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文学的坚守、思考与寻找 记南海优秀青年作家吕啸天 2010年初,吕啸天历行两年多创作的21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铁丐将军吴六奇》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引起了社会关注,在粤东客家与潮州地区出现了争相找读的热潮…… 一、 吕啸天是名职业记者,除了到处抓新闻、找亮点、寻素材,还得抓时间坐家熬稿。现在报社也像当年的人民公社一样,记“公分”,看你的发稿数量、水平、长短给分,一个月下来,积分就是钱。因此,你说他能不每天屁颠颠地提着那只挺有份量的公文包到处乱跑吗?做记者也不容易呀,写的是新闻,关乎的却是养家糊口的大事。 我记得当年到省作家班学习,开学礼上,时任省作协主席的著名作家陈国凯开场对大家说的一段话:“作家班开班前我先说清楚,想升官发财,或者有机会做官做老板的人现在可以回家去了……那些走投无路的人留下来跟我写文章。”真的,现今之社会,写一篇稿,熬得你睡不好吃不好,头发落不少,写半夜一千字才几个钱,你还不知道编辑满不满意,否则就白干了!都说创作很重要,稿费就是老上不来。 我认识吕啸天十多年了,有时真的不是很懂他,在南海这个如此充满机遇的地方,还如此执迷不悟依然在乐此不彼地从事文学写作,写完新闻、特写、简讯之后,便一直坐着写他的小说、报告文学、杂文等,其坐功练就得非同一般。难道他就不能长出些别的更好的理想来?老人们说的真对呀:一样的米养育出百样人来。 1984年,吕啸天14岁,那是一个开始生梦的年纪,家乡丰顺县是全国重点有名的扶贫县,靠父母在山村耕田种地,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初中住宿费每学期仅两元,偶然一个周末与同学到县城去玩,县城很小,小得只有一家旧书摊,很痛心地用一元钱购得两本旧杂志,一看就像吃了毒药般中毒,被迷惑走进了这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文学之路中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钱就买书,只要有时间就写作,从1986年读高一在省报发表小小说《糖水》,成为该学校第一位在省报发表文章的学生,至今已出版八部作品集,发表48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除诗歌之外,小说、杂文、纪实文学、大特写、影视等都有涉猎,成了一位创作激情饱满、创作成果喜人的青年作家。 从一个粤东山区的文学青年爱好者,成为《南海日报》副刊编辑,《珠江时报》的职业记者;从山区来到繁华诱人的都市,环境、生活、身份、职业变了,文学的梦却依然,现在这样坚守“岗位”的人不多。世间是那么地五彩缤纷,灯红酒绿得令人目眩头晕,让多少人叹息,让多少人迷失,让多少人倾情。在当今社会,不能成为“坐家”的人就难成为作家。二十多年前,我去中央戏剧学院进修,曹禺老先生从医院赶来给我们编剧班讲课,他有一句话让我终身铭记:“当作家一定要能够甘守寂寞,不甘守寂寞的人写不出好作品来。”写作是一件很寂寞的事业,心灵力量很强的人才能战胜各种诱惑,才能安下心来,享受这种只有真正作家自己才能享受的孤独与快乐。二十多年来,啸天在这个如此浮躁的生活环境中“坐”住自己,白天忙碌于奔来跑去,做着时间紧、任务多,每天没有规律的新闻采写,与文学创作相距很远的专职记者,晚上写新闻写小说。写新闻的理性与文学创作的感性,两种写作的心态、思维以及语境的表述的方式都不近相同,经常在头脑里产生冲突。总说:作家是在寂寞中创造出繁嚣的世界。生存的奔波与理想的执迷,常常让他的心感到很苦、很累。但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你无法改变社会,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因此,多年来,他尽可能的少参加社会活动,抓紧时间忙完家务,照顾孩子,然后在家附近散散步,尽快地将当天的工作任务写完,沏上一杯浓茶,进入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日积月累,有了今天这份来之不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好收成。 人们都明白,成功源自于坚持与守护,但又有多少人愿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爱好去长久不懈地坚持与守护呢?何况文学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大潮之中,能带给人们欲望的满足越来越贬值的情况之下,还有多少有梦的文学青年愿意在孤灯之下,在方格间苦心孤独地耕耘呢?有时,我真的不明白,啸天不是那种走投无路才写文章的人,那为什么他会如此固执地守护自己的文学之梦呢?都说爱好文学的人多,但能长期坚持创作的人很少。怪乎,文学的成才率才一直很低。我相信没有啸天固执长久的坚持就不会有其今天的成果!我作为文友,真的为他对文学的执着与坚持而感动。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