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拙作《旅游,焉能缺少文化精神》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有不少人与我探讨旅游的伦理与精神。我实感人们简单地将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理解了,所以生态被破坏,文明被曲解,但最为缺乏的是学界和思想界并没有太多地介入这一领域。牛建平看过拙作写了一篇批评文章,我特将其发于此,再一次地强调应该反思旅游。——徐兆寿
旅游是一种精神活动——读《旅游,焉能缺少文化精神》有感
文/牛建平 偶然读到徐兆寿老师的文章《旅游,焉能缺少文化精神》感触颇深。 文章开篇提到:古时候的旅游是文人的特权,文人在闲暇之际遍访名山大川,吟诗作赋,造意设景,留下无数游记。可毕竟古时读书人数量不多,愿意放弃科举考试而遍访名山大川的文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而且中国人的观念向来是不远游的。《道德经》第八十章中的描述“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便是安土重迁的中国人稳定的生存状态的写照。虽然司马迁为写《史记》遍行千里访东南,罗贯中为写《三国演义》几次探寻赤壁,但就像余秋雨先生所提到的: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游山玩水”终究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消极命题。 可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旅游比起古时的旅游来,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在旅游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后,国家旅游局几次强调我国旅游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大产业、推进大融合,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旅游新经济体”。记得联合国有关研究部门曾经发布过一则预测,说中国一定会在未来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终点国,而中国人外出旅游的数量也将非常可观。 旅游业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注重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标志,可在奔波于酒店、景点、车站的往返出游中,我们的生活真的幸福了吗?幸福感是存在的,可不见得我们的每次旅行都会带来心情的愉悦,或者说,有时候我们并没有办法收获想象中的满足感。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徐老师讲到“我们大多是将旅游资源当成商品来开发、包装和销售。把旅游资源当成一种商品,一种简单的消费活动,而忽略了它的本质,即旅游是一种精神存在。” 这也是整篇文章最感动我的地方,读完之后甚至觉得如果有一天名山大川、宗教圣地、小镇古城都变成了某某风景名胜区,都被铺天盖地的广告牌包围的时候,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有人曾经说旅游就是从一个你呆腻了的地方到一个别人呆腻了的地方。此语虽然偏激,却也不无道理,也许是因为我们在以利润为目的的发展模式中,渐渐把本来各具特色的世间美景做成了一样的模式。一样的售票口,一样的铁栅栏,一样天价兜售商品的小商小贩……慢慢的,变为景点的山川失去了生命力,也让游人失去了兴趣。 事实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很多地方把旅游业的发展成效与否等同于赚取收入的多少,并为此想尽办法吸引游客的目光。而名人效应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徐老师在文章提到了山东阳谷、临清两地开发西门庆故居的例子。并以此说明旅游应该有伦理追求。应该是向善的、向美的、向真的。一直在想,这样用古代小说一个地痞恶棍的人物做招牌,究竟要让人们看什么
(责任编辑:百合)作为学生的我是没有太多时间和金钱旅游的。虽然不是每年都有机会出游,但几次的旅游都有相似的感觉:高门票,商业化。一直觉得,每去一个地方,一定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目的地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地形地貌、交通条件等,要力争在游览之后要有自己独特的印象,而不是在回忆的时候除了那个地名和很多照片再没有多余的印象。当然对于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不能要求别人跟我想的一样,别人也很难让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 徐老师在文章最后提到“经济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伦理的建设,这是从开发者到学者、政府都需要思考的课题。我们应推动健康的、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文化观和旅游观的建立,不要总是想着法子让旅游者掏更多的钱,这是精神生态的水土流失。”旅游的不健康发展让每一位关注此事的人深感不安,曾经看过一位知名导游的文章,他说:“几乎每次带团之后都有这样的感受,各国游客最向往、觉得最为神秘的地方不是纽约,不是巴黎,而是中国。因为中国有着最为深厚的文化,有着最为漫长的历史。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当有一天因为铁栅栏的包围而变成笼子里的孔雀的九寨沟重获自由,当人们把山川重新还给自然的时候,我们的脚下,将是世界上最为美丽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