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不在高,文不在长。小品文的品,深红了红网的红,赤子之心,可以是爱国,毋宁是爱家。欲听其诉说,奈何屏长情更长。惜墨如金,竟有三处泼笔,那是因为失忆,也是因为刻骨铭心的记忆。这记忆是种在田地里的,亦如而农先生王夫之的记忆,与不死的草根一同活埋在湘西穷乡的荒野,也镌刻在那亿万年不改面目的一方如船的顽石……
父亲年且九十,劳作一生。直到八十五岁,还在地里种菜。每天天还未亮,就骑着他那辆破单车,驮着菜到集市去卖。
最近两年,父亲老得实在不行了,我们做子女的才劝住了他的劳作。谁知一闲下来,父亲就患上了老年痴呆。每次带他去理发,理完后,至少问我四、五遍,“把钱数给人家了吗,把钱数给人家了吗?”这样一来,我们只好轮流着照顾他老人家的生活起居。
这些天,连续下雨,总听见父亲嘴里不停地念叨,“这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今天,终于天晴了。我做完饭,却不见了父亲,慌得我到处寻找。喊遍了左邻右舍,找遍了塘头堰角,都不见父亲。
寻到柴房,忽然发现那把生锈的锄头不见了,于是,我赶紧跑去父亲曾经耕种过的田间。
果真,父亲正气喘吁吁地蹲在那里,已挖出了一小块地,见到我,像做错了事的孩子。我连忙扶父亲回家。
回到家里,父亲嘴里又不停地念叨,“明年再来,明年再来。”
这些年父亲失忆得厉害,唯独对于耕作,总是念念不忘。
(本文荣获红网年度征文一等奖,作者系湖南王船山故里研学基地导师)
读者点评:文以载道,胜过文采。家中老父,是炎黄子孙永远的故土 。家园要常修葺,老人需要全社会更多制度性的关怀 。(刘蓁)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