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史料记载,古潇湘大八景(即湖南八景)的画作,从五代(907-960年)开始便是层出不穷,各地评“八景”之风也由此衍生而来。“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湖南八景,最早见于北宋沈括(1031-1095年)《梦溪笔谈》:其一、潇湘夜雨,其二、洞庭秋月,其三、平沙落雁,其四、远浦归帆,其五、渔村夕照,其六、山市晴岚,其七、烟寺晚钟,其八、江天暮雪。明代与岳飞、文天祥齐名的著名的民族英雄,与包拯、海瑞同垂青史的于谦(1398-1457年)有首《壁间画潇湘八景》诗是这样写的: 烟寺微茫几杵钟,渔村斜映夕阳红。 平沙落雁迷残霭,远浦归帆趁便风。 山市晴岚孤屿断,江天欲雪暮云同。 洞庭月色潇湘雨,想像阴晴似梦中。 古潇湘小八景(即衡阳古八景),其名源于明清之际:其一、雁峰烟雨,其二、石鼓江山,其三、东洲桃浪,其四、西湖莲花,其五、花药春溪,其六、岳屏雪岭,其七、朱陵诗洞,其八、青草酒家。衡阳素有“寰中佳丽”之美誉。《衡阳八景》诗,不知何人所作,但却写出了衡阳最美的八景: 雁峰烟雨实堪夸,石鼓江山锦绣华。 花药春溪龙现爪,岳屏雪岭鸟喧哗。 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 喜看东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白莲花。 “西湖夜放白莲花”是古衡州八景诗的末句,绽放于衡州城湘江之西凤凰山麓,即今日之西湖公园,占地面积三百亩,水陆各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每年六七月间的盛夏时节,正是荷花开得最美的时候,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含苞待放,到“翠盖红幢耀日鲜”的倾情盛开,荷花,以它的美丽与风情迷倒众人,令观者对其流连忘返、徘徊不去。荷花,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美丽;每一朵花苞都有别样的风情。清晨,荷花蕴满朝阳的美丽,黄昏,荷花沉淀夕阳的余晖。总之,不管什么时候去,那满地的荷花,永远有不一样的姿态,不一样的美丽。西湖荷花,醉了衡阳!我曾经多次到过这里,西湖公园的湖光山色,烟波沃渺,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每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农历六月廿四日,俗称荷花生日,特别是1998年6、7、8月西湖公园举办了全国第十二届荷花展览,岸上万瓶荷花,水中百亩荷塘,是那么让人流连忘返,销魂荡魄。当时满池荷花盛开,绚丽绽放。微风吹来,荷叶徐徐摆动,好似舞女的翠裙;荷花摇晃,送来阵阵清香。在这里你站在湖边上的行人道上,眼睛似闭非闭的朝中瞥去,朦胧中只见湖中有如千万个刚出浴的美女在翩翩起舞,那醉人的清香随风阵阵袭来,深入鼻息,让你对莲的情感又增添缕缕爱意,忘乎所以,说不定你会纵身跳下去,享受那柔情蜜意。当然,你如果已坐在湖中央的亭榭上,那早就觉得荷花仙子们在频送秋波,自己也早就变成了神仙。 荷花,因为美丽而圣洁。号称“六月花神”,或曰“水中的女神”,美得让人心醉。粉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带雨,皎皎无瑕。怒放的,嫩嫩摇黄;含苞的,娇羞欲语。再加上绿盖叠翠,青盘滚珠,好一幅迷人景色。怪不得诗仙李白《忆江南》中对莲的描写绘声绘色:“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婀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古人还有许多咏荷的诗句: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陈风》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的诗句:那池塘的岸边,有着蒲草与荷花。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曾幻想“集芙蓉以为裳”:收集荷花来制作衣裳。三国时,魏国的曹植在《洛神赋》中,以荷花的美形容过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走近了仔细看,明明白白地像生长于清澈的碧波中的荷花那样光彩照人。唐朝的李白曾以荷花表达爱情,他的《折荷有赠》写道:“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云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白居易则描绘了荷花不容亵玩的品格:“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李商隐的“秋荫不散霜花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惊世诗句,也是欣赏荷花形残魂不残的名句。另外,还有不少诗人或取其清新,或取其艳丽,写过许多秀丽如画的佳句。 “西湖夜放白莲花”,引得无数游人折腰忘返。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也有诗云:“漾平塘,绿钱初展,正是乳鸭啼后。桃尖渐放朱霞晕,芳惹游鞭征袖。真如绣,点波纹红绡,青幛团绒皱。田田歌奏。问若药寻莲,萦系觅藕,几多情逗。”在众多咏荷的作品中,可算独树一帜。作为雁城古八景之一的“西湖”既有古景底蕴,又赋予近现代文化内涵。王夫之还不厌其烦地推崇宋朝理学大儒周敦颐,其联语云:“心传承孔孟,道学启(二)程朱(熹)。”此联秉承宋以来世人尊周子为“孔孟后一人。”又一联云:“自尧舜禹汤文周孔之传,汉董唐韩,总未窥先生项背;读诗书易礼乐春秋之旨,张(载)铭邵(雍)数,无非参太极根源。”此联运用历史典故,把周子的功业贡献,推崇至极。