 ^; \ 余目击(知)一二事,翁绝口不以语人,今亦不敢暴以伤翁志。
$ z; e( ~) H+ q* `王夫之这里犯了一个“忌讳”,就是“要么不说,要说就说明白”。为什么如此,王夫之在这篇铭文后有铭:3 b; Z% o8 r+ K& W8 R/ a
石可泐,泉可塞,韫素令终,与壤无极。其仪兮不忒,君子哉尚德。+ U5 f% K; w! l5 n0 D
大布敛形,因山为域。式墓者自生其恭,兆于龟墨。
! {# [1 u# i8 @7 ?' w; c 呜呼!兹为孝亮翁之藏,于万斯亿。
/ U( G# l( W+ x$ u- V5 y- N1 L Z这里的关键自然是“自生其恭,兆于龟墨”,眼前,“栻墓者”的“清明时节”应该到了。在王夫之的故交中,还有一个人知道唐端笏的身世,他就是李国相。2 u3 ~9 E+ k0 J: K" o
李国相,本名李芳泽,字敬公,别号芋岩,居桃坞,又名桃坞先生。祖籍四川富顺。
, v3 z& }- @* i( x" ~" A* q( t) P王夫之有《桃坞先生传》、《桃坞先生逸斋费辞序》及一些诗言及李国相。李国相的父亲为衡阳名医,后为桂王府医,对桂王家的内幕自然有所了解。王夫之《苏太君孝寿说》后段有“举似蓣岩兄,言不能及,眉笑而已”。这里的“蓣岩兄”就是“芋岩”,芋头变为山药,为了表明一个“隐”字。所谓“眉笑”是“会意而笑”,所会之意自然是王夫之数言唐氏夫妇的秘密。
; k1 `! [) V; m/ z王夫之《輓桃坞先生诗二十四首》的第十二首:
! f% B. ]9 r1 Y' v 惟有躬园子,知君复知我。茫茫四海中,头颅凡几个。* Z0 _2 _- W4 r
这首诗是正语反说:惟有君和我及几个“头颅”敢以死护“明皇血脉”。+ u' q- M1 q0 F5 _
这里还有一个“点”表达出李国相与唐端笏的关系。在王夫之《桃坞先生传》中提到了李国相的长子,其名燝,这是一个“冷字”,《康熙字典》、《辞海》、《古汉语词典》无载。如果是李国相乐意为自己的长子起一个冷字为“名”,我们也无可奈何,问题是这个“冷字”在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的抄本上又出现了,就是该抄本的“校者”名“朱宏燝”,这决不是李国相之子,但也不是毫无关系。, f6 S; F+ [: o5 s) O& [
此名船山学者一般解释作“朱宏煜之兄”,朱宏煜在王夫之为蒙正发所作的《墓志铭》中出现过,并言其为蒙正发长女所嫁。我们说朱宏煜就是唐端笏,它与朱翠涛不同,可以反映唐端笏的“真名”,而朱翠涛反映的是唐端笏的身份。《红楼梦》中暗示史湘云,即唐端笏时,使用的也是“宏”字,出典就是朱宏煜。从王夫之的《唐子无適墓表》中我们知道唐端笏的原配已故,蒙正发的长女是其再娶。(在王夫之《双鹤瑞舞赋》中有“眷慈胥之弘溥”,这里用“弘”字隐喻唐端笏,是“弓(宫)之厶”,更贴切《红楼梦》中元春判词前的比喻。历史上存在“弘历”的避讳,但用“宏”字有“家木无人只余厶”的隐喻,应该与避讳无关。)
Y# m; G! W f9 [: T朱宏煜的“煜”寓意是:南唐开宝,李氏之讳,前身为帝,今身为狱,其意隐明,其形见火,其声为玉;而“鬻贾”互通,这个“贾宝玉”就是朱慈烘。其实朱家皇室正宗的姓名只要知道辈份再知其“音”,便可知其名字。“朱宏”就是这种意思,南唐后主李煜词中的名句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样“煜”字就把唐端笏的背景概括的八九不离十了,并暗示了他的辈份。那“朱宏燝”又是谁呢?他是“景差”,是《红楼梦》这个《楚辞》的“之徒”者,是批阅增删的作者们,他们是“冷子”,所以用“冷字”。同时暗示李国相是“知情者”,因为李煜之父讳字中也拆有“景”字,这样李国相、《红楼梦》作者们及《红楼梦》本身与第二代桂王的关系也连带着暗示出来了。(章有谟有《景船斋杂记》留世,这里的景就来源于此处的景,而船则是船山之船。)历史上南唐传三代,唐端笏也是桂王第三代。至于李国相的长子参没参加修书的工作,我们不知道,《红楼梦》有李绮、李纹。
0 v. j4 w: x* E- a+ d我们说不管在《红楼梦》里还是在王夫之的诗文里,我们会发现很多与唐端笏身份有关的“点”,组合成一个系统,表明他作为朱慈烘这个“翠涛王孙”的存在和正统。
. w: C) J/ {1 O1 d( w) W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