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安静中让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我喜欢在闲适时用富足的文字去诗意人生; 我喜欢在自然里播撒我的快乐。石鼓书院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自己放飞思绪、释放情感的地方。情系石鼓书院,为它丰富的历史着迷,为它深刻的人文情怀着迷,为它怡人的景致着迷。 石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湖湘文化的传承者。它坐落在左揽蒸水,右抱湘江,前衔耒河的石鼓山,笑看千百年历史的风雨变迁。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石鼓书院曾鼎盛数百年,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它坐拥禹王碑、武侯祠、李侯祠、望江楼、合江亭、藏书阁、书舍等古代建筑,错落有致,绿树环绕,鸟语花香,景色优雅,诗词楹联随处可见,名人佳句满院添香。 书院足下石鼓山的山势犹如一架大鼓,陡峭挺拔地突兀于湘水之间,气势磅礴地矗立在衡阳之上。古语有云:“山水灵动”。湘水与江边的风不停地从左右拍击石崖,一次又一次,向这个世界发出铿锵有力的击鼓之声。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 书院石桥前的花海簇拥着屹立的七贤石像。他们是创院始祖李宽、哲学与文学大家韩愈、李士真、理学鼻祖周敦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东南三贤”之——张栻、黄斡。各大家手执毛笔或是捧着书卷,临风而立面朝着七个方向,象征七贤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心胸和品格。炯炯的目光和忧国忧民的抱负,使他们沉溺在为学格物的快乐之中。 千年前淡淡墨水的味道和浓浓的书卷气息是石鼓书院的瑰宝。就让历史的车轮滚回到书院的前身吧!唐初元和中年806-820年间,李宽于石鼓山寻真观结庐读书,就在山巅之处,筑屋做学问,在香炉袅袅中挥毫泼墨。或许是因为此山的寂静空灵;或许是因为此水的烟波渺渺;又或许是因为此地的人杰地灵,宋至道三年,邑人李士真又将此拓展,建立书院,招徒讲学,为衡州学者讲学提供良好的条件。第二年,宋太宗赵匡义特赐“石鼓书院”匾额,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四海的文人墨客,聚首在南岳衡山下,纸阔谈燕,笑看今朝的风景迤逦秀美,江山的多娇喜人。其中最著名的有韩愈、周敦颐、朱熹、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他们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石鼓书院汇集了四海的栋梁,孕育着国家的希望。 禹碑亭里的禹碑是新刻的,虽然字字清晰可见,但是却是像极了蜷身蝌蚪,古老神奇。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禹王碑是中国时间最悠久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难以破译。这增加了石鼓书院的历史年代的厚重感,让人倍感它的神秘及高贵。 院中直立不倒的是高约两米的石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它在料峭的石鼓山上,见证了石鼓书院的沧桑,时时刻刻观望滚滚而下洞庭的江水,具有湖南第一名胜之称。最值得着迷的是石鼓之名的来历: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 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我凝视着这个巨大坚硬的石鼓,陷入了沉思:三国蜀军师中郎将诸葛亮为何选择在此督办零陵、长沙、桂阳三郡的军赋?清代曾国藩为何在此水之上创建湘军水师,驻石鼓,让石鼓书院附近的水面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是因为它鼓声气势如虹,还是它鼓声能够鼓舞万千士气? 石鼓山北面有一石洞,名为“朱陵后洞”,这个石洞狭小昏暗,里面供奉着鼎盛的香火,洞外青苔密布。《水经注》上说“有石洞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说如果在“朱陵后洞”内听到湘江水的鸣叫,就会发生战争;《**听雨录》也记载:“此洞为‘灵洞’、‘真仙遗迹’,在此祈祷能求子、除病。”这给这个石洞赋予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奇,成为这里人们的精神依托。 我细步走上大观楼的木梯,跫音不响,深恐打破了这里的幽深宁静,惊醒了古人连绵的思绪。登上大观楼,古朴的书柜藏书良多,两排沉郁稳重、古色古香的桌椅赫然入目,智者先人们在这里讨论国家大事,研究诗词歌赋。朗朗的书声不绝于耳,轻轻地叩开今世人们稍许躁动的心扉。 合江亭任凭江风穿过殿门,绕过岁月悠悠,静卧江底孤藤,让人起了那个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的韩愈。他在赴任途中与衡州刺史邹儒一见如故,并和他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俯瞰渺渺的江水和倚靠江边生长的绿树红花,特留题古诗《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二百言,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成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让我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三江水奔流而下,此江此景犹在,而人却时时不同。昌黎先生若在,看到如今和平盛世,一定会含笑舒眉。好一个“广厦构众材,报道蛟龙腾浪去;两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来”的景致! 看岁月千年的峥嵘,石鼓书院哺育了多少英雄豪杰?掀开沉郁的历史记忆,李芾义无反顾地披着赤胆忠心走来;彭玉麟雄赳赳地踏着兵戈铁马走来;夏明翰大义凛然地扛着革命旗帜走来……这些人的思想与行为在中国历史上引起电闪和雷鸣,震撼了三江水,鼓舞了四海人。他们如同夜空里的星星,在九天之上,华夏儿女的身上,始终发着耀眼夺目的光,在这个时候,仰视是唯一可以表达我敬畏的方式。我拜倒在这个充满书香的书院里,感受着这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圣地,虔诚地聆听他们千古的绝唱。 石鼓书院这个长达一千多年的画卷,一次一次无私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以它那深远广博的文化,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今天我站在这里,沿着古人走过的足迹,触摸古人倚靠过的亭台楼阁,在烟雨蒙蒙中凭栏而歌,咀嚼着久违的快乐。 我愿意化身为一只飞鸟,徘徊于书院的上空,然后数数次次在夕阳中回望那蹲见证历史的石鼓;我愿意化身为书院的红枫,在江南烟雨中抽丝发芽,然后千遍万遍地飞舞于书院的七贤身旁;我愿意只是一粒泥土,在书院里静观湖湘学子将天地间道义与进取淋漓尽致地挥洒,不忘石鼓书院的亘古与绵长!情系石鼓书院,我的心之所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