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但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大多数可能都知道双抢。 双抢,顾名思义就是庄稼抢收、抢种。因为早稻收割后得立即耕田将晚稻插下,晚了季节,就收成大减,所以只有不到20天时间要完成收割、犁田、插秧,时间特别紧,故称——双抢。而每年这个时间段,也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在农村,你总会看到一群人,在田间地头里忙碌。 ![]() 上个世纪90年代,对于绝大多数农村来说是一个农业机械化使用率还很低的传统农耕时代,收割机在当时并没有普及,就连脱粒机也很少有,绝大多数农户双抢依旧是用的传统的打谷机,所以工作效率自然就很低,为了抢收抢种,所以农民朋友们不得不争分夺秒的在田里劳作。而我的童年到青年也正好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种植到机械农业种植到现代农业种植的演变。 小时候,最怕的就是双抢了。那时一到双抢,天微微亮,还没睡醒的我就很不情愿的被父母拉到田里去割谷了,虽然我有抵抗,但是没有任何作用。记得有一次快到中午了,想早点回家,结果在酷暑难耐的中午,我被伯父在田里罚跪了一个小时,那时候的我才7岁。 稻谷抢收完后,紧接着就是插秧,因为那时还小,插的秧东倒西歪,行距与尺距之间不匀称,所以我就负责扯秧。我生活在一个三口之家,家里种了七八亩水稻,在那个没有机械化耕种的年代,七八亩水稻,对于一个三口之家至少要半个月才能完工,而且还要起早摸黑,而那是我家七八亩水稻的秧,一半以上是我扯的。 由于母亲体胖怕热,所以每年双抢的重担都在我父亲的肩上,为了赶时间,为了不拖后腿,所以晚上7点多了还在田里是一件常事。因为没有耕田机,又四户人家共用一头牛,所以牛耕田要轮且时间特别赶,而耕田后还要牵牛吃草,所以忙的时候,晚上9点多还在放牛,可要知道,在农村,9点多钟农民都已经睡了。 双抢期间,最累的就是挑担子了,那个时候,我家的担子都是由我爸一肩挑,有时候因为他外出务工,家里的担子就只有请人,而我时不时会挑几次,一担谷通常有一百多斤,因为那时候年纪小,所以就没有挑大人那么多,但是一担担稻谷下来,扛在肩上,着实有点痛。回到家照镜子时才发现自己的肩膀早已压的红肿。 21世纪后,农业逐步进入到机械化耕种时代,水稻种植的方式方法比以前改进了很多,在我的老家岳阳,抛秧的普及逐步淘汰了传统的手插秧,脱粒机的普及淘汰了传统的打谷机,收割机的进村淘汰了镰刀割谷,耕田机的使用也摆脱了传统的牛耕田。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大大的提高了原来的工作效率,那个时候需要2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一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相对以前,水稻种植比过去轻松了很多,尽管如此,但依旧是热、苦、累。 ![]() 18岁后,离开老家,我就很少搞双抢了。除了大一那年暑假在家帮了几天忙,再次下田是我参加工作后的事了。 2012年的9月,我参加工作,分在衡阳县界牌镇。镇政府前就是一片水稻,刚去的时候,正赶上一季稻收割,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水稻收割方式并不是收割机,而是镰刀和传统的旧式打谷机,让我十分震惊,后来我去了其它村了解了下,大多都是如此,为此我不禁感叹到,作为衡阳的著名工业重镇,而它们的农业耕种方式还很落后。 13年的4月下旬,镇政府在陶公村组织了一次早稻春插活动,这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到田里劳作,但也就是那次春插后,同事对我的看法有所改变。小伙子不错,作为一名90后,居然会扯秧、插秧,我回道,“6岁开始我就开始插秧了,不同的是,在我的老家岳阳,早就不用传统的手插秧了,而是采用抛秧种植”,说到抛秧,有些同事不太理解。 为了改变我村传统的耕种模式,提高粮食生产,节省劳动力,14年,我在村里推广抛秧技术,先后几十次到群众家,到田间地头打理好我由我自己全程种植的抛秧试点基地,为此,我跟村民承诺,我负责种植这快地,您按照我给您提的要求操作,到收割时,如果我抛秧种植地产量低于传统手插秧的产量,差多少,我赔偿您多少。收割的时候,事实证明我的试验田亩产量比传统手插秧的田产量要高,可数千年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力量太强大了,所以,我推广的抛秧技术最终推广的不是很顺利。 因为抱着对农村的热爱,农民丰富的情感,所以参加工作前几年里,每年会主动的到田间地头同农民朋友一起双抢。2015年下半年,因工作调动到靠近城郊区的一个乡镇,樟树乡,此后,我就再也没有参与过双抢了。当然,如果不是小时候双抢的经历,就不会有我工作后推广抛秧的事迹。现在要我用三个字形容当年搞双抢画面:热、苦、赶,除此之外,当然也十分快乐。 前几天,和我一个朋友聊天时,问她最近在忙什么,她告诉我,过几天休假,回家帮忙双抢。其实我朋友的职业是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高温天气,一个二十出头女孩子,愿意到田里双抢,她身上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晒的良好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是非农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但回顾我小时候到现在一直都和农村、农民、农业打交道。我曾在市农业示范园工作过一段时间,就舌尖上的安全这个问题做过简单的研究与探讨,后来还有幸参加了湖南农业大学以及农业部组织的专题培训等等,这或许就是我作为农家子弟与农业的缘分吧。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关注一个地方的农产品种植情况。无论在高速路上,火车上、高铁上,每当我看到一片片的良田被撂荒在哪里,我的心就感觉到无比的剧痛。我在思考,为什么肥沃的土地让他荒废而不种上庄稼?原本可以种双季稻的为什么只种一季稻?难道就仅仅因为种双季稻成本和收入比偏高,或者说是我们的农民朋友家庭富裕了,家庭经济收入不再是单靠种田获得。我想应该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我以前所工作的石碧村,在镇村干部的鼓励和引导下,双季稻种植覆盖率就非常高。 有时候,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国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为什么我们的粮食还需要进口?我总结出两条原因,并不是我们国家现有的耕地面积养活不了我们13亿多人,一方面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现在耕种现状需要我们进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命脉。无论我们国家农业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现在或将来,把地种好,让农产增收是每一个农业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党和政府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通往幸福之路的康庄大道上,愿我们国家农业发展越来越好! 2017年7月24日记于衡阳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