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临,某市官方照例下文,题曰,《关于党员干部拒收拒送礼金及有价证券的通知》。本人对“拒送”琢磨良久,始终觉得费解,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其实直接了当没有歧义的表达应该是:《关于禁止党员干部收送礼金及有价证券的通知》。 “拒送”,在语法上犯了语意含糊的毛病,究竟是拒绝送来?还是拒绝送去?若是按后者理解,必定还有一个潜在的角色,即索贿之人。送的行为,或来自收受礼金者本人暗示,或来自拉皮条者劝贿。而两种“翻译”,无论哪一种,都有强作解人之嫌。“拒送”,究竟是拒还是送?拒,指向可能的收受者,而送则指向可能的送礼人,这种模棱状态(尽管还够不上矛盾)使信息失去有效性。作文,尤其是应用文,语义指向单一,才能让人明白。“拒收”的指向就是单一的,拒的心理、态度和收受的行为都指向可能的收礼人。 当然,为了更让人对“收送”一目了然为两件事,可以使用顿号:《关于禁止党员干部收、送礼金及有价证券的通知》。 顺便提一下,对“拒送”这一生造词的X透视,揭示了当前反腐败工作的新领域:第三者插足。 笑笑生曰:在以亲情为发散原点的温馨绵绵的人情社会面纱掩映之下,“不可不送”之礼如何能抗旨,不去执行——“拒送”?那比爷娘还亲的父母官老爷老佛爷又如何能拂逆子民之礼节心意——“拒收”?怕只怕,欲拒还休,有道是:有礼不在迟,八月中秋日。熬过天热的端午,还有天凉的中秋。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