王夫之年十四岁(1632年)时考入就读于周子成长读书生活故地的衡阳县县学,奠定了他文化大家的基础,此诗与两联也是他对母校的情思感恩,对周子理学的研究体悟之作,警醒人们饮水思源,莫忘理学鼻祖、湘学之祖的周敦颐。 写到这里,周敦颐(1017年端午节——1073年6月7日)的千古名篇《爱莲说》不妨全文录出,以享读者: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字茂叔,自号濂溪先生,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北宋道州营道(今永州市道县清塘镇楼田村)人。八岁来衡,投奔了衡阳的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在此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12年成长时期,开创的理学成为宋元明清700年不动摇的官学,在衡阳十五岁时,写出了全文仅两段十句话119个字的《爱莲说》,至今已有698年的时间差,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这篇托物寄兴的散文,字数不多,却写出了“君子者”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特殊性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莲”的风韵已入木三分,为千古传诵之名句。周敦颐一生爱莲,品性亦如莲一般高洁。因其借物言志,用莲花自喻,表达了作者不贪名利、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被人们世代传颂。大文豪黄庭坚曾评价他说:“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友尚千古。”周子的学术在宋以后,被统治者作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特别是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他的《太极图说》、《通书》、《拙赋》等著作,“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始终”仅6248字却被列为考试范围。他本人被尊为“孔孟后一人”和“理学鼻祖”与“万世师表”,并称其为“亚圣”。为了研究他的学术,东南亚国家也立祠奉祀他。日本翻译他的著作和学者的评论达82种版本。德国也有4种版本。他的学术思想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喧嚣浮躁的市中心,到安静清幽的雁城北西湖,看远方山色青黛,竟忍不住浮想联翩,以为自己进入了另一番神仙境地。郑向知道外甥喜欢白莲花,为了让五岁丧父周辅成(1022年8月20日亡)的他早日忘掉烦恼和忧愁,所以命人在衡阳城北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筑凉亭,在西湖内种植白莲(祁阳白),湖岸柳树成荫,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亭亭玉立,楚楚动人,艳若梨花,天仙一般的白莲花,晓夜和清晨到此,水波鱼跃,幽香袭人,柳枝轻舞,景色格外秀丽。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此景所迷,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赋和传说。是啊,荷花!多少人赞美过你,描绘过你,把许多美丽的名称赋予了你啊!荷花除了叫莲花外,还被称为菡萏、芙蓉、芙蕖、藕花、水芝、水芸、泽芝、水目、水华、玉环等别名、艳称和佳号。 作为湖湘文化的一代开山祖师,周敦颐留给后世的决不仅仅是一篇《爱莲说》。他凭借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动了很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灏、程颐两兄弟。据程灏自己的回忆:“自十五六岁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作为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今时光百转千回,那片曾让周敦颐心醉不已的“西湖白莲花”也早已被岁月的尘土所掩埋。可是他就像一朵盛开的“白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而且余味悠长,流芳百世!特别值得一提的事,据专家考证,周子的后代在全国范围内住有240个自然村。周恩来总理也是他的后人。周总理自己也曾说过:“在血缘上我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同生在绍兴城的周家。”鲁迅正是周敦颐的后代。周恩来的堂弟周恩霪在《百草园与百岁堂》一文中曾写得:“周敦颐之子周焘的后裔逸斋公于明正德年间移至浙江绍兴,鲁迅(周树人)、周恩来分别为周敦颐第32代孙和第33代孙。”衡阳柘甲湾“爱莲堂”三字为周恩来总理1963年应濂溪后裔全国政协委员周瘦鹃所请亲笔所书。 忽然,一阵微风吹来,荷叶徐徐摇动,柔情蜜意,好似舞女的翠裙;荷花摇晃,送来阵阵清香,那醉人的佳香使你销魂落魄,忘乎所以。我的联想中断了,看着眼前的景象,一首打油小诗也油然而生了,聊表我的喜看西湖白莲花之情: 浓妆淡抹总相宜,万朵红莲礼白莲。 如痴若梦珠光闪,含笑凌波蓓蕾开。 不羡湖岸千树柳,偏崇梨花百重衣。 金风送爽欣盛世,笑陪嘉宾醉秋光。 附联语: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清)王 登岳阳楼,诵范公名篇,树为官风尚; 上爱莲阁,吟周子美文,立做人气节。 ——彭崇谷 演太极,著通书,穷物理之精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立门墙,升堂奥,窥先生之秘室,不在由也,而在斯乎。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