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船山 >

走进王船山故里

时间:2011-02-03 07:24来源: 作者:期待ing 点击:
网易博客:期待ing

  


  和文凯约好,今天到王船山王夫子的故居湘西草堂去看看。这也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我生长的地方离夫子故居很近,应该不会超过二十华里。还在很小很小的时候,便听得老人说起。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未能成行。
  文凯的电话打过来了,忙到指定的地点去等她。
  开车的是一位姓申的男士,很一副儒雅的文人摸样。我坐进车里,跟他们一一打过招呼。呵呵,文凯的宝贝儿子小不点也在。
  在车中,大家漫天的胡侃着。当然,侃的最多的自然是夫子的生平事迹。
  到了,前面就是夫子的故居。车子停了下来。
  远处,是重叠的秀丽的山峦。秋收后的田野略呈空旷,一些民居散落着。
  侧旁不远处,两个妇人正在集着刚从泥土中挖出来的红薯,一个个鲜活活的。
        我忙拉着小不点过去看看。妇人很友善。忙问,你们吃不,吃就拿几个。我忙说,不用、不用!谢谢!又呆了一会,便拉着小不点继续寻找着我们的下一个聚焦点。
  前面是一大片人工培植的草坪,一些丛木有序的点缀。一条小石子小径,蜿蜒着伸进一个琉璃小亭。我们来比赛,看看谁先跑进那个亭子好不?小不点拉着我说。好啊!肯定可以!来啦,我们开始!1、2、3。小不点飞快地跑了起来。我故意落在后面,他才五岁多一点,我可得要让着他。呵呵,好棒!小不点跑第一名也!小不点开心地不得了,因为他赢了,脸上的汗水也泛出笑意。我有意带他去离亭子不远处的菜地。让他摸摸泥土、触触菜叶,和说一些关于农家里的趣事。他似懂非懂,一脸的可爱样。
  要下去了。我们沿着下山的小路继续前行。
  途中,姓申的男士指着林中一棵古藤对我们说,这便是藤龙。是夫子家乡里最具闻名的名景之一。只光顾着和小不点打闹,都还没被我们注意到。目光一下子被牵曳过去。哇!好粗壮的一条古藤。直径最少也有一尺来宽。凹凸有致、蜿蜒盘旋,犹如一条铁龙游于林间。我忙近前用手触摸着它的身子,在想象着,这得要多久的岁月才能蓄就这般的气势。忍不住,我和小不点傍着古藤留了一张合影。
  走上几级台阶,这里便是夫子的故居湘西草堂了。两旁,翠竹、枫林、古樟,西面还有一口小池塘。屋舍一排三间,正中是堂屋,两侧是偏房。正房内挂着夫子的画像,和一些历代名家写夫子的楹联。
  左侧房陈列的是夫子的手迹、书稿和有关夫子的书籍。其中陈列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把纸伞和一双木屐。夫子在世时一心致力于反清事业,曾几次参加起义。这把纸伞和这双木屐便是夫子“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一种民族气节与宁折不曲的人格魅力象征。
  右侧房,一床、两椅,一屉。都是夫子生前用过的家什。
  文凯在与看守草堂的管理员进行交流、咨询与访谈,她得掌握一些资料,是要写一篇报道吧。而我的想法则是更多的渗进我所处的周围的环境,我在感觉着一种氛围,和体验着夫子当时住在这里时的心境。
  和小不点打开了后门,后门后面是一座小山。就是刚才我们经过时看到的古藤龙的位子。据说,那棵古藤是夫子亲手种下的。
  一股幽深迎面扑来。如果累了、闷了,端一把靠椅在这不宽的土阶上,听听鸟吟,沐沐这山野特有的风清,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会不会突然地就泉思喷涌呢?这个时候,我很自然地想起李白的那首寻雍尊师隐居:“群峭碧摩天,逞遥不计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绕到西侧,这里有一个姜园。篱笆里的生姜长势很茂。夫子曾戏称自己为卖姜翁。再往前一点,有一株古枫的骨架,粗大而弯曲,象一匹骏马向前跃起,夫子在世时曾称它为枫马。可惜,那份鲜活早已离它而去。矗在眼前的是风雨无情的削蚀与对岁月的沧桑呈现。也许再过几十年,它的骨架也将随风而絮。
  找一个石凳,静静地坐了下来。周围的山水、风声在一点一点化作夫子的语言。“顺必然之势,理也。顺理之自然者,天也。”“事随势迁而法必度。”“六经责我开生面,我自从天乞活埋。”……
  王船山的儒士观是继孔、孟和朱熹之后,对我国传统儒士观的又一发展。也是夫子的“道莫盛于趋变”的思变思想吹响了湖湘文化发展走向第二个高峰的进军号。形成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毛泽东的发展源流。
  文凯还在采访。周围的环境基本的全被我和小不点转了过透。包括不时的采些野花野草、踩踩那些田埂,去别人的菜地里摘几个红透的小辣椒。其间,还玩了许多的小游戏。我和小不点已成很好很好的朋友了。我们还拉了勾,没人在时,我叫他小不点,他叫我大不点。可如果有第三人在场,他就必须只得叫我莲子阿姨,他很郑重其事用力地点了点头。呵呵,看他那小小的认真的样,我想起就忍不住的大笑,这小不点简直太可爱了!
  这边结束了。我们去虎形山看船山墓庐。
  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吧。
  虎形山不是很高,但林木葱郁。我们一路怀着崇敬的心情顺着石梯向上。“前朝干净土,高节大罗山。”“世臣乔木千年屋,南国儒林第一人。”两幅对联进入我们的眼眸。夫子墓一排三座。中间是夫子,左侧是夫子的继夫人,右侧是夫子的儿媳妇。我们一行人恭恭敬敬的鞠了三个躬。传说,夫子出殡时,抬出了四十几具棺木,让清政府无从知道哪一具棺木才真正的躺着夫子。
  文凯想找到那个守墓人再多了解一些情况,我们便朝着山下的那几间民房走去。
  两个三、四岁大的孩子,一个年逾五十的妇人,还有一个挺着个大肚子的小媳妇儿,正在坪里各自悠然着。看着我们走近,目光便一直的迎了过来。一打听,原来他们正是夫子的后人,这墓庐就一直由他们家守着。为了让我们能了解到更多的信息,那小媳妇儿找来了她八十二岁的老奶奶。老奶奶是王船山的第十代后人。老人很精神、利落,刚落座便絮絮叨叨地向我们道了开来。文凯不停地记录着,还拍了一些照片。而我呢,仅仅以一个悠然的听者身份渗与其中。
  要走了,再看一眼我身后的这座大山,看看这位就于我相隔不足二十华里的家乡的伟人,我想,我还会过来看看您的——


 

(责任编辑:百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