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史上,酒文化一直以来都占据着一席之地。酒,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文人们更是将之付诸笔端,将中国几千年来对酒的热衷通过文字流传了下了。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对饮酒的描写甚多。如杜甫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等。对酒的描写,在《诗经》当中尤甚。《诗经》中约有三十篇提到了酒,占了全部诗歌的近十分之一。而鄙人认为,《诗经》中对酒的描述达到极致的当属《宾之初筵》。
《宾之初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由民间创作的一种诗歌。借以讽刺饮酒无度,失礼败德的行为,告戒人们饮酒应当要止乎于礼。同时,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
一、 讽刺饮酒无度,失礼败德
《宾之初筵》这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一二节主要是描述了宾客文明饮酒,通过射箭、吹笙、击鼓等一些活动,将饮酒的场面描写得其乐融融,没有出现混乱的场面,这样的饮酒在人们心中是可以接受的,是符合礼制的。而在诗歌的三四节,描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喝醉前和喝醉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然后通过一系列“威仪幡幡”的描写,如“舍其坐迁,屡舞仙仙”、“载号载呶”“乱我笾豆”等,来表现当时喝醉的人离开座位“乱跑乱舞乱喊乱杯盘”的混乱场面。文学大师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非写实决不能成为真正的讽刺”。在《宾之初筵》当中,描写了饮酒的现实场面,喝醉前,大家行为谦恭,而喝醉后,丑态百出,完全不在乎礼数,并找借口“是曰既醉,不如其秩”。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在诗歌当中明确指出“醉而不出,是谓伐德”,尖锐地讽刺了当时人们乃至君王的饮酒无度,失礼败德。
二、告诫人们饮酒当止乎于礼
适量的饮酒,能够给人带来快乐,而过度饮酒则会让人丧失理智,失礼败德。古人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宾之初筵》这首诗歌当中第四节最后告诉人们:“饮酒孔嘉,维其令仪(喝酒固然是不错,礼貌秩序要做到)”。第五节明确指出:“三爵不识,矧敢多又(不懂饮礼限三杯,怎敢劝他再满斟)”。《礼记·玉藻》记载:“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春秋传》中也记载:“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由此,我们得知,在我国古代,正常礼节,酒不过三爵,过三爵,非礼也。因此,在《宾之初筵》最后告诫人们饮酒当止乎于礼——“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三、留给后人的启示
中国几千年的酒文化一直得以延续,并且似乎轰轰烈烈之势。叫得上名的,叫不上名的,各种各样的陈列在酒柜上,琳琅满目。其中不乏价值不菲,几百元一瓶,上千元一瓶,几千元一瓶,更有甚者上万。对于酒的价格我们不做过多的思考,谁让那些人的钱烧得慌呢?可对于生活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来说,喝酒谈工作、亲人朋友之间通过酒来交流感情,俗话说“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在推杯换盏当中,那还顾得上什么礼节。尤其是在交际场合,喝酒喝得多,领导称这人会办事,真不知道这是什么强盗逻辑。那些习惯大肆劝酒的人们,向我们的先人们学习学习吧,咱们的老祖宗们在几千年前就有了“过三爵,非礼也。”的告诫。或许有人会说:“酒量好,千杯不倒,三杯算什么,还不够润喉呢!”。也有的人会说:“现在都什么年代来,还拿过三杯非礼来说事”。是的,时代在发展,各人的酒量因人而异,喝多喝少在于己,只希望不要喝得出现《宾之初筵》所描写的那样混乱场面足矣。希望大家在喝酒的时候能够记得:“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附:宾之初筵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肴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
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白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
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宾之初筵,温闻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
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醉既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其俄
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
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