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染着湖湘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焕发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华与才情,历经十几年日日夜夜的面壁求索与精神砥砺,欧阳君山先生以其独创的“注目礼”思想体系,令各界精英为之侧目,“左”“中”“右”共同称道,蜚声儒林。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誉之为“一个很了不起的发现”,“整个颠覆了经济学”,可谓前所未有。国防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卢周来博士则感叹:“在‘创造体系’已成学界笑话的今天,君山的确创造了一个体系。”
新学期伊始,注目礼思想作为通识课程正式入驻北京企业管理学院。9月7日上午,北京企业管理学院举办隆重的开课仪式。在聆听君山先生《人人都爱注目礼》的主题演讲后,本刊记者抢抓提问环节,与君山先生进行了一番对话。
《中国经济英才》:君山先生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注目礼思想体系的?基于什么样的缘由?为什么要叫“注目礼”呢?
欧阳君山:注目礼思想体系的缘起要追溯到我大学时期。我算个另类,大学上一年就退了。动机很单纯,当时好奇心非常之强,大学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我,当时成天琢磨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我希望自己能够一心一意地地把世界和人生的问题想清楚,做个明白人。就这样,我退学了,打回老家。
我的老家在湖南衡阳一个开门见山的小山村,离近代史上的两位伟人曾国藩和毛泽东的老家不太远,基本在一个三角形上。我在老家“修炼”了大约6年,基本上是“闭关”的,思考、读书和写作,最后构建出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并写成专著《东方红——人世真理和人类命运》。注目礼思想实际上是这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
为什么叫注目礼?这的确是引起争议的。特别是注目礼思想刚刚向社会公开时,由于是横空出世,又加上看起来轻浮,显得格格不入,很多人不屑一顾:“注目礼啥玩意呀?”“玩笑开大了吧?”茅于轼先生肯定注目礼概念的内涵,高度评价注目礼概念的演绎,但也对注目礼的名称表示斟酌,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好的表达。我对这个问题持明确的开放态度,也一直在琢磨找一个更好的表达,但迄今为上,还没有找到。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者表示,注目礼的叫法非常不错,不仅通俗,而且比较形象。有的甚至也动情表示:一个有内涵的概念为什么非得要一个学究味十足的名称呢?这是很多学人的毛病!个人感觉,很多人还是没有真正去研究注目礼的内涵,所以老是在名称上计较。
为什么叫注目礼呢?很简单,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视线运动反映着对对方的价值判断。古今中外都有所谓“足下”、“阁下”、“殿下”、“陛下”的称谓,中外都有“陛下”、“殿下”和“足下”之类的称谓,也是价值判断与视线运动紧密相连的明证。比方说“足下”,即眼睛可以看在对方的足上,但还不敢往上注目,以示尊重。
平常说看不起某个人,我们用的是“蔑视”。但实际上,蔑视也还是需要注目的。鲁迅先生说过,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子也不转。这是很有道理,完全不注目了,真正的轻蔑。这也鲜明印证了人的视线运反映着对对方的价值判断。
注目礼这个叫法有一个好处可能是别的叫法根本没法比的,不在于她的通俗形象,而是她可以分拆合并,注目礼=“注目”+“礼”,包括注目和礼这两个方面。引人注目符合人的天性心理需要,但引人注目只是个前提,重心和关键落在“礼”,也就是要存在值得别人注目的价值,能为别人带来价值分享。
事实上,很多重要的日常用语都与注目礼紧密相关,原本视线的运动是人最重要的举止。比如说“举世瞩目”,“瞩目”也就是非一般的注目。再比如现在十分风行的“围观”,按我的解释,围观就是大伙儿一起注目。还有微博上的“加关注”,不更明显就是注目的概念吗?
一个好的价值,必须让人注目到,如果没有注目度,好也是枉费了。说实在话,仔细一想,注目礼的叫法十分巧妙。您是做媒体的,任何媒体都不是一下子一股脑呈现的,有头版,有二版,有板块,有栏目;头版之中又有头条、中腰和边栏。毫无疑问,头版是最引人注目的;在头版中,头条又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什么人、什么事才能够上头版头条呢?这就是注目礼的问题,媒体总编们几乎每天都在思考和运用注目礼。
《中国经济英才》:君山先生的文章,我拜读过一些,文笔犀利,嬉笑弄骂。这使我想起鲁迅先生,他的杂文很厉害,被誉为“匕首”和“投枪”。请问一下您是如何评价您自己的文风的?
