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曾经很惬意。每周干完了该干的工作,到学校图书馆借来一大堆书,连啃一周,看后还把有感触的段落、句子摘抄在一个本子上,日子很快就过去了。从书本浸润蔓延出来的知识、见闻和想法丰富着我的头脑,让我每天有使不完的劲,干不完的事情。忽然感觉到,光是读书,以及将由此引发一 的一些思考整理下来,就是非常繁琐的一件事情,只是与其它事情相比,却是我喜欢的一类而已。每天如此充实地生活。 或许是因为太过于沉醉于书里的世界,虽然在这座城市工作了数年,偶尔走在大街上,居然会感到陌生,就像你梦游似的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这种感觉给我以强烈的刺激,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处衡阳之中,却迷失于都市阡陌之间?由此伊始,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将读书与行走结合起来。读有关衡阳的人文历史,一个人在网上查找感兴趣的人文景点,坐公交车、摩托车前往。慢慢地就有了这种感触:对于历史景点,资料上仿佛比现场所给你传递的知识信息要多,因为资料是逐渐丰富和发展的。但是现场能够提供给你全方位的感触,这点资料上是不能提供的,这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只属于个人。而且,有些是可以分享的,有些是不可言传的。 大约为期两年的这类游历,架构起我对衡阳人文景观的总体印象,也在我头脑中构建起一个全新的衡阳。草桥、石鼓书院、来雁塔、珠晖塔、抗日纪念城、陆家新屋、莲湖广场、西湖公园、船山书院等等。我曾经深入地搜集整理了彭玉麟的一些资料,居然知道了衡阳的喜宴中的土头碗这道菜肴就是“玉麟香腰”;曾经为彭玉麟的“十万梅花”悼梅姑的动人爱情故事深深感动;曾经站在岳屏公园抗日纪念碑前的警世钟前沉思------我深深地感觉到,衡阳是座有故事的城市! 这份积淀在心中会悄悄发酵,会潜滋暗长。每次当我看到来自各区县市的学生前来负笈求学,埋头勤奋用功之余,对于这座城市的历史,对于那些建筑的来由茫然不知时,心里的疼痛难以形容:“我们哺育的未来,对于我们日夜憩息的城市的过去竟然一无所知?!那我们还怎么靠他们创造未来?!”开课之初,就总会留出半节课的时间,谈谈这些,聊聊这些,鼓励他们在高一这个学习阶段多出去走走,多看看。 不要小看这个时段的见闻。它可以让学生对于这三年的学习有一个更明确的现实支撑。它使得学习的目的不再只局限于考上大学,而可以更具体化为深入挖掘这座城市的历史,了解那些在这座城市生活过的人和事,创造这座城市的未来等等。甚至可以是,在抗日纪念碑前悠闲地看日落。它让书本上的知识有了现实的对接,有了酝酿发酵的基础。它对于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也是挺有作用的。当你通过挖掘整理思考之后,忽然发现你日夜行走的这座城市,你原本以为平淡无奇的这座城市,居然曾经发生过这种传诵千古的爱情、悲壮惨烈的战争时,你的心理难道不会滋生出一丝感动么? 当我们能够引导学生从书本上的城市、日常中的城市深入到这座城市的过去同时,难道我们不正在打开创造这座城市未来的大门么? (作者系衡阳市一中教师)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