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苑 > 散文随笔 >

众口铄金评说关东类物祭!

时间:2012-11-09 06:49来源:本人投稿 作者:张栋山 点击:

                      

     长篇散文《关东类物祭》引起轰动效应,各路专家学者云集辽源,盛赞那山那水那人,其情切切,其意真真,有感于此特意编发,见仁见智讨论。

 

    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  朱晶

    24日在省里参加一个研讨会,回来后我用了两天时间初读了一遍《关东类物祭》。这是一本我愿意读的书,是一部别致的散文。廷玉在的序言里面说,书中的故事对他来说十分的熟悉。的确,廷玉同样经历了在土里打滚的童年岁月。书跋作者王甫轶也同样表现出相依相亲的共鸣情感。

我不是农村土生土长的,没有他们那样的深刻体会。对书中的一些类物不熟悉。像这个耲耙,粪箕子,袼褙……但书也有些让我感到亲切,能让我联想起农村若干记忆中的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九台,梨树参加过两次运动,时间是一年半左右,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所以对农村有所了解,但那时都是走马观花。我老伴父母是农村人,所以也多次到过蛟河、敦化的乡县,对农村有些物事有些接触,有过一定的了解,但是不是像廷玉那样从根上就对农村非常了解,深切的感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这是所有中国人的根。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目前,农村文明正处在退化和消逝中,然而,农村文明还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古朴而永恒的生命意识和伦理意识。在城市文明不断的挤压,扭曲,甚至吞噬乡村农村文明的当下,记忆向农村文化精神致敬的文艺作品就具有它特殊的价值。景刚先生的《关东类物祭》可视为散文园地的一朵奇葩,是弘扬关东文化的一部力作。

我想着重说一说这本书的文体韵味。关于散文文体目前是意见不一,分类的方法更是多样。按照文本的特色我个人理解有四点:书性灵、主纪实,重知识,偏议论。这四点都是写人写事,重情重理,可是侧重点不同。《关东类物祭》我看是属于第三类,就是重知识类。这本书是散文集还是长篇散文,我倾向于这本书是人文生态系列散文。例如同样写关东风物的,贾凤山有本书叫《守望乡土》,他写到的泥土、火坑、火盆、榆树钱、山野菜、红高梁、柴禾垛、大馇子粥和大饼子等,每篇文章都是独立成篇互不关联。凤山这本书就是散文集吧。任林举有一本书,他也写到了土地、祭祖、老屋、狐仙、打板花、土豆等,这本书是以主人公的记忆贯通的,应该叫长篇散文。《关东类物祭》每篇文章既可以独立成篇,又互相牵连构成一个系统文本,而且在地域风物涵盖度上超过了前两者,可以说是关东乡风物语大全。

    《关东类物祭》的文体韵味至少有以下三点:一个是结构韵味,全书四大版块:生存境遇、生活况味,生产图景,生命情态。分别表示为居住的基础形态及农事场所,因生活需要而制成的各种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劳动辅品,利用自然而创造生活器物,分这么四块。那么这几方面与世世代代关东农民息息相关,形影难离,牵连着他们的命根子。同时影响我们的人生。用景刚的说来说,如果体验社会的境遇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恩赐,那么聆听人世间的生存之韵,就是我们保持精神健康的最佳营养。景刚的选题,紧扣关东农事主要的风物,系列散文张弛有度,比较凝重又富有情趣。像火炕、猪圈,石磨磨房。油滋拉,煤油灯,粪箕子、犁杖、花轱辘车、葫芦瓢、爬犁等。其中属于消失或即将消失的类物尤其有针对的文化韵味。

有一些东西是不是再可以补充进去,在农村也很普遍,和农村息息村关的,豆腐房,油坊或酒坊等。如看瓜窝棚。大豆高梁也不能丢。像农民的文化活动,像二人传,剪纸这些东西,也可以写进来。属于生命形态的那一部分,这些东西和关东农民的生活非常密切,有普遍意义的。

     篇章韵味:篇章的笔法变化频繁,其基本构成因素是三块,每篇文章是物事,人情,风味,景刚的知识储备非常丰富,每篇作品的乡村类物的记忆认知和知识性解说是主体。中间穿插记忆人的邻里故事,讲述传说。使整个通篇散发出一种浓郁的乡村情结和怀旧情感。比如说酱缸。先勾勒出带尖帽子,蒙白纱布的酱缸的形象,然后说酱耙子。透着酱色的酱耙子悄然悬挂在栅栏的一隅。有意思的是写酱香,强调作者美的感受。接着引出一段民谣,接着母亲出场。酱缸的下篇就是穷家女巧逗富财主,四姨和六姨的酱缸情结,这两段故事,大酱的滋味,深化了风味。