欧阳君山:称我的的文章“犀利”,并不为过。因为我提出过一系列的颠覆性观点,比如“汇率”是个伪命题,再比如低碳经济无关气候变化。但要说最鲜明的特色,个人感觉,还是豪情澎湃,气势恢宏。多位朋友直言我的文章“强悍”,有的甚至以“登泰山而小天下”相美,读来是一大精神享受,心旷神怡。这一个注目致礼我还是比较认同的,本人文章最大特色还是大气。
也有犀利,甚至也有“投枪”或“匕首”之类,但我的犀利不是针对哪个人的,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就事论事,一般不对具体的人上纲上线。就这一点,有被认为是“左派”的朋友批评过我,说我应该加强斗争性。我的意见是,真正的高人,不是显示自己的高明,而是把别人也启发和引导到高明。再加上自己在布道注目礼,首先就应该践行。正因为这样,尽管我能够大肆批评,但几乎从没有批评过哪一个人。
过去在文章中谈过,一个真正的高人,应该有两点,第一是气概高昂,如果没有高昂的气概,何以曰高?但仅有气概高昂,可能还不够,搞不好就成了嚣张。所以得讲第二点,那就是气色平和,如果没有平和的气色,也不算什么高人。我在为人和作文,实际上都追求这两点的统一。我赞同在《建党伟业》中“秀”过辫子的辜鸿铭先生一个说法:纯正的中国人是“温良”的。
《中国经济英才》:听您今天的阐述,注目礼思想好像是对普遍真理、普世价值的揭示,既解释具体专业的具体问题,但又不属于哪一个专业的范畴。这是否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您是不是也认为注目礼思想具有方法论意义呢?
欧阳君山:问得非常深刻。我很赞同“君子不器”的说法,教育应该以成人为目的,而不只是成器。一个人只是成器,有一技之长,可能还算不上真正的人才。这也是穆满起先生(北京企业管理学院院长)的考虑,之所以让注目礼思想作为通识课程入驻学院,目的就是让学生有一个更全面的发展,而不只是掌握一技之长,更懂得做人、在社会上成长的艺术。
您提到注目礼思想好像普遍真理、普世价值的揭示,准确讲,注目礼思想就是对普遍真理、普世价值的揭示,她号称“西方经济学的颠覆”,但其实并没有颠覆西方经济学的原始动机;她号称“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其实并没有用经济学证明中华文明的原始动机。事实上,在构建注目礼体系时,我根本就没有经济学的概念,甚至也没有学科的意识,只是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无论西方经济学的颠覆,还是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抑或哲学社会科学的统一,都属于无心插柳的副产品。我认为,学问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统一。注目礼思想就是尝试用经济学的逻辑把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统一了。
至于说到方法论,注目礼思想体系更是明显。通过这个体系,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最基本的分析方法,那就是博弈分析,即无论什么现象和问题,我们都必须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列宁曾称赞马克思说,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商品关系的地方,马克思都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目礼思想在这一点更彻底,扣住的就是人与人的博弈(注目礼争夺战),演绎的就是人与人的博弈。
《中国经济英才》:在研究心理学及其他学科领域时,是不是也可以应用注目礼思想所内涵的博弈分析框架呢?
君山先生:是的!青年经济学家、国防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卢周来博士在接受视频访谈时,提到注目礼是个“元概念”,能够演绎到各方各面。的确,注目礼是个最基本的逻辑常识——自证非法,也就是不得循环论证。这一点谁能违背呢?要说心理学,注目礼的概念也是最基本的心理学常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鲜明指出,人的本性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其他学科领域都脱不了注目礼的干系,因为注目礼原本是个最基本的逻辑常识——自证非法,也就是不得循环论证。这一点谁能违背呢?“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个最最基本的逻辑常识其实也就是西方大哲学家们苦心孤诣的“阿基米德点”,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注目礼轻松就撬起小小寰球!
《中国经济英才》:从您今天的演讲及与大家的沟通看,强烈感觉注目礼思想的通广性,尤其您的恢宏气势,感染力非常强。请问:您是不是也要像宋儒所提出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呢?
欧阳君山:您刚才提到的话,史称“横渠四句”,是宋一代大儒张横渠呐喊的,我喜欢,时刻以之自勉。君山不才,唯矢志究心于道,汇通古今,圆融中外,自成一家,正是注目礼思想也。谢谢!
(责任编辑: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