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文刀”终于要发言了,没有举手,也没有人点名,我直接站起来。 对于长时间的潜伏和沉默,我常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搪塞自己,另则觉得自己不是为创作、为炒作而耕耘文字之人,没必要天天把自己当鲁老爷子,当时代的救世主,当中国的文化领袖。而事实上很多人憋不住,也沉不住气,天天浮在水面上,这大概即是部分学者常提到的中国文坛的浮躁。今天探讨曹操墓的真假,明天随声附和的谴责一下菲律宾政府在解救香港人质中的失责,顺带还要批判一下中国政府针对此事的不强硬态度,后天又可以声讨小日本撞击中国渔船了,而后使用惯用手法郑重其事的顺带批判中国政府的懦弱和麻木。大到奥巴马访华,小到某女星出嫁,谁谁谁又出轨啦,谁谁谁又结婚啦……赚的就是一个点击率,炒的就是个人名气,闹的就是穷开心——瞎折腾! 如果长时间没有新料了,便可以翻陈谷子、烂芝麻,某某古人文人名人究竟他老爹祖籍是哪的,非得追溯个清楚,交代个明白,口水战打得文人不死,大战不休。猴朝代马皇帝当年怎么个怎么啦,翘辫子后又葬哪啦。更有人开始满足观众、读者猎奇心理,开始揭秘老八路领导、新港台明星一些吃饭拉屎放屁的小事情了…… 如果此类时批政论确有深度,也就罢了;如果八卦新闻,仅供娱乐,大伙也就原谅了! 事实上有一大批的所谓文人正在潜移默化的篡改或者推进当代社会的审美思想和价值体系,放在大事不追究,正事不揽手,专逮皮毛瑕疵。放眼各界各地媒体,恐怕除了七点半的中央新闻联播,大部分都在直接或间接的针砭时弊,曝露社会的阴暗和冷漠。一批别有用心的写手也就闻风而动,有的是雷人的手腕,添油加醋,加工后的猛料成批生产,全面发行,只图笔下痛快,毫不顾忌当事人、读者感受,也不考虑社会效益。在此类文字的泛滥和轰炸下,负面案例已经得不到正确的教育警示意义,反而有人顶礼膜拜,按章效仿,于是闹了个层出不穷。 之所以出现当下病态的审美和创作,最主要还是因为执笔者与读者的感性认识和非理性思考。 执笔者不究事情真相,不究事物原理,随声附和,以讹传讹,于此,有个形象比喻,深夜里一只狗叫了,全村子里的狗都跟着叫,声音此起彼伏,第二天追究原因,众犬皆一头雾水。正因此,张悟本起初被捧上云霄,做了一段日子的逍遥神仙,后又被供奉他的人用脚丫子踩进了泥窖里。而曹操墓的真伪莫辨,到跳出了一群专家,甚至造就了一批文史考古专家。 其次,执笔者过分追求“高产”,为写作而创作,导致文字缺乏思想深度,陈腔滥调,缺乏“新异”,“盗版”和“高防”类作品充斥眼球,质量难以达标,创新文学成为空谈。“排骨精”开始著述减肥秘籍,破道士开始行医救世立传,身价后面跟着七八个零的也开始著成功之道。目前国内的网络文学和纸质出版文学“产量高”,“交流频繁“,发行量和点击率雷人,后面的零很可观喜人,文学市场一度出现了繁荣的假象,而真正的读者少,作品的质量和内涵已经逐渐无关紧要,炒作手段和方式成为讨论研究热点。 其三,执笔者缺乏写作素质,或相互吹捧造势,或互起舌战,口诛笔伐,炒作话题。日前,李敖开始“培养”下一代了,只不过收了自己的亲儿子做徒弟,正好揪个“话题王”韩寒作话痨,上阵父子兵,齐齐亮相上海世博、北大校园,对着屁股后面的一大帮八卦记者大放阙词。文坛和娱乐圈混为一堂,无风也掀三尺浪。 再者,执笔者缺乏社会道德,盲目信奉“拿来主义”,过分陈述、宣扬病态变相事物,将一些不堪入目的糟粕搬上台面吸引眼球,结果是人气赚了,“瘟疫”传开了,性感和穿衣的数量呈反比例关系了。脱了,露了,涨了,赚了——观众被忽悠了…… 一个想要完善民主自由的国家,一个想要顺应历史发展的社会,是应该加强舆论监督,健全言论自由。然而,物极必反,如果下笔就将矛头指向某党某国,我想最终的结果也是误国误民。但是我们的祖国却从新中国成立到发展至今,六十一年的艰辛历程从不乏批判和猜忌。但是打开另一扇窗,你是否也曾看见过六十年的成绩和辉煌呢?你是否也领略了人民对这翻天覆地变化的喜悦呢?当然,我相信许多文人的批判和讥讽挖苦是善意的,是希望她的脚步更快更稳健,希望她更加富强。但是我也相信,这些“用心良苦”的“创作者”里是有那么一部分人用心叵测的,媚外崇洋的劣根性似乎也并没有彻底根除!很多文人都喜欢将祖国亲切的唤作母亲,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去否定去批判用母乳哺育他的“母亲”!无论她做了什么,将要做什么,她始终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否定“母亲”,即是否定“自我”,因为你的体内淌着她的血脉!在适当的时候,我们的默许赞同,我们的统一战线,何尝不是一种支持,何尝不能排除万难,迎刃而解?!我们的祖国太需要理解了,我们的母亲太渴望有人读懂了。 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里,政治、经济相互角力引发的文化差异及社会问题正日益凸显。是划清界线、落井下石,还是雪中送炭、推波助澜?我想在这场暴风雨中会对文人的良知作为一种鉴定。 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某些“文人”……
庚寅年九月十一日雷雨之夜 初稿 庚寅年九月十四日 修订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期待作者拿出雪藏已久的刀。 (责任编辑:admin) |