    我还特别喜欢一篇文章叫油滋拉。这些文字虽然写的是上不了正餐台面的边角料的食物,却因为它联结着作者童年记忆而妙趣横生。

   语言韵味:叙述语言老道、传神,充满了乡土气息。石磨磨房的几笔素描,就把人物写活了。葫芦瓢这个小物件令人亲切。用最地道的语言是写酷热难挡的盛夏,从外面赶回来到水缸前喝水……没有切身体会写不出来。而且就这种感觉多年后回想,葫芦瓢的形态,古朴的乡风,景刚如此细致,描述如此到位,让我钦佩。让我兴致盎然还有关东的大酱,水缸,栅栏,嘴上会气,对撇子等语言,得心应手,恰到好处。衬托出关东人的幽默和淳朴。我和景刚不熟,出了这本书认识了他,称他为田园赤子的评价。他还是一个时时惦念老屯的乡亲,不忘本的农民的儿子。

 

   辽源市政协副主席  申守勤

 

    读了景刚的新作《关东类物祭》有三点感受,三点感想。三点感受是很激动,很亲切,很惊讶。激动的是在工业文明芳兴未艾,城市化步伐正在加快的时期,在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浮躁之气越演越烈之时,景刚能潜下心来,定下神来,关注农村那些被人遗忘的,或者说已经消逝,正在消逝的那些农村的老物件,老场景和那些陈年旧事。回忆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场景,尽述正在消逝的农村文明。正如杨廷玉主席在本书序言所写的那样。景刚在当代中国加速工业进程化城市化信息化历史进程背景下,将沉积在骨髓里的泥土气息释放出来。血脉中的乡泥味弥漫开来,自觉的置身于农村文明与后工业文明历史断带的层面上,运用独到的文化视角,以怀旧老屯生活的人生经历,人生阅历为支点,感知乡土人情,传达了乡里,村落里暖暖的人间真情。我感到这本书是在作辽源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工作,因为非常难得,非常令人激动。景刚笔下的农村背景,农村场景,农村泥草房,物件都是我最熟悉的。有许多人和事如同我亲身经历,如盖房子,拖坯,打场,放爬犁等。读这本书又把我带到了那片魂牵梦系的庄稼院。因为我也是农民的儿子,从农村一步步走出来,所以对这种作品倍感亲切。惊讶的是作者厚重的生活底蕴,深髓的思想观念,完美的表现形式,我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对老式的农村用具都记不得了,许多都叫不上名字,叫上名的都写不出来。我想如果不是对农民有真情挚爱,如果不是对农村生活有深刻的体验,细致的观察深刻的记载,绝对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作者在记述关东类物的时候,这些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如作者在写完泥草房下篇说到,泥给草以生命,草房给泥草以生机。在泥草房存在的机体里,裹挟着智慧无处不在,在泥草房生命的架构上,一把把泥土充满着张力无处不在……,作品方式新颖,如许多散文诗般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娴熟的表现力同样令我惊讶。

三点感想,感想之一,我觉得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上入手,从大处着眼是指作者有历史的担当和文化的自觉。能够站在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关头,记述正在消逝的农村文明,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负责的态度,体现了作家的文化底蕴。所谓从小着手,是说作者从生产工具,农事,农村生活小处写的细致处微,活灵活现。如打场,割地的场面等等,写出了农村文明的关东特色和辽源特色。描绘农村文明大背景下辽源地域文化鲜活画面。感想之二,以物为线索,以人为主题。作品通篇写物,文题都是名词,如泥草房,火坑等。这些老物件和常用农村工具在过去的乡村里司空见惯,但景刚正是以这些司空见惯的物件为线索,来写这些掌控物件的主体与人,来写物件演绎出来的人的故事,包括人的情感,人的生存状态。文学既人学,物只是人在社会舞台上的道具。而且关东人的生活情感,写关东人用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生活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作者写物避免了纯自然的孤立的描述,通过与人的联系,赋予物的某种人性使之鲜活起来。如写石磨说它是农家最忠实的伙伴……由物及人,写得顺理成章,符合生活规律,符合常理,符合逻辑,达到了情景交流的境界。感想之三,为农工文明留记忆,为地域文化添光彩。这个作品选题独特,以关东类物素材,讲述具有辽源特色的农村文明,有着地域文化的亲切和怀想。为人们留下了农耕文明的记忆,为辽源地域文化增添了光彩。

