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伏案,偶读《史记》,读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段: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不禁为他的放弃的智慧所折服。 人活在世上,七情六欲,名枷利锁,惑人者多矣,让人无法摆脱,现代文明自然远远高于农耕时代,在滚滚红尘中,还有还有更多有形和无形的诱惑,在禁锢着人的思想和行动。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老子告诫孔子的话,真是肺腑之言,难怪孔子听了老子的话后,感慨道:“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是圣人,自然一经高人点拔就心领神会,似吾等愚鲁之辈,不反复琢磨,不身体力行,实在是难以懂得其中真义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个叫托尼的孩子,3岁的时候把手伸进糖罐去抓糖,结果抓的糖太多,手没法从糖罐里拔出来,托尼哭了。三岁的孩子,并不懂得太多,本性的贪婪,是自然流露,没有人会责怪一个三岁孩子的所为。 托尼20岁的时候,到一家农场打工,农场主承诺完工后除了拿到工钱,每个人还可以领到一筐水果。分水果的时候地上摆了大小不同的几筐,托尼尝试拿最大的一筐结果没有拿动,后来他去拿较小的一筐,拿动了,于是就搬走了这一筐。20岁的托尼也没有摆脱人性中贪婪的一面,他还是尝试着去搬最大的一筐,但他力所不及,他的体力无法实现他的野心,他只能享受力所能及的一筐。这是人的份外所得,这也是检测一个人野心的最好标尺。 托尼58岁的时候,到一家公司工作,老板让员工们去收一笔30万元的贷款,老板告诉员工只要保证给他拿回20万元就行,多要回的钱将作为这名员工的奖励。之前的几个员工都没收回贷款,轮到托尼去收贷款时,他对欠款的人说:“只要你给我们21万,债务就算两清了”,欠款的人真的给了他21万,托尼的老板很高兴,托尼也得到了1万元奖金。老年的托尼经过生活的打磨,懂得了放弃的智慧,他没有贪婪到想得到全额奖金,他只量力而行,结果得到了1万元奖金。 我们无缘结识孔子,老人家早已仙逝了,只有一本万言的《论语》,让我们领略圣人的言行与智慧。 我们也无缘结识托尼,这也许只是一个故事,而他恰恰充当了这个故事的主角。但我相认,我们的身边正生活着许多3岁的托尼,20岁的托尼和58岁的托尼。他们也正在生活的舞台时时上演着“动人”的故事。 但我们也许无缘见到那个“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的老子,因为这样的智者实在太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