我们市政协正在组织编写一部反映辽源地域文化的文史资料,叫作城市的根,历史的脉,副题叫作辽源地域历史文化概述。其中写了满族文化,鹿乡文化,东辽河文化,煤碳文化,关东文化,生态文化等。在写满族文化和关东文化时,感觉特别空,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如果把关东文化写成赋有辽源特色的农耕文化,将有丰厚的素材,有鲜明的特征。感觉关东风土人情有很多满族文化色彩。期待这部作品对关东文化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文学道路的创作上越走越远。

 

    吉林省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  张顺富

 

   我看了一眼目录,一下子被别开生面的写法所惊喜。关东许多名词映入眼帘。在被感亲切的同时,又怀疑作家是否能写得引人入胜。带着疑虑一页页读下去,越读越被这个《关东类物祭》透出的农耕文明田园牧歌式的旋律所吸引。越读越想一气呵成的把它读完。整整用了六个小时,读完了这部二十万字的书。读后为作家李景刚创作的《关东类物祭》展示农村文明的独特写法拍手叫好。

   一,这是部田园交响曲,作家李景刚用了四个篇章合奏了一曲田园交响曲。第一篇,暖暖的生存境遇,用了十五篇描述了八种农村物类,第二篇,醇醇的生活况味用了十五篇描述了十六种生活物类。第三篇栩栩的生产图景用十五篇描述了八种生活物类。第四篇依依的生命情态用十五篇描述了十一种农村物类。本部书用分章合奏的方式把农村的生产生活吃住用行以及生活情景用文学的笔法以欢快的乐章奏出了一曲丰富美妙,富有沧桑厚重田园交响乐。如泥草房上下两篇给予我鲜活的生命,赋予我丰富人生的泥草房从建到住写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甚至把上梁仪式,于大嘴大声念到“交梁头、交梁头,辈辈吃穿不犯愁;交梁尾,交梁尾,年年日子过得美。交梁腰,交梁腰,没病没灾乐滔滔。”都写出来,泥草房一个静态农村生活,家家居住的农村一个司空见惯的一个物类,在李景刚笔下变成富有动感的景象。第二,写吃,写酱缸里的大酱的种种做法,形状,甚至酱缸里生的蛆也写出来,大酱的全貌,让人闻到酱香。第三,用,写了泥盆等,第四写行,写花轱辘车,爬犁等,通过用音乐的笔法,把农村物类描写的具体生动。让读者通过读这部书,读到农村文明的鲜活世界。吸引更多人向往悠久的农村文明。

     第二,以农村生活的鲜活故事,诠释农村文明。拿到此书的读者如果不认真阅读,很多人以为是一本农耕工具书。当你细读之后,才知道此书写得比电视剧生动好看。原因是作家以极有功力的文学才华,在每个农耕物类名词后面都绘声绘色的送给读者一个鲜活故事,故事丰富了物类,让人认知的通俗性,又给人留下快乐的阅读感。

    第三,为农耕文明镌刻下历史的丰碑。《关东类物祭》把中国留下的几千年的农工文明用类物祭的形式留给后人,为农工文明镌刻下历史的丰碑。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农业文明的历史舞台渐渐的消退了,这部书太有意义的,为了保留历史的印记,使我们懂得历史的人,有责任把它保留。保留住的方法有多种,李景刚选择的方法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我觉得《关东类物祭》以文学的笔法,散文的形式写的历史这种方法是值得推崇的。这种写法让后人在欢乐中阅读了历史,了解了历史,增进了后人对沧桑历史的亲近感。有利于弘扬历史文化和文明。《关东类物祭》对弘扬人类文明的历史,一部值得推崇的书,愿意向更多的读者推荐它。

 

 

 

(责任编辑:百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壶生:作别大爷

    大爷安息了。我前来作别。 听到消息正是中秋节,我与我的公益事业伙伴们大团圆气氛浓...

  • 井泉:白驹过隙

    羲和扬鞭,马年驾到。许多朋友,尤其是文友都因马而感兴,喜用含有马字的成语、熟语。...

  • 怀念龙善生先生

    我的又一位老朋友走了。他的确是一位朋友,也老。他叫龙善生。 今晚我才听人说:龙善...

  • 李齐军:晚起品茶

    晚起。阳光透窗而入,毫不吝啬的塞满了整个房间,暖暖的。这是今年来第一次被阳光唤醒...

  • 廖灿:稻香流芳,袁老安息

    我年青时在长沙湖南日报社工作奔忙期间,曾应邀多次赴袁老家中探访袁老夫妇。见证了袁...

  • 无悔追梦 永葆初心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斗争史,更是一部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